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5篇
化学   232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在加压固定床微分反应器上对霍林河褐煤焦(HLH)、神木烟煤焦(SM)和晋城无烟煤焦(JC)与水蒸气/氢气混合气的加压气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大小分别随氢气分压、总压和煤阶的提高而增强,而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减弱;有氢气存在和无氢气存在时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过程都能用相同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有氢气存在时煤焦水蒸气气化的最终碳转化率低于纯水蒸气气化的最终碳转化率;氢气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抑制机理与氢气的分压范围有关,当氢气分压很低时,氢气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氢气离解生成的氢原子占据煤焦表面活性位所致,而当氢气分压很高时,氢气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氧交换反应的逆反应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92.
93.
研究了一含临界指数的p(x)-Laplace方程的Dirichlet边值问题,运用推广的集中紧致性原理,并结合山路引理得到了该问题非平凡弱解的存在性结果.  相似文献   
94.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N-doped Zn O bulks and nanotube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metho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optical parameters of Zn O bulks are isotropic(especially in the high frequency region), while Zn O nanotubes exhibit anisotropic optical properties. N doping results show that Zn O bulks and nanotubes present more obvious anisotropies in the low-frequency region. Thereinto, the optical parameters of N-doped Zn O bulks along the [100] directio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long the [001] direction, while for N-doped nanotubes, the variable quantities of optical parameters along the [100] direction are less than those along the[001] direction. In addition, refractive indexes,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dielectric constants, a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Zn O bulks and nanotubes each contain an obvious spectral band in the deep ultraviolet(UV)(100 nm~ 300 nm). For each of N-doped Zn O bulks and nanotubes, a spectral peak appears in the UV and visible light region, showing that N doping can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 O.  相似文献   
95.
利用自制的铜基球形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中对模拟含氧煤层气进行了流化床催化燃烧脱氧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床层温度、催化剂粒径、空速对脱氧效率和CO2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反应床层温度使催化剂活性增强,进而提高催化脱氧效率。床层温度在450 ℃以上,脱氧效率可稳定保持在95%以上。较小的催化剂粒径降低了内扩散阻力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提高催化反应的CO2选择性。床层温度在450 ℃以下时,降低空速可提高氧气转化率,但温度高于450 ℃时,脱氧反应速率加快,空速变化对脱氧效率影响不明显。此外,通过调节CH4/Air比例模拟不同含氧量的煤层气,考察流化床反应器及催化剂对含氧煤层气中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模拟含氧煤层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在5%~15%,该催化剂均表现出高的脱氧活性和选择性,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低于0.2%,CO2选择性高于98%。  相似文献   
96.
半焦的多循环气化活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工业流化床气化条件下多循环过程中半焦的气化活性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在快速反应固定床装置上,对三种不同煤阶的半焦进行了模拟多循环气化.通过残焦质量计算得到了循环次数对半焦碳转化率的影响,并利用孔隙分析仪和XRD分析仪考察了半焦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循环次数的增加,低阶霍林河褐煤半焦的转化率增加,而神木烟煤和晋城无烟煤半焦的转化率降低.多循环过程中"冷淬"效应的存在使得半焦的BET比表面积和微孔比表面积随循环次数呈"山形"趋势变化,而石墨化结构与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是决定碳转化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7.
无烟煤流化床气化飞灰的结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烧结特性实验研究了无烟煤流化床气化飞灰在"近灰熔点"处的烧结特性,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进行了结晶矿物质和玻璃相的定量分析以研究其烧结机制。结果表明,飞灰中矿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控制着其结渣特性。由于铁、钙和镁等碱性组分的部分富集,飞灰的灰熔点与原煤相比要低;在低于灰熔点DT 100~200℃附近,由于长石类矿物质的转变熔融形成了具有黏结性的液相,灰样发生液相烧结导致收缩变形而结块;大部分的钙和铁等助熔组分赋存于玻璃相中提高了其浓度,且在热处理过程中它们并未发生析晶行为,从而促进灰样的烧结致密化过程,进一步使得飞灰的结渣倾向增强。  相似文献   
98.
利用快速升温固定床进行了霍林河褐煤在CO气氛下快速热解反应行为的研究,考察了热解半焦的产率、性质和气体产物的分布特点。半焦的红外光谱图、元素含量和表面结构性质分析表明,CO参与并改变了褐煤的热解行为。与N2气氛相比,热解温度低于600 ℃时,带孤对电子的极性CO容易诱发半焦结构中芳香环的开裂,侧链、醚键和脂肪链的断裂,促进小分子片段和自由基的生成,自由基稳定了煤热解生成的碎片,导致挥发分的生成和逸出量增加,H2、CH4、CO和CO2的产率增大,半焦产率降低,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热解温度高于700 ℃时,CO的歧化反应程度增大,产生的积碳附着于半焦的表面,阻塞了孔道,导致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减小,从而抑制了CO在半焦孔隙结构内部的扩散,限制了CO与煤中有机大分子结构的接触和反应,导致H2、CH4和CO产率减小,而CO2产率因CO歧化反应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
100.
研究了钠、钾助剂对FeMn合成低碳烯烃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低温N2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CO2程序升温脱附(CO/CO2-TPD)、M?ssbauer谱和CO+H2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Mn助剂含量促进了活性相的分散和低碳烯烃的生成,而过多锰助剂在催化剂表面的富集则降低了费托合成反应的CO转化率;钾助剂和钠助剂的加入均抑制了催化剂的还原并且促进了CO2和CO的吸附.比较还原后(H2/CO摩尔比为20)和反应后(H2/CO摩尔比为3.5)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可以发现,在FeMn、FeMnNa和FeMnK催化剂中,由于钾助剂的碱性和CO吸附能力较强,因此体相中FeCx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FeMnNa催化剂拥有最好的CO转化率(96.2%)和低碳烯烃选择性(30.5%,摩尔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