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化学   491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68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135篇
物理学   54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气相吸脱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热重法研究了一系列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蒸汽及正已烷蒸汽的动态吸脱附曲线。结果表明,PSAC对苯蒸汽的吸附及再生性能优良。随吸附温度的降低、比表面积的增大、总孔容及微孔容的增大,PSAC对苯蒸汽的吸附容量增大。PSAC对正已烷的吸附速度大于对苯蒸汽的吸附速度,但其对正已烷的平衡吸附容量小于对苯蒸汽的平衡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62.
超声波作用下芳亚甲基丙二酸亚异丙酯的合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超声波辐射下,以芳香醛、丙二酸亚异丙酯为原料,乙醇作溶剂,无催化剂 作用下合成了芳亚甲基丙二酸亚异丙酯。该方法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产率较高 ,为该类化合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3.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环带球晶的形貌和片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轻敲模式, 研究了聚 e-己内酯/聚氯乙烯(PCL/ PVC)(质量比90︰10)共混体系形成的环带球晶的表面形态和片晶结构. PCL/PVC环带球晶的表面由周期性高低起伏的环状结构组成, 其凸凹起伏的周期与球晶在偏光显微镜下的明暗交替的周期相对应. 这种周期性的凸凹起伏和明暗交替消光的原因是由不同取向的片晶交替排列造成的, 片晶在凹下环带区域的排列主要是Flat-on取向, 而凸起环带区域的片晶排列主要是Edge-on取向. 同时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观察了PHB-co-HHx共聚物环带球晶生长时片晶的动态扭转过程, 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片晶的扭转不是均匀连续的, 而是出现在相对较窄的区域.  相似文献   
64.
采用1HNMR谱研究了通式为〔M3ⅢO(OOCR)6L3〕+(M=Cr,Fe,Mn;R=CH3,C2H5,CH2NH2;L=C5H5N,H2O)的一系列氧心三核过渡金属配合物,主要考察其1H化学位移随金属、配体、温度、溶剂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骨架金属对化学位移的影响最大,M3O中的3个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交换相互作用。对Mn配合物中顺磁中心对化学位移和线宽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表明,其1H各向同性位移主要由接触作用贡献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碳化纤维树脂吸附载体采集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性能、样品前处理条件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PAHs的,地具有代表性的多个采样点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证明碳化纤维树脂吸附载体是一种性能独特的固相吸附剂,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行,分析数据可靠,可用于大气中PAHs的检测。  相似文献   
66.
钛(Ti)及其合金凭借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骨和牙种植体的主要临床应用材料。由于钛及其合金自身的生物惰性,不易与周围骨组织进行快速的骨整合,因此其表面的生物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骨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受其力学性能的制约,常被作为涂层材料覆盖在钛基体表面,用以提高植入体的生物活性。但一直存在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低和涂层力学稳定性差的问题,成为限制其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涂层结构设计、成分设计及制备方法等方面,就国内外改善钛基底与HA涂层界面结合性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作一综述,为高性能钛植入体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以合成的g-C3N4纳米片和Ag/TiO2空心微球为原料,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构筑了g-C3N4/Ag/TiO2三元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漫反射(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g-C3N4/Ag/TiO2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g-C3N4/Ag/TiO2是由Ag/TiO2微球和g-C3N4纳米片复合而成的。与TiO2相比,其可见光响应范围延长,光生载流子的分离速率加快。在室温下,用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考察了g-C3N4/Ag/TiO2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研究表明,光照180 min时,g-C3N4(0.5%)/Ag/TiO2显示了最高的光催化活性(91.9%),分别是TiO2和Ag/TiO2的7.5和1.8倍。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与合理的异质结构建和Ag的导电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68.
选择以硅胶为吸附剂的C18膜片为载体,在流量为100mL·min~(-1)的条件下使1L水样流经膜片富集地下水中半挥发有机物(包括有机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及酞酸酯等19种化合物),将膜片移入10mL棕色小瓶中,加盖密封,在低于6℃条件下保存并运输。在所述条件下30d内富集于膜片上的有机物有较好的稳定性。膜片上的富集物可用正己烷2.0mL,在25℃左右超声洗脱10min。从洗脱液中分取0.50mL试液,按所设定工作条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各富集物的含量。应用此方法对不同地域的多组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并取其中3个样品作为基体在3个浓度水平上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75%~112%之间。对7个加标浓度为0.020μg·L~(-1)的水样按方法进行富集、洗脱和测定,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9%~13%之间。此方法延长了在野外采得的样品的稳定保存时间,对在野外科研团队的持续工作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69.
取10.00 mL水样,于60~70℃加热蒸发至近干,加入硝酸-高氯酸(1+1)混合酸2.0mL,继续加热至白烟冒尽,加入盐酸2.0 mL,摇匀,加热保持微沸3~5 min,冷却后转移至10mL比色管中,用去离子水定容,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总硒的含量。另取10.00mL水样,加入盐酸2.0mL,于60~70℃加热至溶液体积小于5mL,转移至10mL比色管中,用去离子水定容,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无机硒(即四价硒和六价硒的总和)的含量。另取水样5.00mL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盐酸2.0mL,用去离子水定容,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四价硒的含量。用总硒含量减去无机硒含量即为有机硒含量,无机硒含量减去四价硒含量即为六价硒含量。在最佳仪器工作条件下,硒的质量浓度在1.00~20.0μg·L~(-1)内与其对应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硒的检出限(3s)和测定下限(10s)分别为0.11,0.36μg·L~(-1)。采用本方法测定某地区水中的总硒、无机硒和四价硒,加标回收率在95.7%~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在1.9%~3.2%之间。采用本方法测定了不同地区水中的总硒、无机硒和四价硒,利用差减法计算得有机硒和六价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70.
以羧基化纳米钻石(ND-COOH)为基体, 通过共价键合方法将聚乙二醇二胺(H2N-PEG-NH2)、 叶酸(FA)和缩水甘油(GLY)偶联于ND-COOH表面, 赋予纳米钻石载体较好的水溶分散性和靶向性, 借助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用力负载甲氨蝶呤(MTX), 得到靶向纳米钻石-聚乙二醇二胺-叶酸/缩水甘油/甲氨蝶呤(ND-PEG-FA/GLY/MTX NPF/G/M)纳米药物体系.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量色散谱、 粒径及电位测试证实已制备NPF/G/M. 体外释药发现NPF/G/M在肿瘤环境(pH=5.5)中的药物释放量为正常生理环境(pH=7.4)中的3倍,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药物输送特性. 此外, 利用流式细胞术和MTT毒性测试探究了MCF-7细胞摄取NPF/G/M的机制及动力学特性和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NPF/G/M以依赖能量、 温度、 网格蛋白、 小窝蛋白和叶酸受体介导的机制进入细胞, 从而将药物缓慢释放于细胞内, 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研究结果表明, NPF/G/M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输送体系, 为其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