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化学   19篇
物理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沈家骢  吴玉清 《化学进展》2007,19(12):1839-1843
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了新学科——化学生物学,开拓了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人类得以从分子水平来阐释生命过程,揭示生命的奥秘。分子识别和组装是体系的构筑与功能集成的基础,也是自然界生物进行信息存贮、复制和传递的基础,以此来研究构筑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对揭示生命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从(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模拟与底物识别;(2)医用再生材料与活性支架;(3)类病毒颗粒的组装与解组装3个方面讨论了化学生物学中的识别与组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对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氨基化的方法. 首先使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粒径为10 nm左右的Fe3O4纳米粒子, 然后用阿仑膦酸钠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使其表面具有了功能化的氨基.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动态光散射(DLS)仪、热重分析(TGA)仪、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等对其进行表征. 结果显示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被成功地修饰了一层双膦酸分子. 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可在pH=6.3稳定存在4周以上.  相似文献   
23.
分子组装体(molecularassemblies)是由若干个子体系形成的特殊体系,具有特定的微观组织和结构。如单分子层、膜、囊泡、胶束、介晶相等[1-5]。这种分子组装体的形成是基于分子与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这种组装体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功能。它...  相似文献   
24.
利用表面压力-时间曲线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和对手性探针分子D/L-[4-(1-芘基)]丁酰基-苯丙氨酸(PPs)的界面手性识别, 以及由此引起的气液界面上BSA的构象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界面上形成的稳定单层膜经历了漫长的构象调整过程; BSA的表面压力的变化说明其对亚相中的探针分子很强的浓度依赖性和对手性分子的区分能力. 在较高的PLP和PDP探针分子浓度下, BSA的成膜性均受到了很大抑制, 但较低的PLP和PDP探针分子浓度却转而对BSA成膜有利; 与PLP相比, PDP能更有效地与BSA在界面结合, 其复合膜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25.
利用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系统研究了手性探针分子丹酰-L-丝氨酸(DLS)与β-环糊精(β-CD)、2-位硒桥联β-CD(1)和2-位碲桥联β-CD(2)的复合及复合机理.对比研究了DLS与三种不同环糊精复合强度及复合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引入硒桥键不能使化合物1与丹酰基丝氨酸分子很好地复合;而引入碲桥键使化合物2对DLS分子的结合能力相对于β-CD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6.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基于聚乙烯亚胺的荧光碳纳米点, 用光谱方法研究了其对桑色素的识别作用. 结果表明, 该碳纳米点对桑色素具有比率型荧光响应, 且响应速度快、 选择性和灵敏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将桑色素加入到碳纳米点溶液中后, 碳纳米点自身的荧光(460 nm)立即被猝灭, 同时在555 nm处出现新的荧光发射峰并逐渐增强; 其新发射峰(555 nm)与原发射峰(460 nm)的强度比值在此过程中呈线性增加. 基于此, 在1.0×10-6~4.0×10-5 mol/L浓度范围内, 可实现对桑色素的检测, 该比率荧光响应非常灵敏, 检出限可达3.0×10-8 mol/L. 另外, 该碳纳米点与常见金属离子、 氨基酸及其它具有类似桑色素结构的黄酮醇均不反应, 显示出对桑色素的高选择性. 该检测方法的荧光强度随桑色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并伴随着由蓝色到黄色的荧光颜色变化, 可实现对桑色素的可视化检测; 同时该碳纳米点还可用于稀释胎牛血清中桑色素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对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氨基化的方法.首先使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粒径为10 nm左右的Fe_3O_4纳米粒子,然后用阿仑膦酸钠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其表面具有了功能化的氨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动态光散射(DLS)仪、热重分析(TGA)仪、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被成功地修饰了一层双膦酸分子.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可在pH=6.3稳定存在4周以上.  相似文献   
28.
An epithelial cell line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leg skin of a patient with palatine carcinoma.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ie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apid cell growth, neoplastic morphology, a large group B marker chromosome, the ability of the transplanted cells to produce tumor nodes in Wistar newborn rat, the cell possessing the structure of low 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arcinoma and skin-like tissue, etc., we conclude that the PeaSE-1 cell line is an abnormal epithelium cell line.  相似文献   
29.
从一例临床诊断为硬腭癌病人的大腿皮肤建立了一个上皮细胞系.该细胞系已在体外繁殖传代二年以上,命名为PcaSE-1细胞系.根据细胞在瓶中的生长特性、大B标记染色体的持续出现、电镜观察以及异种移植等结果,证实PcaSE-1细胞为一个异常的上皮细胞系.PcaSE-1细胞接种于免疫的Wistar大鼠新生乳鼠皮下所形成之结节,一部分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细胞,另一部分细胞形成类皮肤样组织结构,病理诊断为角化鳞状上皮。  相似文献   
30.
新型含芘荧光探针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新型含芘荧光探针分子芘丁酰谷氨酸(PLE)和芘甲酰谷氨酸(PYE)与溶菌酶(Lyso)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结合过程和机理。结果显示:不同间隔链长度的探针分子在与Lyso作用时,表现的光谱性质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探针分子结合到了Lyso的表面;而不同间隔链长度的探针分子在与BSA作用过程中,却表现不同的光物理性质,这可能是探针分子作用于BSA空腔时其结合位点或者结合方式的不同引起的。目前的研究对揭示蛋白质分子的识别位点和定位切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