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23篇
力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67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12.
化合物YTilV_5O_6和GdTiNbo_6存在两种结晶变体。高温变体(α变体)与黑稀金矿(Enxinite)同质异物,低温变体(β变体)与稀土铌钛酸盐矿(Priotise异质同构。低温变体只能在低于300—400℃的温度下,用气热法结合成。过去,YTiN_6O_6和GdTiNbo_6都是用水热法于300℃下制备的,得到的β变体与Priovite矿异质同构。当把这些化合物加热到1300℃,就产生与Euxinite矿同构造的变体。几种RTiNbo_6(CR代表稀土元素)化合物都有α和β两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利用无荧光稀土配合物与同一受体材料形成的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发射来大致估算其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级简单方法.镥、钆、钪三种稀土配合物与星形爆炸物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射峰位分别在590,607和656 nm,与此相对应LUMO能级计算结果大致为3.0,3.06,3.21 eV.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0nm的有机物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呈球形且粒度不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改变。本文研究了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及基于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制作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8-羟基喹啉铝形成纳米粒子后,其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发射光谱的谱峰均出现蓝移。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器件中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的发射峰逐渐红移。在驱动电压为16伏时,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器件的最大亮度达600cd/m2,电流密度为150mA/cm-2时,器件的发光效率为0.19cd/A。基于8-羟基喹啉铝纳米粒子器件的发射光谱证实了AlQ3纳米粒子具有量子尺寸效应的存在,这为有机纳米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同时也为那些传统的有机材料如有机分子晶体的基础研究探索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庄陶钧  苏子生  刘亚东  初蓓  李文连  范翊 《发光学报》2011,32(12):1266-1270
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CuPc/C60和TiOPc/C60的阳极ITO表面分别制备了一层Ag纳米颗粒,并采用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器件的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Ag纳米颗粒的引入所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可显著提高有机光活性层的吸收效率和光生激子的分解效率;而MoO3有效抑制了光生激子在有机/金属界面处发生的猝灭,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成功制备了铕配合物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0LEDs),其发射层采用质量比为1:3的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Eu(DBM)3bath)的混合层。该器件实现了Eu^3 高色纯度红光发射,其色坐标为(x=0.651,y=0.338);并克服了微腔器件的发光颜色随探测角度增大而变化的缺点。在微腔器件中,最大亮度在19V时达到1160cd/m^2;在高电流密度时的EL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含萘酚基的开链冠醚Schiff碱-锌配合物ZnL(其中配体化合物H2L是N,N’-双(2-羟基-1-萘亚甲基)03,6-二氧杂-1,8-三甘醇二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成功地制备了基于该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结果表明,ZnL配合物的溶液或固体薄膜在38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光峰为455nm,电致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达到650cd/m^2,在电压为9.5V左右,最大效率达到0.63cd/A。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量子阱结构的高效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重量子阱结构制作了高效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 (CBP)掺杂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o) iridium(Ⅲ) (Ir(piq)2(acac))为发光层,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Bphen)为电荷控制层,形成了Ⅱ型双量子阱结构,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5 00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7.4 cd/A,相对于参考器件提高了21%。研究结果表明:以Bphen为电荷控制层形成的Ⅱ型多重量子阱结构能有效地将载流子和激子限制在势阱中,并且使空穴和电子的注入更加平衡,从而提高了载流子复合的几率和器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反胶团法”合成的CdS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光谱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反相胶束是指由介于油和水界面的表面活性剂分子, 稳定、且均匀分散于连续油介质中的微液滴。它可以作为“微反应器”合成性能优良的CdS粒子。文章研究了反相胶束的W值(W=[水]/[表面活性剂])、[Cd2+]与[S2-]的比例和Cd2+和S2- 离子的起始浓度对CdS纳米粒子发光特性均有明显影响。回流处理可以对CdS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修饰,可以使CdS粒子的缺陷发光减弱并消失而显著增强激子发射,同时可增大粒径使激子发射峰位红移,体现了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 所得材料的室温最大荧光量子效率高达11%。  相似文献   
20.
稀土有机光→电、电→光转换器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 6年Tang发表双层有机光伏电池[1] 与无机光伏电池相比 ,以重量轻 ,材料经济并可以沉积在柔性衬底上等潜在优势正在引起人们注意。目前对有机光伏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聚苯乙炔 (PPV)及其衍生物上[2 ,3 ] ,能量转换效率在 10mW·cm- 2 紫外光照下可超过 4 % [4 ] ;以小分子有机物制成的光伏器件也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5,6] 。但是采用稀土配合物作为电子给体层的有机光伏器件还未见报道。我们研究组一直对以稀土有机配合物为发光层的有机EL器件进行研究[7,8] 。在研究EL器件特性过程中 ,我们发现稀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紫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