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90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6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在二氧化硅衬底上依次真空沉积p-六联苯(p-6P)和酞菁铜(CuPc)构成双异质诱导层,研究了不同衬底温度下双异质诱导层对红荧烯薄膜形貌的影响,以及红荧烯分子在双异质诱导层上的生长过程.分析发现,第二诱导层酞菁铜的局部有序性对红荧烯薄膜的结晶度有直接影响.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酞菁铜薄膜有序区域面积增大,红荧烯的棒状晶粒也逐渐增大.当酞菁铜和红荧烯的衬底温度均为90℃,红荧烯蒸镀厚度为20 nm时,红荧烯薄膜形成高度有序、内部连接及具有特定方向的棒状晶畴.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红荧烯薄膜的晶体结构,发现经过双异质诱导后的红荧烯薄膜转变为多晶形态.另外,红荧烯薄膜晶体管性能也明显提高,开态电流提高了约3个数量级,迁移率提高了30倍,阈值电压降低了20 V.  相似文献   
122.
Keggin结构纳米硅钨酸铵的室温固相合成与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以H4SiW12 O40·2 2H2 O和 (NH4) 2 C2 O4·H2 O为原料 ,室温固相反应合成出 (NH4) 4 SiW12 O40 纳米微粒 ;用元素分析、FTIR确定产物的组成和结构 ;XRD、TEM和BET对产物的形貌、晶粒尺寸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 ;TG DTA确定了产物的稳定温区 .结果表明 ,产物为纳米粒子 ,平均粒径为 6 0nm ,比表面积为 10 8.7m2 /g ,在 4 3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固相反应中 ,研磨和放热反应热效应能加快反应物扩散速率和生成物成核速率 ,使产物粒径减小 ;反应物含有结晶水和生成物H2 C2 O4·2H2 O ,对形成小粒径的 (NH4) 4 SiW12 O40 纳米粒子起关键作用 .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掺杂Eu2O3的Li2WO4多晶固体离子导体材料Li2WO4 xEu2O3(x20.00~0.17mol),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交流阻抗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导性能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发现,掺入适量Eu2O3可提高Li2WO4基质材料的电导性能.分析表明:非导电相Eu2O3的加入不仅减小了晶粒间电阻。而且使材料的电导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124.
赵志刚  张纯杰  苟向锋  桑虎堂 《物理学报》2015,64(8):88801-088801
建立通用而精确的太阳电池热模型对光伏系统的建模、输出功率与转换效率的损失分析至关重要. 基于复杂的太阳电池温度机理, 分别研究了太阳电池温度的稳态热模型(steady state thermal model, SSTM)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方法建立的精确预测热模型. 首先, 基于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3个最主要因素与太阳电池温度的近似线性关系, 在已有SSTM的基础上, 建立并校正了太阳电池的SSTM并采用差分进化算法提取模型的未知参数. 其次, 为提高SVM的模型预测精度, 采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算法对SVM的核参数和惩罚因子进行动态寻优, 在确定输入/输出样本集并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的太阳电池温度精确预测热模型. 最后, 搭建实验平台,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减弱空气湿度、太阳入射角和热迟滞效应等因素对太阳电池温度的耦合. 通过实验对比表明, 建立的预测热模型性能可靠、全面、简洁, 其参数寻优算法优于遗传算法和交叉校验法, 模型预测精度优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和SSTM.  相似文献   
125.
以Sm3+作为激活剂,Bi3+作为辅助激活剂,采用水热法合成Ca1-x-ySmxBiySiO3前驱体,然后在1 100 ℃焙烧得到系列橙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及其发光性质进行分析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产物都为三斜晶系结构的Ca1-x-ySmxBiySiO3和四方结构的方石英SiO2共熔体.在405 nm近紫外光激发下,产物的发射光谱由3个峰组成,发射峰值位于566、606和650 nm处,分别归属于Sm3+4G5/26HJ/2(J=5,7,9)跃迁.产物的激发光谱在405 nm有很强的发射带,与近紫外LED芯片匹配.随着Sm3+掺量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Sm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当Bi3+的物质的量分数在0.3%~1.5%时,对产物Ca0.97Sm0.03SiO3的荧光强度起敏化作用.Sm3+和Bi3+的最佳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3%和0.5%.  相似文献   
126.
以摩尔比为1∶2.5的Na2Cr2O7.2H2O和Na2S.9H2O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得非晶态Cr(OH)3前驱物,控制在600℃煅烧2.5h成功地合成出Cr2O3纳米粉体.运用FT-IR(红外光谱)、XRD(X-射线粉末衍射)、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和TG(热重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r2O3平均粒径为56.6nm;与常规颗粒Cr2O3比较,纳米Cr2O3的FT-IR谱有蓝移现象.另外,探讨了FT-IR谱蓝移的原因以及合成反应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27.
用热分析的方法(TG,DTA)对十水草酸镧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中间产物的红外光谱,从而提出了十水草酸镧热分解的5个步骤:10水物→9水物→2水物→无水物→一碳酸二氧盐→氧化物.  相似文献   
128.
掺杂铕(Ⅲ)的同多钨酸钠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Na_2W_4O_(13)的合成及结构已见文献[1,2],但关于掺杂稀土离子的同多钨酸盐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工作旨在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Na_2W_4O_(13):Eu荧光体,探讨掺杂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29.
一九五七年,我开始担任物理教师,那时,虽然有一股想干好工作的热情,可是,上课以后,学生总是不满意。我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理论知识水平低,所以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钻研理论书籍,结果不但没有把课讲得好一些,反而讲得更抽象、更繁琐,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头昏脑胀,我也不知所措。那时,我虽然读过毛主席的著作,毛主席号召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可是,我认为这是针对工农业战线上的青年、行政干部或是高级知识分子所讲的,与我关系不大。一九五八年,学校党支部动员组织教师到  相似文献   
130.
论文里给出有关研究牛顿过程及其各种推广的收敛性的文章的概述.研究非綫性汎函方程新疊代过群的收敛性,并考察它在代数的、超越的和非缓性积分方程的近似解上的应用. 引言各种疊代过程的收敛性的研究有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价值,并有很多作者的文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