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化学   244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52篇
物理学   3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1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dicarboxylic aci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poly-dentate ligands involved in various metal chelation reactions to form transition or rare earth metal complexes with interesting properties in material science[1~3]and biological systems[4~7].For example,Kim,Y.and his coworkers focus on the syn-theses of copper(II)complexes containing ligands of malonate and pyrazine to study their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magnetic property[8].The importance of Tr(II)/dic…  相似文献   
22.
Sesquiterpenoids from Chloranthus spicatus (Thunb.) Makin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o new sesquiterpenoids, namely 1β,4β-dihydroxy-5 α,8β(H)-eudesm-7(11)Z-en-8,12-olide (1) and 1β,4α-dihydroxy-5α,8β(H)-eudesm-7(11)Z-en-8,12-olide (2), along with six known ones, homalomenol A (3), oplodiol (4), 5α,7α(H)-6,8-cycloeudesma-1β,4β-diol (5), oplopanone (6), 4β,10α-dihydroxyaromadendrane (7) and spathulenol (8),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 of Chloranthus spicatus (Thunb.) Makino,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相似文献   
23.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_(10)H_(10)N_2O_4)作为配体与碳酸钙在水中反应, 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DMSO(二甲基亚砚)的混合溶剂中培养了单晶,其组 成为 [Ca_2(C_(10)H_8N_2O_4)_2(DMSO)_2(H_2O)_4]·2DMSO [C_(10)H_8N_2O~2- _4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测字了单晶的结构,该单晶为黄色,属单斜晶 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0634(3)nm, b=1.7035(5)nm, c=1.2183(3) nm, β=106.180(5)°, V=2.1192(10)nm!, Dc=1.412Mg·m~(-3), Z=2, F(000) =944, μ=0.534m~(-1),GOF=0.867。所测单晶是以2-卷曲在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 的一个氧原子作为桥联的双核钙(II)配合物,两个Ca~(2+)均处于五角双锥的七 配位环境中,锥底为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三个配位原子,以及另一2-羰基 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的桥联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的配位氧原子,锥顶为一配位水和 一想位的DMSO分子,即溶剂DMSO也参也了配位,从晶胞结构看,晶体中除配位的 DMSO分子外,还有自由的DMSO溶剂分子,它们与配位水以氢键连接存在于晶格之中 ,在空间形成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TG-DTG还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4.
用失重法研究了N-甲基-2-巯基咪唑(MMI)在5%盐酸中对铜的酸洗缓蚀性能.探讨了温度和MMI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从中得出了MMI在铜表面的吸附等温式,计算了吸附热及MMI的加入对铜在盐酸中腐蚀反应活化能的影响,进而探讨了MMI对铜缓蚀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 30 ℃下,在5%盐酸中,当MMI的浓度在3 mmol•L-1和8 mmol•L-1之间时,缓蚀率随MMI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浓度达到8 mmol•L-1时,缓蚀率趋于定值,而当浓度小于3 mmol•L-1时, MMI的加入会加速铜的腐蚀;吸附在铜表面的MMI分子间的作用力整体表现为引力; MMI在铜表面的吸附是吸热反应; MMI的加入降低了铜的腐蚀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25.
钛及钛合金中微量钇的光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钛及钛合金中微量钇的测定,一般采用化学法,但该法流程冗长、试剂用量大、工作量也大。若采用光谱法则能克服上述缺点。本文对光谱测定条件如:载体及载体量、电流强度、电极形状,曝光时间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选定方法,对三种钛及钛合金中加50微克钇标准(以溶液形式加入基体中)的试样进行试验,测定8次的回收率为:TC4合金80—108%,TA_2纯钛80—108%,TF_1回收率80—90%;与化学法结果对照尚为满意。另外,用含50微克钇的试样,分三块板摄取31条谱,求得相对标准偏差为:  相似文献   
26.
