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3篇 |
免费 | 948篇 |
国内免费 | 105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242篇 |
晶体学 | 86篇 |
力学 | 455篇 |
综合类 | 172篇 |
数学 | 674篇 |
物理学 | 27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247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40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152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78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34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6篇 |
1964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表(界)面张力测定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滴外形法,尤其以悬滴法研究表(界)面现象成为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测定表(界)面张力和表面压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悬(躺)滴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2.
DNS-Cl与蛋白质或多肽的α-氨基反应后,用酸水解,生成有萤光的DNS-氨基酸,其检出灵敏度比FDNB法(Fluoro dinitrobenzene)高100倍。但此法是在105°~110℃下用5.7NHCl水解,因此不能区别Gln与Glu,Asn与Asp,并且水解时Trp被破坏。另外在用聚酰胺薄膜鉴定DNS-氨基酸时杂点比较多,有时难以鉴别。现在采用的DABITC法测末端比DNS法优越。 (2)材料: dansyl—chloride;2.5mg DNS——Cl溶于1ml丙酮中。 0.1M NaHCO_3双蒸水溶液. DNS-玻璃管(5×0.5cm直径),于500℃处理. 干燥器,45℃热板和105℃烘箱及油泵. 相似文献
73.
旋光活性的O-乙基-O-苯基-O-(1-甲基-2-乙氧羰基)乙烯基硫代磷酸酯Z,E异构体的立体专一性合成是通过旋光活性的O-乙基-O-苯基硫代磷酰氯与乙酰乙酸乙酯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实现的.以甲苯-二氧六环为溶剂,在金属钠存在下得到100%的Z体;而用叔丁醇钾为缚酸剂,在二甲亚砜中反应时得到95%以上的E体,再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可得到100%的E体.无论是生成E体还是Z体,此反应均为磷原子构型翻转. 相似文献
74.
HP-β-CD对苯基琥珀酸对映体色谱保留机制及拆分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反相液相色谱(RP-HPLC)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研究了苯基琥珀酸(PSA)对映体的色谱保留机制.苯基琥珀酸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为:10 mmol/L HP-β-CD,20% (体积分数)乙腈,0.05%(体积分数)三氟乙酸,pH 2.5,柱温25 ℃,流速1.0 mL/min,进样量为20 μL,检测波长为254 nm.该文建立了保留因子(k)与ce(HP-β-CD)、ce(H+)、包结平衡常数以及苯基琥珀酸的解离常数的关系式,并结合实验对该关系式进行了验证.保留因子的倒数1/k对ce(HP-β-CD)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证明HP-β-CD与苯基琥珀酸对映体形成了包合比1 ∶ 1的包合物.在低酸度值下,包结平衡常数的计算结果显示,R-(-)-苯基琥珀酸与HP-β-CD所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平衡常数(162.5)比S-(+)-苯基琥珀酸(97.4)的大很多.手性拆分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HP-β-CD对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分离过程主要是一个焓驱动的过程,包合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通过比较手性选择体结构,探讨了HP-β-CD拆分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机理. 研究表明,分子尺寸大小相匹配以及构象诱导作用大小不同可能是HP-β-CD拆分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76.
将三肽Gly-Gly-His(GGH)共价键合到MPA修饰的微悬臂梁表面,研究了肽与Cu2+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在Cu2+浓度较高时,Cu2+能快速与不同肽链上的羧基和咪唑环配位,并通过连锁反应诱导悬臂梁向镀金面偏转;而后肽链上的氮原子与Cu2+配位,同时构象发生变化,由直链转变成折叠状,进而增加链间的作用力使悬臂梁反向偏转;而Cu2+浓度低时不能实现连锁反应诱导悬臂梁表面快速的形成向内的拉力,直接通过构象变化推动悬臂梁反向偏转.考察了溶液pH值、Cl-浓度对GGH与Cu2+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7.0的条件下GGH与Cu2+作用导致悬臂梁偏转最大.Cl-的存在会与Cu2+形成CuCl2–xx配合物不易与肽链结合. 相似文献
7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手性冠醚柱上拆分丙氨酸、正缬氨酸和犬尿氨酸3种对映体.使用CROWNPAK CR(+)柱(150 mm×4 mm, 5 μm),以HClO4溶液(pH 1.0)为流动相,柱温20 ℃,流速1.0 mL/min,丙氨酸、正缬氨酸和犬尿氨酸的检测波长分别为200、220和254 nm,3种氨基酸都得到手性拆分.考察了流动相流速、温度及pH对分离的影响,并通过对选择性、保留时间和柱效的考察判断影响分离度的因素.结果表明: 降低温度有助于提高手性选择性,但会降低柱效,从而影响分离度.在0~20 ℃柱温范围内研究了lnk′、lnα与1/T的关系,计算了3种氨基酸对映体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78.
