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14篇 |
免费 | 1241篇 |
国内免费 | 151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43篇 |
晶体学 | 141篇 |
力学 | 550篇 |
综合类 | 248篇 |
数学 | 1081篇 |
物理学 | 27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96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91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172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298篇 |
2011年 | 269篇 |
2010年 | 270篇 |
2009年 | 294篇 |
2008年 | 276篇 |
2007年 | 294篇 |
2006年 | 328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258篇 |
2003年 | 251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229篇 |
1999年 | 167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106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91篇 |
1987年 | 75篇 |
1986年 | 56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61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9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Effect of surface oxygen vacancy de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ZnO quantum dots 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slower response speed is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ZnO quantum dots (QDs) photodetector, which has been commonly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excess oxygen vacancy defects and oxy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 However, the detailed mechanism is still not very clear. Herein, the properties of ZnO QDs and their photodetector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oxygen vacancy (VO) defects controlled by hydrogen peroxide (H2O2) solution treatm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fter H2O2 solution treatment, VO concentration of ZnO QDs decreased. The H2O2 solution-treated device has a higher photocurrent and a lower dark current.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e in VO concentration of ZnO QDs, the response speed of the device has been improv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oxy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rate. More interestingly, the response speed of the device became les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VO defects. The findings in this work clarify that the surface VO defects of ZnO QDs could enhance the photoresponse speed, which is helpful for sensor designing. 相似文献
3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分别计算了α, γ铀的晶格常数、平衡态体积、体弹模量及其导数等, 与实验和其他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并根据焓-压强曲线得到了两相的相变压强~111GPa. 通过体心立方结构理想拉伸强度的计算, 分析其在极端加载条件下的结构行为. 另外, 计算了小应变情况下U-Nb (6.25at.%) 的能量-应变关系, 发现对应于剪切模量c’的应变会使得该结构的能量降低, 揭示了该结构的力学不稳定性.
关键词:
铀
相变
理想强度
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针对水声扩频通信中频带利用率低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M元扩频技术和循环移位键控(CSK)技术相结合的多载波调制方式, 将M元扩频后选择的扩频码同时采用CSK调制, 并调制在多个正交的载波上, 显著提高了频带利用率. 在水声多途信道下, 采用相同的通信速率和带宽, m序列、Kasami小集合序列和Gold序列为扩频码时, 比较了系统的误码性能. 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表明, m序列为扩频码时性能最优, Gold序列性能最差. 由于m序列数量有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 并使其他序列的性能接近m序列性能, 提出了一种复合序列抑制载波间干扰的算法, 该算法能够很好抑制多途干扰, 使复合序列性能接近m序列的性能.
关键词:
M元扩频')" href="#">M元扩频
循环移位键控
正交多载波
载波间干扰 相似文献
34.
以苯并[1,2-b∶4,5-b´]二噻吩-4,8-二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单体2,6-双(三甲基锡)-4,8-双(2-乙基己氧基)苯并[1,2-b∶4,5-b´]二噻吩. 通过多核1D和2D NMR技术(包括1D 1H、13C、119Sn、117Sn NMR、DEPT、选择性1D TOCSY及2D1H-1H COSY、gHSQC、gHMBC)表征了目标分子结构,完成了 1H、13C、119Sn 与117Sn NMR化学位移归属,并探讨了该化合物的NMR谱线特征. 相似文献
35.
L-fuzzy Locale理论与分配格的L-fuzzy拓扑表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文中引入了L-fuzzylocale范畴,并证明了该范畴与满层L-fuzzy拓扑空间范畴的关系类似于locale与拓扑空间的联系.其次,文中建立了分配格的locale式fuzzyStone表示,并且与经典结果一致,任一分配格的L-fuzzylocale表示的点空间就是它的L-fuzzy谱空间.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光线理论出发,讨论了塑料梯度折射率透镜棒的色差,得到了M1—M2共聚体的一组色差方程式。并在五种特殊情况下讨论了色差方程式的解。 相似文献
37.
首先文中引入了L—fuzzylocale范畴,并证明了该范畴与满层L—fuzzy拓扑空间范畴的关系类似于locale与拓扑空间的联系.其次,文中建立了分配格的locale式fuzzyStone表示,并且与经典结果一致,任一分配格的L—fuzzylocale表示的点空间就是它的L—fuzzy谱空间. 相似文献
38.
在过渡区内,关于纳米颗粒曳力计算及输运特性的研究较为困难,通常会采用一些近似方法,将自由分子区或者连续介质区的理论计算式进行修正,以适用于过渡区,但是其准确性值得商榷.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过渡区内纳米颗粒的曳力特性,并与相关理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纳米颗粒的曳力具有显著影响.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弱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值吻合较好;当气固结合强度较强时,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明显大于理论值,这是由于气体分子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所导致.基于气体分子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提出引入有效颗粒半径修正,其过渡区内曳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9.
探究岩石的受力特点及破坏特性是研究岩石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关键,诸多学者都期望能在岩石本构模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本构模型。首先,假设岩石的微元强度服从八面体剪应力理论并且微元破坏服从Weibull概率公式,将岩石本构中的损伤变量以及岩石微元强度表达式里包含的损伤因子进行本构变换,得到关于应力、应变等其他表现加-卸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表示出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再将得到的岩石微元强度和损伤变量代入所提出的岩石本构模型中,并进行等式变换得到一个函数表达式。通过将其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分析,得出修正后的拟合参数,将其代入函数式中,得到损伤本构模型的修正式。最后将拟合参数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各拟合参数的实际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40.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先着两个小实验。实验1 教师向甲、乙两班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说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话:这节所讲的内容下节课要测验。实验表明,听到这句话的乙班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测验题中凡讲到的内容,基本上答对了,速度也比较快,而甲班则不如。实验2 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52分,教师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特见解。实验发现,B生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并能积极思考;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只得了27分,而B生却增加到79分。两则小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一种随动机所诱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