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3篇
  免费   1701篇
  国内免费   2410篇
化学   4483篇
晶体学   135篇
力学   570篇
综合类   320篇
数学   1272篇
物理学   407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7篇
  1976年   10篇
  1965年   14篇
  1963年   11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81.
研究了Si3N4层在ZrN/Si3N4纳米多层膜中的晶化现象及其对多层膜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系列不同Si3N4层厚度的ZrN/Si3N4纳米多层膜通过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 利用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微力学探针表征了多层膜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由于受到ZrN调制层晶体结构的模板作用,溅射条件下以非晶态存在的Si3N4层在其厚度小于0.9 nm时被强制晶化为NaCl结构的赝晶体,ZrN/Si3N4纳米多层膜形成共格外延生长的柱状晶,并相应地产生硬度升高的超硬效应. Si3N4随层厚的进一步增加又转变为非晶态,多层膜的共格生长结构因而受到破坏,其硬度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782.
制备了纳米晶ZrO2∶Er3 发光粉体,所制备的粉体室温下具有Er3 离子特征荧光发射,主发射有蓝光和绿光两部分,其中位于406,474nm的蓝光较强。对不同煅烧温度下所制备的样品研究表明:因不同温度下所制得样品的晶相不同,绿光区的发光中心也不同。当四方相和单斜相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发光最强。同时观测到Er3 离子的上转换发射(包括绿光和红光两部分)。讨论了上转换发射的跃迁机制,976nm激发下的上转换过程是双光子过程。荧光强度与Er3 的掺杂浓度关系研究表明,Er3 在ZrO2中有浓度猝灭现象,最适宜掺杂浓度的原子数分数为0.9%(Er3 /Zr4 )。  相似文献   
783.
谢尊  马庆敏  王静  刘英  李有成 《中国物理》2007,16(12):3637-3641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icosahedral Ni13, Ni13^+1 and Ni13^-1 clusters have been obtained by utilizing all-electr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s for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 states of neutral and charged clusters all favour a D3d structure, a distorted icosahedron, due to the Jahn-Teller effect. The radial distortions caused by doping one electron and by doping one hole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Doping one electron will result in a 1/2 decrease and doping one hole will result in a 1/2 increase of the total spin. Both increasing interatomic spacing and decreasing coordination will lead to an enhancement of the spin magnetic moments for Nil3 clusters.  相似文献   
784.
背部支撑主反射镜的面形分析与支撑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背部支撑的主反射镜进行静力学分析.分别对三点支撑和九点支撑进行计算,得到主镜反射面的变形值.以齐次坐标变换法和最小二乘法为理论依据求解反射面变形的PV/RMS值.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功能,编写计算程序,在软件内部调用该程序直接获得PV/RMS值,利用该值作为优化分析的目标函数,寻求背部支撑的最佳支撑点位置.  相似文献   
785.
三氯化氮气体喷射自发分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气体流动管中对三氯化氮气体喷射自发分解的现象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在一根长80 cm,直径4 cm的圆柱形石英玻璃管中,用喷嘴向气体流动管内喷射NCl3/He混合气体,观察到了NCl3喷射分解时的红色火焰。测量了火焰光谱并进行了归属,认为该光谱是Cl2(B→X)辐射跃迁。NCl­3的喷射自发分解本质上是激波诱导发生的,即分子的动能转化为分子内能而引起的,生成的Cl原子及NCl2自由基与NCl3分子反应,从而得到持续燃烧火焰。实验结果表明了NCl3自发分解反应可代替放电或燃烧作为Cl原子的来源。  相似文献   
786.
绝缘体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功研制了测量绝缘体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测量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栅控电子枪系统、真空系统和电子采集系统组成,测量装置产生的原电子流的能量范围为0.8~60 keV。采用单脉冲电子枪法,测量了原电子能量范围为0.8~45 keV的多晶MgO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量中,收集极(偏置盒)离材料表面设置为约35 mm,偏置电压设置为 45 V。测量得到: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MgO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最大值约为2.83,处于 2~26范围内,其对应的原电子能量约为980 eV。这表明该装置测量的绝缘体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是可信的,但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的MgO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较低,这可能是制备MgO时引入了过多的杂质在MgO二次电子发射体里面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787.
圆柱和直桨叶突然启动瞬态流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动网格方法的有限体积法对圆柱和直桨叶突然启动引起的二维非定常不可压粘性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到了Re=5000和9500时圆柱突然启动后的流场随时间演化的非定常过程.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采用大涡模拟对高雷诺数下的直桨叶突然旋转启动的流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完成启动后叶片内部瞬态流场的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788.
提出了一种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射频场分布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方便地测量出射频场的分布,其测量结果与样品的均匀度无关并且可以分别观测某个像素点处的层内射频场非均匀性或某个小区域内的射频场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789.
报道了制备磁性Fe2O3纳米粒子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利用部分还原共沉淀法, 以Na2S2O4作为还原剂, 用FeCl3先制备出Fe2O3纳米微粒, 再在空气中直接煅烧, 成功地制备出粒径较均匀(约13 nm)的磁性Fe2O3微粒. 实验发现Na2S2O4在部分还原共沉淀法中起到了去氧剂兼还原剂的特殊作用.研究表明, 样品在室温下具有铁磁性, 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70 emu/g和164 Oe; 产物具有好的电化学性质,在3.0?0.3 V(相对于金属锂)、0.2 mA/cm2时,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到933 mAh/g.同时还讨论了放电过程中金属锂与Fe2O3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90.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is improved from 3.5% to 4.5% by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CuI into an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It is found that other copper-I salts, for example, CuBr, have the same effect for th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o Cu^2+ ions exist in this electroly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improvement is caused by the adsorption of Cu^+ onto the TiO2 porous fil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