Ag_3PO_4由于具有独特的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然而,由于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复合, Ag_3PO_4的光催化性能在几个循环之后显著下降,光腐蚀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复合光催化剂来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而Z型复合光催化剂可综合不同光催化剂的优点,克服单一光催化剂的缺点.Z方案体系使用两个窄带隙的催化剂取代宽带隙的光催化剂,从而可以捕获更多的光子.并且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大大提高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本文通过微波水热法和简单搅拌法成功地制备了Z机制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N2吸附-解吸等温线、比表面积测定、紫外-可见光谱和光电流曲线等方法对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这些表征,我们确定了所研究的光催化剂物相高度匹配;确定了光催化剂的形貌:确定了复合光催化剂是复合物,而不是简单的混合物;确定了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结合、分离效率;研究了光催化剂的吸收边以及带隙.光催化降解测试发现, WO_3(H_2O)_(0.333)/Ag_3PO_4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这主要归因于WO_3(H_2O)_(0.333)/Ag_3PO_4的协同作用.其中15%WO_3(H_2O)_(0.333)/Ag_3PO_4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4min内几乎将30m L20mol/L的次甲基蓝完全降解.并且,复合材料的稳定性也得到很大提升.经过5次循环反应后, 15%WO_3(H_2O)_(0.333)/Ag_3PO_4的降解效率仍可以维持在88.2%.相比之下,纯Ag_3PO_4的降解效率仅为20.2%.这表明添加WO_3(H_2O)_(0.333)可以显著提高Ag_3PO_4的耐光腐蚀性.最后,我们详细研究了Z-机制机理.在可见光照射下, Ag_3PO_4和WO_3(H_2O)_(0.333)的表面产生电子-空穴对.WO_3(H_2O)_(0.333)的光生电子首先转移到其导带,然后迁移到Ag_3PO_4的价带中与空穴结合.因此, Ag_3PO_4的光生电子和空穴被有效分离,光生电子连续转移到Ag_3PO_4的导带界面.这样, Ag_3PO_4的导带界面上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并且在WO_3(H_2O)_(0.333)的价带界面中积累了大量的空穴.在空穴的作用下,–OH与h~+反应生成·OH,·OH与污染物甲基蓝反应生成CO_2和H_2O.同时,大量的H~+和O_2与电子反应,在Ag_3PO_4的导带界面处产生H_2O_2.之后, H_2O_2与电子反应产生·OH,·OH与甲基蓝反应形成CO_2和H_2O.这样,光生电子和空穴连续分离,大大提高了光催化反应速度,最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9.
本文在常温,常压,自然pH条件下,利用常温沉淀方法,以生物大分子为模板,矿化合成了硫化物新型形貌纳米结构材料。以硝酸铅(Pb(NO3)2)和硫代乙酰胺(TAA)为原料,进行了矿化实验,实验结果采用扫描电镜(FESEM)、表面能量色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以鱼精DNA为模板,得到了长棒、短棒、花状结构的PbS纳米结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得到了纳米立方体PbS纳米结构,制得的PbS微纳米晶属于面心立方晶系。 相似文献
80.
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煤中氯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测定煤中氯含量的方法.在加有(NH4)2CO3溶液和过量氧气的氧弹中燃烧煤样,释放的氯被(NH4)2CO3溶液吸收,过滤溶液后, 采用离子色谱外标法测定滤液中氯的浓度,最后计算出煤中氯的含量.色谱工作条件:淋洗液为1.8 mmol/L Na2CO3与1.7 mmol/L NaHCO3混合液,流速1 mL/min;再生液为40 mmol/L H2SO4,流速0.5 mL/min;进样量20 μL.色谱标准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0.9996;10次测定1 mg/L Cl-标准溶液的均值为1.0012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1.34%;8个煤样加标回收率为90.7%~104.3%;测定标准物质GBW11119 及GBW11120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5%和1.36%;对比研究显示,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测定8个煤样(除两个煤样外)氯含量结果远高于艾士卡剂混合熔样-离子色谱测定结果,表明艾士卡剂混合熔样过程由于煤样未处于完全密闭状态导致部分氯的散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