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交货期是调度方法的函数,因而具有不确定性.研究变批量、变批次、变生产能力下,单阶段、双目标有条件相容组批的交货期设置问题,将它转化为订单投放策略和调度模式研究.建立了一个基于目标的双目标订单投放策略数学模型.采用目标序列优先方法进行双目标求解,用两种调度模式求出区间值,进行最优交货期逼近.模式1:松弛掉产品加工约束条件,基于负荷考虑、给出离散生产模式下订单完工率最大的订单排序算法,算法综合考虑了任务紧急程度、可调度性、重要度和流程时间最短四个方面,得到区间的一个端点.模式2是有条件相容的启发式组批调度算法,即通过聚类计算将订单安排问题转化为多队列调度问题,将新来订单的投放转化为某个队列的插单和批量分割问题,不同队列中批的投产顺序由批中优先级最高的订单决定,并在能力约束下进行批量分割计算,得到区间的另一个端点,结合流程可靠性求出区间.实例证明,模式2的交货期设置小,订单完工率和生产率高. 相似文献
12.
夯筑遗址加固中楠竹锚杆应力分布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地区夯筑土遗址楠竹锚固体系,本文在对锚固体中杆体、土体和注浆体的材料性能试验基础上,研究荷载、锚固长度、锚杆直径、孔径、注浆体配比、碳纤维加肋和倾角等因素对楠竹锚杆锚固性能及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同时对荷载、锚固长度和锚杆直径变化状况下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锚杆受力过程中,应力沿杆体分布不均匀;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化,而应力峰值沿锚固深度向底端扩展的速度较慢;随着杆体直径和孔径的增加,锚固体应力趋于均匀化,使锚固系统更趋合理化;注浆体强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反之;碳纤维加肋可有效提高锚杆的抗劈裂性及锚固力,但会使应力分布更集中化;锚杆布置角度以10°为宜.采用接触单元,模拟杆体与注浆体、注浆体与土体界面间的黏结、咬合效应,不同工况下应力的分布规律、极值大小等参数均与原位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后期计算分析与研究可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土遗址锚固工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期望函数的锚固参数组合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锚固长度、锚孔直径等参数的组合优化,获得了最大锚固力与最小遗址伤害的良好平衡.试验设计为全因子试验,利用响应面方法构建分析模型,而后将统计中的期望函数法引入锚固参数优化中,建立了多重目标响应指标与锚固参数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分别满足锚固力最大化和遗址伤害最小化目标时,相应的锚固参数取值间存在冲突;多重响应优化能够确定目标响应需求下锚固参数的可行域范围,方便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实际工程条件对锚固参数进行可视化取值. 相似文献
14.
与石墨烯相比,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的亲水性、分散性和反应活性更好,更易于作为增强材料而研发生成性能超常的复合材料,但另一方面,由于其电子结构较为复杂,致使目前有关力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羟基、羧基和环氧基等官能团随机分布的GO原子模型;通过单向拉伸模拟,分析了其断裂行为,结果表明,远离羟基和羧基的环氧基对断裂具有\"诱导\"作用,并从化学成键、体系能量和应力分布三个角度对其机理进行了阐释;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极限强度、极限应变等力学性能与含氧官能团覆盖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限强度、极限应变均随含氧官能团覆盖度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官能团的出现对石墨烯面内的sp$^{2}$杂化形式造成了破坏,进而使得原子间键合能弱化,随着含氧官能团的覆盖度的增大,被弱化的键合能的数量和程度将越大,从而使得GO的极限强度、极限应变等越低. 研究结果可为GO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传统的生土建筑安全性评价标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往往有一定的偏差。相比于现有方法,熵权法因其严谨的数学意义,可避免权重赋予时的主观性,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为此,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熵权法修正的生土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结构为3个二级评价指标,并向下细分为多个三级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计算确定权重值;运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法所确定的权重进行修正,进一步得到修正后的多层次评价模型,实现对生土建筑安全性的客观综合评估。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对长安区某生土建筑安全性进行评价,实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评价方法有效地融合了专家经验与熵权法客观性的优点,可实现对生土建筑更为准确的安全性评估。 相似文献
17.
