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化学   135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22篇
物理学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周波  孔德培  耿宏峰  乔会东  戴幻尧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31(6):063202-1-063202-7
对于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的复杂系统,以往以还原论为指导的建模方法无法充分体现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的涌现性等复杂性,探索采用应对复杂性的对象过程方法论(OPM)来解决此难题。根据传统系统级或体系级建模在方法论上的根本困难,分析电子信息装备体系复杂性建模需求。基于对象过程方法论研究电子信息装备体系建模方法,在统一视图框架下同时对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组成中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建模,通过OPM分别对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结构和对抗过程进行建模,再把这两个静动态模型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概念建模。以防空反导体系对抗为例,演示了OPM进行体系概念模型开发的方法,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2.
设计、合成了一种香豆素类荧光探针CF470,该探针通过引入高水溶性且选择性与Fe~(3+)配位的多羟基基团实现了纯水体系中Fe~(3+)的检测。当在探针体系中加入Fe~(3+)后,其强烈的蓝色荧光在2 min内就可被完全猝灭。探针不仅对Fe~(3+)快速、高选择响应,而且由于引入了亲水的多羟基基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更重要的是,探针对活细胞低毒、生物相容性好,被成功应用于活细胞中Fe~(3+)的成像。  相似文献   
183.
184.
任新锋  苏英  厍学功  潘鑫复 《有机化学》2003,23(Z1):433-434
8-O-4′新木脂素是木脂素类化合物中较大的一类.研究表明许多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抗白血病等多种显著生理活性.正是这些多样化的生理活性,引起了众多合成化学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5.
提供了一个原位X射线衍射池,可在250—260℃,50—60 atm下操作,并能保持在原气氛直接进行测试。采用该池研究了CO+H_2合成C_1-C_4醇的Cu-Co-Al催化剂体系。实验表明:共沉淀后的催化剂,经分解得到的氧化态物相为CuO和Co_3O_4。在催化剂还原过程中,由于Cu和Co的互溶和相互扩散,形成了CO-Cu固溶体。在反应条件下进一步证明,只有经共沉淀制备的催化剂,才能生成Co-Cu固溶体,也只有在Co-Cu固溶体作用下才能生成C_1-C_4等醇类。对不同还原和反应阶段的催化剂的催化产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固溶体物相的不断生成,低碳醇的量也相应增加。证明Co-Cu固溶体是催化剂在反应状态下生成低碳醇的活性物相。  相似文献   
186.
用乙醇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制备了CuO/ZrO2超细粒子催化剂,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水凝胶pH值对催化剂物性参数如比表面积、孔结构和晶相等的影响,并与干凝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H值在6.5~10.0范围内对晶相影响不大,但对物性结构的影响较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很快增大,孔形由椭圆形转变为均一的圆柱形,最可几孔径减小,微孔增多;与干凝胶相比,气凝胶表现出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的特点.pH=10.0时,气凝胶型催化剂的物性参数最佳  相似文献   
18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不同含铁量的氧化铁改性蛭石(Verm-Fex,x=5,10,20),研究了纯蛭石(Verm)和Verm-Fex的表面性质及吸附氟的特性。与样品Verm比较,3种Verm-Fex中Verm的d(002)层间距略有升高;Verm-Fex的孔体积、表面积、表面分形度均随含铁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的增加幅度更明显。4种样品的等电点(IEP)也随含铁量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初始pH=5.0时,它们的表面ζ电位分别为-16.4,-6.1,10.5和28.4 mV。4种样品对氟的等温吸附数据用单吸附位Langmuir模型拟合(R2=0.973~0.995)时,Verm的R2最高;双吸附位Langmuir模型可很好地描述3种Verm-Fex样品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1~0.998);Freundlich模型对4种样品吸附数据的拟合度较差(R2=0.835~0.937),但R2随样品含铁量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初始pH=5.0时,Verm和Verm-Fexx=5,10,20)对氟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分别为3.18,6.76,9.27和12.43 mg·g-1。可见,Verm-Fex(尤其含铁量较高的产物)对表生环境中氟的吸附固定性能明显高于Verm。  相似文献   
188.
用停留技术研究了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在25℃,pH10.0时结合在场100ms即可达到平衡.大黄素等7种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 结合后,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收强度增加.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这些化合物对BSA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 求出了它们与BSA 的结合常数, 并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BSA中212- 色氨酸残基的距离.提出了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9.
用停留技术研究了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动力学,发现在25℃,pH10.0时结合在100ms即可达到平衡.大黄素等7种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结合后,可见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吸收强度增加.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对BSA荧光有很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求出了它们与BSA的结合常数,并基于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BSA中212-色氨酸残基的距离.提出了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0.
铁氰化镍化学修饰电报对多巴胺电催化氧化及其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在导电基体电极上制备出性能追定的铁氰化锌(NiHCF)修饰膜电极,对Ni-HCF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DA)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在空白玻碳电报(GC)上氧化电位较高的DA,NiHCF在可通过媒介作用促其氧化电位降低约200mV,大大提高了其电子转移速率;而且在DA的浓度为1.0×10-6—1.0×10-2mol/L范围内,催化峰电流与DA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5.0×10-7mol/L。用于DA药物针剂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