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化学   285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91篇
物理学   2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以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为芯材,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工艺制备了相变微胶囊型吸热剂MPCM-2,其结构和性能经IR、 DSC、TG和粒度分析表征。结果表明:MPCM-2的相变温度为43.34和58.77 ℃,总相变焓值为144.82 J·g-1,包裹率为67.5%; MPCM颗粒中径为57.26 μm,同时,MPCM-2应用于深水固井水泥浆体系可实现对水化热及水化温升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2.
以硫代氨基脲、甲酸、取代苯甲酸以硫代氨基脲、甲酸、取代苯甲酸为原料,通过脱水环化、Knoevenagle缩合反应等步骤,得到一类具有噻唑环和噻唑啉酮双杂环结构的化合物6a~6h。此外,将中间体4a~4h与三氯吡啶醇钠反应,得到另一类具有噻唑环和三氯吡啶醇结构的新型化合物7a~7g。合成的终产物中,有9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采用IR、NMR等方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且利用生长速率法对目标产物的植物菌类抑菌活性进行测试,初步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化合物6d对稻瘟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具有良好的活性,在浓度为50 mg·L~(-1)时,抑菌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63.
具有AEI结构的SSZ-39分子筛的骨架外阳离子落位和铝分布对其催化性能影响显著.AEI笼中有三个结晶学不等价位,且铝取代T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本文结合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27Al/23Na MQ MAS NMR),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不同硅铝比Na-SSZ-39分子筛中的Na+落位和铝分布.在孤立铝分布的情况下,铝原子优先占据于T3位,Na+主要落位于AEI笼中的SIIa0和SIII'a0位点上,其中SIII'a0位点的优先度较高,此外少部分Na+还落位于六棱柱内部的SIa0.当铝对存在时,AlSiSiAl分布的铝对占据六元环的对位(T3-T3),对应的Na+分别落位于SIIa1和SⅢ'a1位点.随着分子筛结构的部分破坏,游离的Na+可能形成明显的SIII'b位点.本文可加深对SSZ-39分子筛构效关系的理解,为更好地调控催化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4.
以正丙醇锆(n)和Zr(SO42(m)为锆源制备了Zr改性的Ni2P/ZrO2-SBA-15(n)和Ni2P/ZrO2-SBA-15(m)催化剂,并采用XRD、BET、CO吸附、XPS、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苯并呋喃(BF)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催化剂加氢脱氧(HDO)性能。结果表明,Zr改性后,形成了新的层状结构的ZrP;Zr的引入有助于生成更多、更小粒径的Ni2P活性相,催化剂的酸强度和酸量均提高。与正丙醇锆相比,Zr(SO42为锆源能够获得比表面积大、酸性强、酸量大的催化剂,得到更多的ZrP相、更小粒径的Ni2P晶粒,暴露更多的Ni活性位点。Ni2P/ZrO2-SBA-15(n)和Ni2P/ZrO2-SBA-15(m)的BF HDO产率分别为71.5%和85.9%,较Ni2P/SBA-15分别提高了14.0%和28.4%。催化剂HDO活性、脱氧产物选择性和产率大小顺序为:Ni2P/ZrO2-SBA-15(m) > Ni2P/ZrO2-SBA-15(n) > Ni2P/SBA-15。  相似文献   
65.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s)是肿瘤治疗的靶点之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HDACi)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活力、迁移、侵袭、血管生成、增殖、DNA修复和诱导细胞凋亡。本文对近年来以HDACs为单靶点和多靶点的羟肟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并对此方面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6.
HPLC法测定油茶枯饼中两种主要黄酮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油茶枯饼中两种主要黄酮苷:山奈酚3-0-[2-O-β-D-木糖-6-0-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Ⅰ)和山奈酚3-0-[2-O-β-D-半乳糖-6-0-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Ⅱ)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C18 Column(BDS,Hypersil,250mm×4.6 mm),流动相为V(乙腈)∶V(0.1%H3PO4)=20∶8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66 nm。结果表明,黄酮苷Ⅰ的线性范围为60-2000 mg/L(R=0.9993,n=6),平均回收率99.5%,RSD为1.6%;黄酮苷Ⅱ的线性范围为30-1200mg/L(R=0.9995,n=6),平均回收率100.7%,RSD为1.2%。该方法可用于检测油茶枯饼及其提取物中两种主要黄酮苷。  相似文献   
67.
碘是评价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地球化学勘察样品常测元素。本实验建立了艾斯卡试剂分解-热水提取样品,催化分光光度法时间程序测定碘的方法。详细讨论了艾斯卡试剂手工制作与行星球磨机制作的利弊;;参比液的选择;17℃-25℃不同环境温度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全程序空白溶液,与36g/L的碳酸钠溶液两种方法制作标准曲线及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样品烧结时间及温度;乙酸用量对样品测试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行星球磨机制作艾斯卡试剂,选择试剂空白为参比液,在19℃的恒温环境下,采用36g/L的碳酸钠溶液制作0-8ug/mL标准曲线,样品采用0-300℃、300-500℃、500-750℃三阶段升温,750℃保持30min的烧结程序,乙酸用量为5mL时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艾斯卡试剂制作困难、样品烧结结块及实验反应速率过快等困难。通过方法学考察表明:基于所建方法碘元素校准曲线系数>0.999;方法检出限为0.2 mg/kg;测定GSS36、GSS37、GSS38、GSS40、GSS47、GSS48、GSS49等9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5%。该方法测定的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高、 检出限低、减少碘记忆效应的存在,适用于地球化学勘察土壤样品中碘的测定。  相似文献   
68.
多级孔结构ZSM-5分子筛的合成过程复杂。利用双模板剂,通过优化晶化条件(如晶化时间与晶化温度)和Si/Al物质的量比等一步水热晶化合成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ZSM-5分子筛,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吡啶红外吸脱附、SEM和TEM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孔道结构、表面酸性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一步法合成多级孔结构ZSM-5分子筛的适宜条件是:晶化温度160-180℃,晶化时间24-96 h,反应物组成为SiO2/Al2O3/Na2O/CTAB/TPABr/H2O=1/x/0.4/0.05/0.12/280,(x:50-240)。其中,晶化温度160℃、晶化时间48 h和以Si/Al物质的量比50的凝胶合成的样品具有有序的介孔(平均尺寸3.60 nm)结构、较高的结晶度和较强的酸性。  相似文献   
69.
卟啉类化合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分子自组装、生物仿生、电化学、分析化学、催化化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卟啉因中位取代基的种类、数量和性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因此引起了有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卟啉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质;然后以结构相对简单的四苯基卟啉为对象,讨论了其合成反应机理;接着重点阐述了不对称中位取代卟啉的3种合成方法,即混合缩合法、全合成法和功能化预先形成法;最后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0.
孔峰峰  宋钦华 《化学进展》2007,19(6):911-919
Paternò-Büchi(P-B)反应,即羰基-烯的[2+2]光环化加成反应,利用其特殊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可以合成一些结构精巧的取代氧杂环丁烷。随着P-B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P-B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P-B反应发现之初,人们一直用“最稳定的双自由基规则”解释其区域选择性,这一规则对有些体系却不适用,近年来有人开始运用“自旋化学”理论来解释区域选择性。本论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评述了近年来P-B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反应温度、反应物的取代基对P-B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影响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