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37篇
物理学   30篇
  2023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对硝基苯酚(4-NP)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然而对硝基苯酚的还原产物对氨基苯酚(4-AP)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止痛退热药物,抗腐蚀等领域~([1])。二硫化钼作为一种典型的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二硫化合物,其在催化、电池等领域应用广泛~([2])。本文合成了一种磁性二硫化钼催化剂(Fe_3O_4@SiO_2@MoS_2),并用UV-Vis分光光度计监测4-NP的催化还原速率,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较佳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2.
先前的工作指出,在水相中引入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可以显著提高镨钕的萃取分离系数。但是,关于水溶液中DTPA与镨钕络合行为差异的研究并不深入,无法实现镨钕分离的有效控制。本文采用紫外光谱表征手段,研究了水溶液中不同浓度的DTPA与镨钕络合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当DTPA与镨钕浓度比在1.25~2.5间变化时,Nd(Ⅲ)与DTPA的混合溶液出现明显的络合物吸收峰,但Pr(Ⅲ)与DTPA的混合溶液没有出现络合物吸收峰。在该浓度范围内,DTPA对镨钕的络合行为差别达到最大,可以实现强化镨钕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23.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定量研究了pH对包覆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γ-聚谷氨酸(γ-PGA)二级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合傅里叶去卷积技术和二阶导数法对原始谱带(酰胺Ⅰ带)进行高斯拟合,计算了二级结构的相对百分含量。红外结果显示:pH变化影响γ-PGA的二级结构。γ-聚谷氨酸磁性纳米微球中γ-PGA的β-折叠和β-转角的总含量很大,达65%以上,而α-螺旋和无规卷曲的含量则比较少。随着pH值的增大,β-折叠的含量逐渐减少相反β-转角的含量逐渐增大。γ-PGA二级结构变化与γ-聚谷氨酸磁性纳米微球在水溶液的稳定性有关。考察了γ-聚谷氨酸纳米微球的zeta电位随pH的变化。结果表明,pH为10.2时zeta电位出现极小值,其绝对值最大,颗粒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4.
纳米复合层柱粘土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5.
用FT-Raman光谱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氘代甲醇-重水溶液中溶菌酶的构象。结果表明,随着氘代甲醇浓度的增加,溶菌酶结构逐渐松散,并形成凝胶。松散β-折叠结构增多是产生凝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6.
我国稀土开采工业中存在大量浸矿尾液,从尾液中高效分离稀土具有重要意义。超交联聚合物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道结构性质可调且优异稳定性的多孔材料。通过外交联剂编织法合成了两种富含磷酸酯基团的超交联聚合物(P-DPP, P-DPPE),通过磷酸酯基团与稀土的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提高对稀土的选择性,并通过FTIR, ICP-OES和BET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为研究该类聚合物用于尾矿稀土的分离提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专一性脱硫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二苯并噻吩(DBT)为模型化合物,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一株能专一性脱除DBT中硫元素的微生物. HPLC对代谢产物的分析表明该菌能选择性地脱除DBT中的硫, 生成2-羟基联苯. 该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胞壁化学组分分析、生理生化特征及形态学特征表明该菌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进化分枝, 形态特征: 基内菌丝生长良好, 有初级分枝、横隔并断裂成杆状或球状小体, 表面光滑; 无气生菌丝体. 胞壁化学组分中含有枝菌酸, 胞壁属于IV型, 部分抗酸, 其与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同源性最高. 该菌能在DBT浓度小于10 mmol/L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 最佳生长所需的DBT浓度是1 mmol/L, 在DBT浓度为0.5 mmol/L时脱硫活性最高. 该菌同时能脱除苯并噻吩、苯硫醚和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中的硫.  相似文献   
28.
利用微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吸附分离CO_2,是被认为解决CO_2捕集分理最有潜力的一种方法。较高的比表面积及极性强的骨架,有利于获得高CO_2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利用吡啶、嘧啶及三嗪功能化的芳胺单体进行氧化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偶氮微孔聚合物。用FTIR表征反应前后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谱图的变化,表明成功制备了偶氮微孔聚合物。  相似文献   
29.
吸附与生物技术的耦合是实现燃料油品清洁生产的新发展方向,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 首先用吸附剂吸附脱除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然后用微生物脱附吸附剂表面吸附的硫化物, 实现吸附剂再生. 利用Y型分子筛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π络合吸附剂吸附Cu(I)-Y, 以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以选择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R-8为生物催化剂, 考察了细胞浓度、油相体积、水相/吸附剂比对吸附剂脱附率的影响. 加入油相可以大大提高DBT脱附量和生成2-HBP的量. 增加水相中脱硫菌R-8的浓度、增大水相/吸附剂比, 可以实现DBT脱附, 促进DBT转化为2-HBP. 在水相脱硫菌株R-8浓度为75 g·L-1、水相/吸附剂比为300 mL/g、油相/水相比1/3(V/V)的条件下, 脱附的DBT在6 h内转化率达到89%, 24 h内转化率为100%. 生成2-HBP的量主要由吸附剂吸附硫化物的量、水相中微生物细胞的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水相/吸附剂比决定. 吸附剂经过正辛烷洗涤、100℃下干燥24 h、He保护450℃还原活化3 h, 再生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为新鲜吸附剂的95%.  相似文献   
30.
法芸  张金玲  赵海杰  刘会洲 《色谱》2019,37(3):274-278
该文对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和酶活性测定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溶剂沉淀法、柱层析法、磁性微球吸附法、膨胀床法、反相胶束法、三相分割法等分离方法。对酶活性的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提出了将核酸适配体识别技术用于纳豆激酶分离纯化和酶活性测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