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307篇
化学   480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69篇
综合类   29篇
数学   144篇
物理学   5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种类羧酸钠对草酸钙结晶过程中晶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不同种类羧酸钠对尿结石主要成份草酸钙结晶的影响,这些羧酸钠分别为含有一、二、三和四个羧基的羟基乙酸钠(NaGly)、酒石酸钠(Na2Tart)、柠檬酸钠(Na3Cit)和EDTA二钠盐(Na2EDTA).结果表明,随着羧酸钠浓度的增加,草酸钙的晶相均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最稳定的一水草酸钙(COM),到不稳定的二水草酸钙(COD),最后转化为次稳定的三水草酸钙(COT).不同结构羧酸钠抑制COM生长、促进COD生成的顺序为:Na3Cit >Na2Tart >Na2EDTA >NaGly.该结果将为临床上选择防结石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2.
稀土氨基酸固体络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马爱增  李来明 《分析化学》1993,21(1):105-111
本文综述了稀土氨基酸络合物的合成,以及应用红外、核磁、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3.
54.
罗丹明B-酰肼和8-羟基-7-喹啉醛经缩合反应合成了一个新型的荧光探针(L),其结构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表征。考察了L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乙腈溶液[V(MeCN)∶V(H2O)=19∶1,pH7.0]中,L可高选择性的识别Cu(Ⅱ)。Cu(Ⅱ)能诱导L内酰胺结构开环并形成1∶2型的配合物L-Cu(Ⅱ),这一过程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55.
采用DFT/TDDFF计算和极化率的态求和方法研究了四氧杂卟啉二价正离子(TOP2+)B态(S2态)激发的共振拉曼(RR)光谱, 计算模型同时处理了A项和B项对拉曼极化率的贡献.用PBE1PBE、B3LYP、Cam-B3LYP、B3LYP-D3四种交换-相关泛函计算得到的RR光谱总体上相似,其中PBE1PBE和B3LYP 给出的RR 强度与实验吻合得更好一些. 对于全对称振动(A1g),其拉曼谱带相对强度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一致;TDDFF计算表明: 相对于基态,TOP2+的B态沿υ2、υ6、υ7、υ8简正模式有较大的无量纲位移, 导致相应的RR带有较大的强度. 非全对称的B1g和B2g 模式通过B项机理增强,其强度比A1g模式小1~2个量级,与实验结果定性符合. 与实验相比,υ10模式(B1g)RR强度的理论值过小,而υ11模式(B1g)的理论值偏大;这可能是由于TOP2+的B-态(S2态)具有Jahn-Teller效应.  相似文献   
56.
设计制备了三种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微动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钢/铜锡合金以及钢/钢摩擦副的润滑性能,并与全氟聚醚(PFPE)和全氟聚醚羧酸(PFPEC)进行了对比. 通过测量接触角表征了所制备离子液体对金属表面的润湿性,通过测试摩擦试验过程中接触电阻的变化分析了摩擦过程中摩擦膜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对磨斑表面形貌和元素状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作为钢/铜锡合金摩擦副的润滑剂时,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常温下的润滑性能与PFPE和PFPEC相差不大,但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而作为钢/钢摩擦副的润滑剂,其在常温、高温条件下均表现出优于PFPE以及PFPEC的减摩抗磨性能. 多种物理化学表征研究表明该类离子液体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归因于其在金属表面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稳定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57.
合成了以季铵盐、季鏻盐和烷基咪唑为阳离子,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为阴离子的五种多库酯类离子液体,考察了其理化性能,研究其作为钢-镁合金摩擦副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常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L-F104)作对比. 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并且与L-F104相比,对镁合金腐蚀较轻,且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接触电阻和磨斑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能够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有效的吸附膜,且摩擦试验过程中形成了MgSO4和MgO等物质的摩擦化学反应膜,能够阻止摩擦过程中金属表面间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减摩抗磨效果.   相似文献   
58.
泌尿系统尿酸结石研究中的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阳健明  郑辉 《化学通报》2006,69(5):382-387
尿酸结石是指尿酸及其盐在泌尿系统的异常矿化和积聚。本文从尿酸结石研究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入手,讨论了pH、过饱和度、尿大分子抑制剂和基因突变等方面对尿酸结石形成的分子机理,从抑制尿酸结石成核、生长和聚集的角度,讨论了尿酸结石的化学模型和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9.
硅凝胶体系中不同结构羧酸钾对草酸钙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研究了硅凝胶体系中不同种类羧酸钾对草酸钙(CaC2O4)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加入一元醋酸钾(KOAc)只生成一水草酸钙(COM)晶体; 三元柠檬酸钾(K3Cit)和四元乙二胺四乙酸二钾(K2EDTA)可诱导二水草酸钙(COD)形成, 且随着其浓度增加, 对COD的诱导能力增加, 而二元酒石酸钾(K2Tart)同时诱导了COM, COD和三水草酸钙(COT)生成. 随着结晶温度降低, 多元酸钾可以进一步减小COM晶体的比表面积, 增加COD的百分含量, 但K2Tart诱导COT的能力减弱. 由于诱导COD和COT晶体形成、减小COM的比表面积均有利于防止草酸钙尿石的形成, 因此, 多元羧酸钾可用于草酸钙结石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0.
尿液中的纳米微晶及其与尿石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尿石症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的矿物成分为草酸钙(CaOxa)等[1-2]。但至今为止,尿石症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化学及物理问题尚不清楚:尿液中的微晶是怎样生长和聚集?随后又是怎样黏附到尿路细胞膜上而形成结石?正常人与尿石患者尿液中微晶的数量和尺寸等存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