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化学   85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4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等离子体增强热丝CVD生长碳纳米尖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必本  徐幸梓  张兵 《物理学报》2006,55(2):941-946
用CH4,NH3和H2为反应气体,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在不同偏压电流的条件下制备了碳纳米尖端,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Raman光谱仪对碳纳米尖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尖端是石墨结构,随着偏压电流的增大,碳纳米尖端的顶角减小,生长速率增大.结合有关等离子体和溅射的理论,分析讨论了碳纳米尖端的形成和碳纳米尖端的生长随偏压电流的变化. 关键词: 碳纳米尖端 等离子体 化学气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2.
以配制的紫草宁水溶液为对象,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水溶液中紫草宁的方法,包括树脂的筛选,紫草宁的浓度,溶液pH及盐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解吸剂的选择,确定了适宜的吸附和解吸条件。最后,采用真实的细胞培养体系进行间歇的边培养边吸附分离研究,紫草宁产率提高了76.4%,为今后实现细胞培养与分离相耦合的连续化操作提供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3.
贾宇鹏  王景甫  郑坤灿  张兵  潘刚  龚志军  武文斐 《物理学报》2016,65(10):106701-106701
多孔介质在生产生活以及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随着能源、化工、冶金和原子能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以及近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大量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问题逐渐出现, 进一步促进了多孔介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使其成为当今科学技术中令人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实验获得准确的实验图像和数据, 并使用相应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和流体流动图像进行深度分析, 这样既有真实可靠的实际数据, 又有直观的理论的支持, 使对多孔介质的研究更为完善. 实验结合粒子图像测试技术和折射率匹配技术对叉排排列玻璃球多孔介质填充床内的流体流动转变过程进行流场测试, 并提取数据, 采用Tecplot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流体流动机理的转变过程. 实验固相为由直径25 mm水晶玻璃球叉排堆积而成的填充床, 液相为65%苯甲醇和35% 无水乙醇配制的匹配液. 液相与固相的折射率都为1.477, 成功消除由于折射率不匹配引起的激光光线偏折. 实验得到雷诺数为 4.7 ≤ Re ≤ 1000时球床内流场图, 对比不同雷诺数时流场和流线变化得出: 随着雷诺数的增加, 流线变得越来越紊乱; 当雷诺数在220以上时, 球床内漩涡在尺寸变化上出现突跃, 在位置和形态变化表现出随机特征, 预示进入了稳定的湍流.  相似文献   
104.
在Mn-CaO催化剂开展了一系列的表征,包括XRD,XPS,CO2-TPD.结合催化剂评价、表征结果,对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指出Mn组分与催化剂的活性相关联而Ca组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吸附型的CO2(a)*,反应过程中形成的Mn3+/Mn2+离子对在CO2和CH4的活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5.
以往合成芳香醛、酮缩氨基硫脲及其金属配合物多用乙醇作溶剂;电化学氧化法直接合成金属配合物操作简单收率高,还可以得到其它经典方法难以得到的低价金属化合物。本文以金属钛、镍、铜为阳极,2-氯苯甲醛单缩二氨基硫脲为配体,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配合物,并探讨电化学反应机理及产物的组成。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岛津-44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KBr压片,4000-300cm 1);XT-4型显微熔点仪;PE-2400型元素分析仪;岛津UV-24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国产DDS-11A型电导率仪(DMF,25℃);CTP-F82型法拉第磁天平(上海华师科教仪…  相似文献   
106.
微波法在碳纳米管上负载铂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二醇作氯铂酸的还原剂, 采用微波法在浓硝酸回流纯化和羟基化的碳纳米管(CNTs)上负载铂纳米粒子, 并通过控制载铂量制备出以CNTs为衬底的铂纳米管(Pt-CNTs); 用透射电镜比较了纯化和羟基化时间对CNTs载铂性能以及不同载铂量对Pt-CNTs表面形貌的影响; 用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了Pt-CNTs的结构特征, 表明CNTs表面所负载的是多晶铂;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技术表征碳纳米管负载铂纳米粒子, 发现当Pt-CNTs的载铂量为0.1875 mmol·g-1时, CNTs表面负载了一层致密的铂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07.
硫物种对负载型钯催化剂上氢吸附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光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负载型Pd/Al_2O_3催化剂上硫和钯的状态。以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方法研究了不同硫物种及不同气氛对催化剂氢吸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硫物种对氢吸附的影响按S_2~(2-)、S~(2-)、SO_4~(2-)的顺序减小, 且前两者的影响远比SO_4~(2-)的大。这与催化剂在H_2-O_2反应中的抗硫性评价结果一致。并用原子分子轨道理论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8.
合成了新试剂N,N′-双(苯偶氮水杨叉)肼(PASHZ),研究了试剂与镉的方波伏安法新体系的最佳条件。在氨水-NH4Cl缓冲溶液(pH 9.1)中,于-0.867V(vs.SCE)出现一灵敏的方波伏安峰。Cd(Ⅱ)浓度在1.0×10-6~1.0×10-4mol.L-1范围与峰电流(Ip)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9.745×106c 2.270,相关系数为0.9994,检出限为0.5×10-6mol.L-1。该法应用于测定矿泉水中微量Cd(Ⅱ),测定结果与已知值相符,测定结果的平均RSD值及平均回收率依次为2.72%及98.6%。  相似文献   
109.
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与氧化的原位SER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了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行为,获得了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表明,在酸性介质中,乙醇能在粗糙铂电极上自发地解离出强吸附物种CO,在低波数区检测到桥式和线性吸附CO的铂碳键的伸缩振动信息;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氧化反应受扩散步骤控制;从分子水平初步证实乙醇的氧化是通过双途径机理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0.
Mn-Na2WO4/SiO2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结构的DF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n Na2WO4/SiO2 is one of the best catalysts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active centers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the structure of possible metal sites formed by tungsten and manganese over the silica surface were studied using molecular simulation method and ab initio DFT calculations.Silica support exists in the catalyst as 岐瞔ristobalite and its (111) face exposes preferentially to the surface.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ungsten interacts with the silica surface by three or one bridge oxygen atoms to form tetrahedral [WO4],and manganese interacts with single bridge oxygen to form dispersed [MnO4] or exists as oxide clusters.The nature of the molecular orbitals an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tetrahedral [WO4] site with single bridge oxygen is the most probable active center responsible for methane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