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40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45篇
物理学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槐定碱与溶菌酶(LY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荧光猝灭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显示,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是导致溶菌酶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下槐定碱与溶  相似文献   
102.
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条件下呋喃唑酮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呋喃唑酮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该猝灭机理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求得了不同温度下(25℃、31℃和37℃)呋喃唑酮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van’  相似文献   
103.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乙基麦芽酚(EM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MA通过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使其内源荧光猝灭.利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H)和熵变(△S)分别为116.1 kJ·mol1和481.3 J·mol-1·K-1,说明疏水作用是维持EMA-BS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表明,乙基麦芽酚主要结合在BSA的亚域ⅡA上(siteⅠ位).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乙基麦芽酚的存在诱导BSA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4.
以中性红为光谱探针,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葛根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离子强度和I-离子浓度对葛根素与DNA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 7.4),葛根素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作用,DNA对葛根素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得其结合常数为4.81×104L/mol。  相似文献   
105.
应用双波长共振光散射(DW—RLS)比率法研究了溴百里酚蓝(BTB)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的相互作用。在pH1.5的乙酸钠-HCl缓冲溶液中,CPB本身的共振光散射很弱,BTB有一定的共振光强度,加入CPB后BTB的共振光信号显著增强,最大散射峰位于523nm,且散射光强度与CPB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单波长共振光散射法检测CPB,CPB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5—0.60mg/L和42μg/L。使用248nm和424nm两波长处散射强度比值(I248/I424)代替单波长处的共振光散射强度测定CPB,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0.03~1.0mg/L和3μg/L。与共振光散射法相比较,DW—RLS比率法受酸度、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并且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检出限,应用于合成和实际水样中CPB的测定,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苏倩倩  张国文  蒲继雄 《物理学报》2012,61(14):144208-144208
光学元件上存在的缺陷会对传输光束产生局域振幅和位相调制. 基于衍射理论模型和分步傅里叶算法,模拟分析了高斯光束经过表面有缺陷的非线性介质的传输过程中于介质内及从介质出射后在自由空气的传输特性, 并详细研究了在厚介质前表面有缺陷的情况下,介质中和自由空气中的光强分布演化规律. 研究表明,介质厚度越长、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越大,光束整体聚焦越厉害, 聚焦点离介质后表面越近.光束受调制点的位置离中心越近,光束分裂成丝产生的局部光强越大, 且介质表面存在缺陷将使通过的光束在介质后表面处产生一个很大的光强, 相位调制型缺陷产生的这一光强点比振幅调制型缺陷产生的光强点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