3-苯基-4-氯-1,3,4-二氮磷杂环戊-2-硫酮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苯基硫脲与脂肪醛(酮)及三氯化磷进行的类Mannich反应,除生成预期产物3-苯基-4-氯-4-氧代-1,3,4-二氮磷杂环戊-2-硫酮(Ⅰ)外,还生成了少量3-苯基-4-氯-4-硫代-1,3,4-二氮磷杂环戊-2-硫酮(Ⅱ).当Ⅰ与Lawesson试剂在甲苯中反应时,可顺利地转化为Ⅱ.生物测定结果表明,Ⅱ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除草活性.晶体结构测定表明,Ⅱ的五元磷杂环为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柔性传感器大多数结构为薄膜形式,不利于法向集中力与位移同时测量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多层离子皮肤(柔性电容传感片)的等强度梁式传感器. 该触觉传感器由多层离子皮肤和等强度梁构成. 当梁的自由端接触被测物时,传感器可以将力或位移转化为输出的电容信号来进行法向接触力或位移的测量. 建立了传感器电容变化量与梁自由端力/位移关系的传感理论模型,并通过力/位移加载试验对传感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传感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当传感器具有四层结构时,对力/位移测量的灵敏度分别为1.855 mN/pF和0.694 mm/pF. 所能测得最小力为0.02 mN,最小位移为0.01 mm,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线性度(R2=0.994). 该传感理论模型可为此类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柔性机器和医疗健康检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19.
土遗址锚固工程中, 压力型锚杆相比于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而言具有高承载力和耐易溶盐侵蚀的优势, 但由于此类锚固系统传力机理尚不明确, 导致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严重制约. 本文将遗址稳定体内锚固段分为弹性压缩段和黏结−滑移段两部分, 分别基于线性弹簧和浆体/土体界面黏结−滑移强化型本构建立简化力学模型, 对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 即弹性阶段、弹性−强化阶段和强化阶段进行理论解析, 推导了各阶段对应的位移、应变以及剪应力分布等计算公式, 给出了压力型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解析解. 结果表明, 峰值载荷前载荷−位移曲线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弹性压缩段占比与锚固长度对载荷−位移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性−强化阶段. 参数敏感度分析表明, 忽略弹性压缩段影响时, 锚固长度与极限承载力线性相关; 浆体弹性模量主要影响界面应力随载荷增加时的传递进程, 对承载力影响有限; 黏结−滑移模型的剪应力峰值对承载力有显著影响. 该解析方法对土遗址压力型锚杆锚固系统传力过程分析具有良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芦苇;薛科;闫笑琦;刘加平;李东波 《固体力学学报》2024,(4):547-564
以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两锚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间距为0.3 m和0.6 m的室内两锚DIC拉拔试验,明确荷载-位移关系与典型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据锚杆滑移失效特征,将承压段浆体/土体界面和受拉段杆体/浆体界面力学行为分别通过接触对和非线性弹簧模拟,提出锚固系统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其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间距0.3 m时锚杆间土体主要沿夯层水平开裂破坏,0.6m时以拉压转换位置为界呈30~45°的锥形开裂破坏,土体顶面最大开裂半径约24 cm, 0.3 m间距相比0.6 m时承载力降低约7%;模拟分析显示,锚杆间距对群锚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当间距大于0.6 m时群锚效应较为有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扩体深度与锚杆极限承载力近似线性相关;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承载力增幅先大后小,群锚效应逐渐增强,但锚固长度增加引起的承载力的提升仍大于群锚效应造成的承载力损失.研究结果对夯筑土遗址EBTP锚杆群锚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