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71篇
物理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 was carded out to test the corrosion rates of aluminium-zinc hot-dip coating. It is shown that 5.3% aluminium-zinc alloy (weight ratio) has superior anti-corrosion property. The determined microstructure has displayed amorphous structure composed of nanometer sized particle of the system. The analysis indicated large negative change of Gibbs energy of 5.3% aluminium-zinc syste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howed that 5.3% aluminium-zinc system has very different behavior from other systems. A phase transition of this particular system was observed from simulation. Th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was determined around 400 K. The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5.3% aluminium-zinc system is amorphous over temperature range from 300 to 900 K, supporting the inference from experiments that amorphous solid of aluminium-zinc alloy has special anti-corrosion character.  相似文献   
52.
硼碳团簇BnC2 (n=1~6)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曦  张冬菊  朱荣秀  刘成卜 《化学学报》2007,65(19):2092-2096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水平上研究了硼碳团簇BnC2 (n=1~6)的几何结构、生长机制和相对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n=2~6的簇, 平面多环状构型为最稳定的结构, 其中C原子分布于环的顶点、有尽可能多的三配位硼原子和尽可能多的B—C键. 碳原子作为杂原子倾向掺杂于团簇的顶点位置, 它的掺杂不改变硼团簇的主体结构. 与平面多环状结构相比, 随着簇尺寸的增大, 三维结构和线性链结构更不稳定. 在低能线性结构中, C原子位于链两侧的第二个位置. 计算的碎片分裂能、递增键能以及HOMO-LUMO能隙表明, B4C2为幻数簇.  相似文献   
53.
近十几年来,硅烯(:SN小'一到作为活性中间体的研究引起化学界的广泛兴趣,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硅烯化学.1975年Ilass*等研究了硅烯和乙炔的加成反应,指出该反应的中间体为硅杂环丙烯,硅杂环丙烯异构化为硅甲基乙炔.Boatz问等利用:j-ZIG(d)基组对金属杂环丙烯小[*xZC  相似文献   
54.
以Marcus半经典电子转移理论为基本框架, 改进了重组能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一套研究自交换和交叉电子转移反应的理论方案。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具体研究了四甲基哌啶氧铵正离子与吩噻嗪在乙腈溶液中的交叉电子转移反应以及相应的2个自交换反应的动力学性质, 计算了反应的活化能、重组能、耦合矩阵元等有关参数,获得了和实验结果相一致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55.
胡海泉  刘成卜 《物理化学学报》1998,14(12):1104-1107
主要用作致冷剂和发泡剂的氯氟烃(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之一.对氯氟烃类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包括光解、光氧化、化学反应产物等)在大气中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1-3]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自由基与臭氧的反应机制,但是氯氟烃光解过程中  相似文献   
56.
胡海泉  陈志达  刘成卜 《化学学报》2002,60(10):1794-1797
应用微扰理论,分析了端接配体原子的电负性对体系磁耦合作用的影响。研究 表明,随着端接配体原子电负性的增大,磁中心间的耦合作用减弱。应用密度泛函 理论和对称性破损方法对双核铜(II)模型体系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验证了上述 结论。  相似文献   
57.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水包油(O/W)型乳状液体系中重油油滴在脉冲电场中的聚集行为. 通过改变电场占空比的模拟参数, 探讨了一定电场强度下的油滴聚集行为, 以及电场破乳时电场强度参数与占空比参数之间的联系. 同时利用静电势分布、 相互作用势能以及结合构象统计等分析方法, 从微观角度说明在电场作用下油滴的电荷分布与聚集机制. 模拟结果表明, 在近0.40~0.75 V/nm范围内电场强度下, 距离一定的重油滴聚集, 低电场强度可通过增加占空比促使油滴聚集, 且占空比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油滴在电场中发生形变, 油滴电荷出现两极化分布, 带负电沥青质分子引导油滴朝电场反方向移动; 无电场下聚集过程中沥青质处于两油滴界面, 范德华作用力为油滴聚集的主要作用力, 同时油滴界面沥青质分子与周围分子形成π-π结合构象, 增强了油滴间的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58.
二氯硅烯与乙烯和甲醛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HF/6-31G*解析梯度方法研究了单重态二氯硅烯与乙烯和甲醛环加成反应的机理,并用二级微扰方法对各构型能量进行了相关能校正.结果表明,两反应历程均由两步组成:(1)二氯硅烯与乙烯和甲醛分别生成了中间配合物,是无势垒的放热反应;(2)中间配合物异构化成产物二氯硅杂环丙烷和二氯硅杂环氧甲烷,其势垒经零点能校正分别为97.43和103.29kJ/mol(MP2/6-31G*//6-31G*).  相似文献   
59.
电子转移过程在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普遍存在,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是当前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1-6].过渡金属络合物间的电子转移是一类重要的电子转移过程,其动力学行为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7-12].根据过渡态理论,这类自交换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60.
三唑烯醇手性识别的分子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几年来 ,解决不同类型手性化合物的分离是手性色谱发展的前沿领域 [1~ 3] ,对手性识别机理的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 [4 ,5] ,但由于缺乏手性固定相和手性化合物分子复合体的单晶数据 ,有关手性分离机理的通用定量解释方法很不完善 .采用分子模型设计和理论计算方法 ,研究 CSPs与手性化合物复合体的三维结构性质 ,不仅易于获得 CSPs与 R-体、S-体之间能量的差值 ,而且能直观地得出手性识别发生的位置、作用力的性质及其大小 ,这对于新型 CSPs的设计 ,药物动力学研究和药物分子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