[RuCl2(PPh3)3],B10H102-与p-BrC6H4COOH在CH2Cl2中回流, 得到两个闭式十一顶钌十硼烷簇合物: [(PPh3)(p-BrC6H4CO2)2RuB10H8] (1) 和 [(PPh3)2Ru(PPh3)(p-BrC6H4CO2)RuB10H9] (2),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 簇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 a = 2.569(4) nm, b=1.546(2) nm, c=1.927(3) nm, β=95.11(2)°, Z=8, V=7.622(21) nm3, Dc=1.533 Mg/m3, F(000)=3472, S=1.009, R=0.0418, wR=0.0775; 簇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a = 1.3142(3) nm, b=1.3761(3) nm, c=1.8503(4) nm, α=90.445(4)°, β=105.950(4)°, g=108.980(4)°, Z=2, V=3.0251(12) nm3, Dc=1.434Mg/m3, F(000)=1316, S=1.007, R=0.0464, wR=0.1175.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两个簇合物的中心都具有一个闭式1:2:4:2:2堆砌结构的十一顶{RuB10}金属硼烷骨架, 硼笼开口处具有船式构象的环状的六个硼原子对Ru(1)原子呈h6船式配位. 在簇合物1中, 钌原子有三个簇外配体, 一个三苯基膦, 两个对溴苯甲酸根. 对溴苯甲酸根上另外的两个氧原子分别取代了B(2)和B(3)上的氢原子, 从而在簇合物的两侧形成两个对称的Ru-O-C-O-B五员环. 簇合物2是一个双金属钌硼烷簇合物, Ru(2)通过一个Ru-Ru键和两个{RuHmB}桥键与簇合物中心{RuB10}相连, 从而在簇外形成了一个变形的Ru(1)-Ru(2)-B(3)-B(6)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27.
28.
合成了3个巢式磷碳硼烷镍配合物[NiCl(Py){7,8-(PPh2)2-7,8-C2B9H10}].CH2Cl2(1)、[Ni{7,8-(PPh2)2-7,8-C2B9H10}2](2)、[Ni{7,8-(OPPh2)-7,8-C2B9H10}{7,8-(PPh2)-7,8-C2B9H10}](3),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单晶衍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镍离子的配位环境在这3个配合物中都是稍微扭曲的平面方形,其中2个配位位置由磷碳硼烷配体的两个磷原子占据,另外2个配位位置分别由氯离子、吡啶氮原子或者氧化的磷碳硼烷配体的氧原子占据。借助于分子间的C-H…Cl氢键或者C-H.H-B双氢键作用,3个配合物都可以形成一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9.
成核剂及其完善剂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OM、DSC以及流变测试系统考察了成核剂(PPZn)及其完善剂(E61)对PLA结晶形貌及其结晶能力的影响.POM结果表明PPZn和E61对PLA的结晶形态的影响随两者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加入低含量的PPZn可诱导PLA得到一定完善程度的球晶,而较高含量的PPZn能够诱导PLA基体得到针状晶体.通过添加少量E61可使在PPZn较高含量下的PLA针状晶体转变为球晶.但更高含量E61的添加却使PPZn的成核作用受到抑制,再次生成针状晶体,且E61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DSC和流变测试进一步证明PPZn可显著提高PLA的结晶能力、有效地缩短基体结晶时间,而E61的添加对PLA的结晶速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0.
纳孔分子材料是由孤立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堆积形成的具有纳微孔道结构的材料.和传统共价网络孔材料相比,纳孔分子材料具有独特的溶解性,并兼具气体存储与分离,限域反应和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通过着眼于新型纳孔分子材料的设计,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无论是气体吸附还是催化反应,纳孔分子材料的晶体结构预测都是先决条件,只有在纳孔分子材料的晶体结构得到准确预测的前提下,才能够定向、准确、系统地对其进行设计;(2)气体在纳孔分子材料中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气体吸附的微观传输扩散机制;(3)气体在纳孔分子材料中吸附的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有利于对设计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直接预测,得到可以直接与实验吸附量、吸附热等信息进行比较的结果.最后,简述了理论设计新型纳孔分子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