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31篇
物理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非平衡定态相图———人造金刚石的低压气相生长热力学》一书于200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复旦大学王季陶教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的出版物.书名中有两个关键词引人注目.其一是广为人知的“金刚石”,自古以来它以其璀璨夺目而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宝石之王;到近代人们又认识到它是具有最高硬度和弹性模量的超硬材料,但它的其他优异性能和潜在的高技术应用还远超出一般人所知的范围.另一个名词是“非平衡定态相图”,虽然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知道“相图”是怎么回事,但“非平衡定态相图”却是本书作者…  相似文献   
12.
以NH4F为掺杂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离子掺杂型TiO2光催化剂,对其进行XRD、XPS和PL表征,结果表明,F离子掺杂TiO2由于Ti-F配位体的形成而能抑制金红石相的生成,同时F离子掺杂能增加TiO2表面缺陷浓度并降低Ti2P键的结合能,另外,由于F离子能取代Ti-OH配位体而降低了表面羟基氧浓度.光催化研究结果表明,F离子掺杂提高了TiO2光催化活性近1.5倍.  相似文献   
13.
缓冲溶液法制备氧化钐稳定氧化锆纳米粉体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硝酸盐为前驱体、NH3·H2O-NH4HCO3为复合沉淀剂,采用缓冲溶液法制备了含4%~12%(摩尔分数)Sm2O3的ZrO2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比表面吸附法等对所得粉体的相结构、形貌和粒度进行了测定。所得粉体经冷等静压成形后,在1300~1500℃下烧结5h,得到烧结体。采用阿基米德法(水介质)测定了烧结体的密度,采用扫描电镜对烧结体的微结构进行了观测,并通过交流阻抗谱法测定了烧结体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当Sm2O3掺杂量大于8%时,在600℃煅烧共沉淀物可得到具有立方结构的氧化钐稳定氧化锆(SSZ)粉体,其颗粒形状规则,粒径在10~20nm。随着Sm2O3掺杂量的增加和烧结温度的升高,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增加,1500℃烧结的掺杂12%Sm2O3的ZrO2(12SSZ)烧结体的相对密度为96.91%。在500~800℃的测量范围内,SSZ烧结体的电导率与温度成线性关系,12SSZ在800℃时的电导率可达0.043S·cm^-1,电导活化能为0.72eV。  相似文献   
14.
掺钇锆醇盐水解Sol-Gel的物化过程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醇盐水解法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溶胶-凝胶的制备.一般,醇盐水解有二种方式,一是通过金属醇盐的完全水解、生成沉淀、继而胶溶形成溶胶;另一种是通过控制水解直接制得溶胶或凝胶.其中,由于醇盐控制水解法成胶容易,胶凝时间可以通过控制参数进行调节,所得胶粒细小均匀,因  相似文献   
15.
Pr0.6-xNdxCa0.4FeO3-δ体系复合氧化物的Pechini法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echini法合成了Pr0.6-xNdxCa0.4FeO3-δ(x=0.0,0.2,0.3,0.4,0.5,0.6)系列复合氧化物粉体,用FT-IR,BET,XRD,TG-DTA,SEM等对产物形成过程及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系列产物平均粒径均小于100nm,粉体烧结活性高,1200℃下烧结2 h样品的相对密度达到95%。所有产物在900℃下煅烧2 h即形成正交钙钛矿结构的单相固溶体;A位双稀土元素的存在对产物的晶型无影响。随着样品Pr/Nd比例的减小(x值增大),XRD衍射峰宽度有增大的趋势。采用直流四端子法测量了烧结体在中温(450~800℃)区的电导率,A位双稀土样品的电导率优于单一稀土样品,Pr0.1-Nd0.5Ca0.4FeO3-δ样品的电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硝酸铈和氧化钆为前驱物,采用凝胶浇注工艺合成了钆掺杂氧化铈(Ce0.8Gd0.2O1.9,简称GDC)粉体。然后用流延工艺制备了GDC固体电解质薄膜,采用DTA-TG,XRD,TEM等方法研究了粉体的相形成,粒度等与合成工艺的关系,通过密度测定及显微组织观察等技术研究了流延生坯的烧结性能。借助交流阻抗谱仪对所制备的GDC电解质膜的电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采用本实验的凝胶浇注方法,在700℃温度下煅烧干凝胶,即可制备出纯度高,组成均匀,相结构完整,纳米粒度的GDC粉体。而且所得粉体具有较高的烧结活性,其流延生坯经1450℃烧结后的相对密度可达95%以上,所得GDC电解质膜在700℃空气中的氧离子电导率可达4.6S/m.  相似文献   
17.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的MOCVD技术,以均匀混合的金属β-二酮鳌合物固态源Y(DPM)3和Zr(DPM)4作为前驱物,在NiO/SDC多孔阳极和多孔-αAl2O3衬底上制备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薄膜.研究了两种衬底对成膜过程和膜的结构以及微结构的影响,讨论了源区输运机制及薄膜生长动力学.XPS分析结果表明,薄膜中Y和Zr元素的摩尔比低于原始混合源中的Y和Zr元素的摩尔比,当混合源中的Y和Zr元素的摩尔比约为0.35:1时,可以获得无定形态的8%YSZ薄膜,经高温焙烧转化为单一立方相,其晶粒大小约为100nm,薄膜的生长速率约为7nm/min.  相似文献   
18.
LiF掺杂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F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为反应模型,考察了LiF掺杂量、退火温度和溶液pH值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F的掺杂降低了金红石相的形成温度,同时在TiO2表面引入大量羟基氧并提高了TiO2表面氧空穴浓度,因此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性能.在LiF掺杂量为8%,退火温度为500℃和反应液pH值为6.6的条件下,LiF掺杂的TiO2的光催化活性是未掺杂TiO2的6倍.  相似文献   
19.
孟广耀 《物理》2000,29(8):502-503
<非平衡定态相图--人造金刚石的低压气相生长热力学>一书于2000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复旦大学王季陶教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的出版物.书名中有两个关键词引人注目.其一是广为人知的"金刚石",自古以来它以其璀璨夺目而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宝石之王;到近代人们又认识到它是具有最高硬度和弹性模量的超硬材料,但它的其他优异性能和潜在的高技术应用还远超出一般人所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单相YBa_2Cu_3O_(7-y)在不同温度淬火所得系列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物相结构分析和X光电子能谱电子结构分析以及电阻-温度特性测试和液氮温度下样品的电流密度与样品的电阻恢复率的关系曲线测试,讨论了样品的物相结构的相变过程、电子结构与超导电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