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41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Tb(Sal)_3·3H_2O纳米微晶和Tb(Sal)_3·3H_2O稀土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了纳米微晶和稀土配合物的结构、热性质和粒径大小。利用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紫外光谱探讨了有机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结果显示Tb(Sal)_3·3H_2O纳米微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50~250nm区域并且发出较强铽(Ⅲ)离子的特征荧光。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扩展稀土配合物在发光材料以及磁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本文结合CALYPSO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详细研究了MB80/- (M=Li、Na、Rb、Cs)团簇的几何结构和成键特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B80/- (M=Li、Na、Rb、Cs)团簇的基态结构都具有相似的几何构型,均为七棱锥状结构,并且随着掺杂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增加,其M-B键的键长呈增加的趋势。通过稳定性分析,我们发现LiB8-团簇的HOMO-LOMO能隙以及结合能Eb最大,因此这个团簇是体系中相对稳定的结构。电荷转移分析表明,掺杂的碱金属原子在所研究体系中充当着电子供体的角色。最后,成键分析的结果显示,LiB8-团簇的稳定性来源于B原子的2p轨道以及Li原子的2s和2p轨道在HOMO和LUMO的高贡献;适应性自然密度划分分析显示, B和Li原子都参与了成键,这同样有利于LiB8-团簇的高稳定性的形成。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进一步研究碱金属掺杂硼团簇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3.
不同于延性介质,脆性介质的失效破坏严重制约着材料的强度.本文采用一种定量描述脆性介质力学性质的格点-弹簧模型,研究了金刚石-碳化硅超硬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及其细观损伤机理,有助于避免灾变破坏、提高冲击强度.在模型中,通过构建不同体积分数比的金刚石和碳化硅两相复合材料,模拟获得了经受冲击波压缩形变后的宏观波剖面,显示出随着金刚石颗粒含量增加,冲击强度逐渐增大,而后减小;对应于这种变化,损伤演化分析揭示出存在三种细观损伤模式,当金刚石颗粒含量在10%—50%范围内增加时,长距离扩展滑移带占主导;当金刚石颗粒含量为70%时,滑移带已由长距离扩展演化为短细滑移带,损伤主要来自于碳化硅基体,多数金刚石颗粒未发生损伤;当金刚石颗粒含量超过70%的临界值后,短细滑移带也将被强烈限制,应力集中致使金刚石颗粒被严重损伤,冲击强度下降.研究结果为优化设计金刚石-碳化硅超硬复合材料以及制备新型抗冲击材料提供了物理认知.  相似文献   
64.
利用浸渍法将8羟基喹啉铝(Alq3)镶嵌到多孔硅微腔中,制备了多孔硅微腔—Alq3镶嵌膜,研究了多孔硅微腔对镶嵌其中的Alq3自发发射的微腔效应,观察到了光谱窄化、发光强度增强等现象。镶嵌于多孔硅微腔中的Alq3荧光光谱的半峰全宽只有15nm,而非微腔样品,即镶嵌于普通的单层多孔硅中Alq3荧光谱半峰全宽在85nm以上。并且有微腔时Alq3发光强度比没有微腔时Alq3发光强度增强一个数量级。随机改变微腔中Bragg反射镜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可使高反射区展宽,从而更加有效地抑制了多孔硅本身的发光模,使发光色度更纯,但由于峰值透射率减小,导致共振峰强度有所减小。多孔硅微腔有机镶嵌膜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Alq3在电致发光器件方面应用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5.
用"化学一步法"制备了聚苯胺-氧化铁(PANI@Fe_2O_3)磁性复合材料,并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为验证此复合材料作为处理染料废水的吸附剂的性能,选择了甲基橙(MO)作为染料模型化合物,对其在不同的酸度、吸附时间、温度以及盐度等条件下的吸附情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PANI@Fe_2O_3对MO的吸附经30min已达到平衡;根据相关参数,可确定此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试验的温度范围(293~313K)内,温度升高,PANI@Fe_2O_3对MO的吸附量增大。染料废液在弱酸性条件下(如pH 5)有利于此吸附剂对染料的吸附。此外盐度(以氯化钠进行试验)的增大,使MO的吸附量显著降低。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自发吸热过程的多层吸附。此外,由于PANI@Fe_2O_3为磁性材料,经吸附处理后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易于与水体分离。  相似文献   
66.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Tb(Sal)3·3H2O纳米微晶和Tb(sal)3·2H2O稀土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透射电镜表征了纳米微晶和稀土配合物的结构、热性质和粒径大小。利用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紫外光谱探讨了有机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结果显示Tb(Sal),·3H2O纳米微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50~250nm区域并且发出较强铽(Ⅲ)离子的特征荧光。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扩展稀土配合物在发光材料以及磁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亲水作用色谱是一种新型的色谱分离模式.此类色谱模式集反相色谱的经济廉价与正相色谱的优点于一体,有效补充了反相色谱的不足.简单介绍实验室中合成的新型亲水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68.
用532 0nm激光激发Na2分子到B1Πu电子态,记录了Na(3P)原子的跃迁和Na2分子的A1Σ u-Χ1Σ g的谱带。由Na与Na2激发态发射的光谱及其强度可以认定在Na-Na2系统中的碰撞过程,Na(3P)原子线是Na2(B1Πu)到Na(3P)的碰撞能量转移产生的,预解离过程也可产生原子线。而A1Σ u的辐射而引起的。在360℃,u-Χ1Σ g到A1Σ g谱带是由B1Πu到21Σ g的碰撞转移后再由21Σ 根据辐射衰变率和荧光强度,得到Na2(B1Πu)到Na2(21Σ g)碰撞转移率系数为7 1×10-10cm3s-1,而B1Πu的预解离率为2 3×106s-1。  相似文献   
69.
以柠檬酸与壳聚糖为主要原料,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偶合剂,合成了一种壳聚糖衍生物(CS-g-CA)。然后将CS-g-CA与掺杂试剂N-(2-羟乙基)-乙二胺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壳聚糖衍生物聚合物碳点(P(CS-g-CA)Ds)。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透射电镜对P(CS-g-CA)Ds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聚合物碳点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有较高的量子产率(54.7%)和较长的荧光寿命(13.12 ns)。将P(CS-g-CA)Ds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中,发现P(CS-g-CA)Ds对Pd~(2+)有良好的选择性,其检测极限为63.3 nmol/L。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寿命以及不同温度下猝灭常数的测定研究了Pd~(2+)对P(CS-g-CA)Ds的荧光猝灭机制,结果均表明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70.
通过2-(甲氧羰基)丙基甲基二氟硅烷(A)与2-(乙酰氧基)乙基甲基二氯硅烷(B)的共水解缩聚反应,得到含酯基的聚硅氧烷(C)。将(C)与三乙醇胺(D)反应,经酯交换,β-消除和交联等步骤,合成了含(D)链节的多孔性聚硅氧烷树脂(TEASR)。采用N、Si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这类树脂的结构,并测定它们的一些物性。(TEASR)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稳定;具有选择性地吸附过渡金属离子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