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化学   115篇
物理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从煤、生物质或天然气出发经甲醇制烯烃正在成为最重要的非石油路线低碳烯烃和液态燃料的生产途径。基于SAPO-34和HZSM-5催化剂,甲醇制低碳烯烃(MTO),甲醇制丙烯(MTP)和甲醇制汽油(MTG)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此同时,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也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焦点,然而由于甲醇转化机理十分复杂,且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机理研究工作至今未给出明确详尽的结论。据文献报道,在具有较大笼或交叉孔道结构的SAPO-34, SSZ-13和Hβ催化剂上,甲醇转化主要是通过烃池机理进行。烃池物种包括多甲苯及其对应的质子化产物。随着HZSM-5上甲醇转化双循环机理的提出,近期人们开始关注一维孔道分子筛上的甲醇转化反应,试图通过抑制芳烃循环使得甲醇转化主要通过烯烃甲基化裂解机理进行,发现在具有一维十元环孔道结构的HZSM-22分子筛上甲醇转化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产物主要以C3+烯烃为主,乙烯的生成较少。该催化体系的发现对于甲醇制丙烯过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除了分子筛的拓扑结构,催化剂的酸强度对甲醇转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采用同位素切换/共进料实验,色质谱(GC-MS),热分析(TGA)以及原位红外实验(in situ FTIR)等技术系统研究两种一维十元环结构分子筛HZSM-22和SAPO-11酸强度对于甲醇转化和催化剂失活机理的影响,为开发新型催化剂和优化反应条件以调节产物选择性提供理论指导。
  12C/13C-甲醇切换实验表明, HZSM-22和SAPO-11催化的甲醇转化机理主要是烯烃循环,然而由于酸强度的差异导致两种分子筛上甲基化反应和裂解反应对烯烃最终产物分布贡献不同。对于HZSM-22分子筛,催化活性较高,当反应温度低于400 oC时,产物以C5+高碳烃为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以C2–C4低碳烃为主,且乙烯的增长速率高于丙烯;对于SAPO-11分子筛,催化活性较低,无论反应温度高或低,甲醇转化产物均以C5+高碳烃为主。以上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酸强度相关,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在酸性较强的HZSM-22分子筛上高碳烃的裂解活性要远高于酸性较弱的SAPO-11分子筛。该推论得到13C-甲醇和12C-1-丁烯共进料实验数据的支持。失活催化剂的GC-MS和TG结果显示,催化剂的失活与酸强度和反应温度密切相关:对于HZSM-22分子筛,较低温度下(<450 oC)催化剂的失活源于稠环化合物的生成和积累,高温下(>450 oC)的失活是源于分子筛表面石墨碳的沉积;对于SAPO-11分子筛,低温下(<400 oC)的失活源于稠环芳烃的生成和积累,高温下(>400 oC)的失活是源于分子筛表面石墨碳的沉积。此外,由于酸强度的差异,与SAPO-11相比,低温下积碳物种更倾向于在HZSM-22分子筛孔口快速形成。这也是HZSM-22分子筛在低温下快速失活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证明该结论,本文采用原位红外装置对HZSM-22催化甲醇转化过程中的Br?nsted酸和芳烃物种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在最初的15 min内归属为Br?nsted酸的峰(3585 cm–1)有明显的下降,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Br?nsted酸的量不再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归属为芳烃物种的峰(3136 cm–1)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也几乎不再增加。这进一步说明了低温下HZSM-22分子筛的失活是由非活性芳烃积碳物种堵塞孔口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2.
HMOR分子筛在二甲醚羰基化反应中具有类似酶催化的优异性能. 关于骨架铝的分布和反应活性位的识别是研究该反应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 早期的工作是基于理论计算研究二甲醚羰基化活性位点, 但缺乏直接的谱学证据.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焙烧NH4MOR制备了一系列HMOR催化剂, 通过多种谱学表征手段研究分子筛骨架铝的稳定性以及铝原子落位信息, 进一步通过二甲醚羰基化反应活性关联MOR分子筛的酸性和铝分布关系获得反应机理的谱学证据. 首先从XRD (X-Ray diffraction)和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发现经过不同温度焙烧, MOR分子筛结晶度和宏观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但是通过一维29Si, 27Al和1H魔角旋转固体核磁谱(MAS NMR)发现分子筛局部环境发生了脱铝现象, 产生了明显的缺陷羟基以及B酸量的下降. 焙烧温度对HMOR分子筛骨架Al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随着温度升高, 脱铝逐渐加剧. 定量1H MAS NMR结合红外(IR)光谱提供了HMOR分子筛不同孔道B酸含量的分布. 进一步使用2D 27Al MQ MAS NMR的方法以及结合切片分峰拟合技术区分出分子筛骨架中的四种不同T位点, 发现当温度低于600 ℃, 不同T位脱铝速率相当; 当焙烧温度为600 ℃时, T3位点的Al原子脱除速率加快. 最后研究了二甲醚羰基化反应性能与酸分布和铝分布的关系, 获得羰基化反应活性中心的确凿谱学证据, T3-O33位置的Al位是羰基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13.
 考察了以硅溶胶和TiCl3水溶液为原料合成的含钛中孔分子筛Ti-MCM-41对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和环己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对于CC双键位于端部的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发生的主要反应是CC双键的氧化断裂,而对于CC双键位于中间的环己烯,发生的主要反应是环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4.
组合多相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华  刘中民 《化学进展》2003,15(4):256-263
本文对组合多相催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组合多相催化过程、样品库制备、库表征-高通量筛选技术及相应的微型组合反应器,并讨论了组合多相催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5.
模板剂对SAPO─34分子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三乙胺、四乙基氢氧化铵以及二者的混合物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三种SAPO-34分子筛样品。用化学分析、XRD、TPD和IR方法研究了不同模板剂对SAPO-34分子筛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乙基氢氧化铵有利于硅进入分子筛骨架;三乙胺有利于生成较多的强酸中心;将三乙胺与四乙基氢氧化铵联用,能有效地调变所合成的SAPO-34的酸中心分布,使其对甲醇转化制低碳烯烃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6.
以1,6-己二胺为模板剂的层状磷酸锆晶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以1,6-己二胺(HDA)为模板剂的层状磷酸锆晶体0.5·1.5H2O,并用单晶及粉末XRD,IR和TG-DTA等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该晶体是由磷酸锆无机层、有机胺以及水分子三部分构成的层状结构,层间距约为1.77 nm,无机层结构为γ-型. 位于有机胺两端的氮与无机层表面部分羟基的氧以氢键连接,水分子占据磷酸锆层间的两种位置. 单晶结构模拟得到的XRD谱与从粉末样品采集的XRD谱基本吻合. 此晶体在180 ℃下脱去水分子,在220 ℃下加热3 h其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有机胺模板剂在250 ℃下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117.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三类改性催化剂FeCuVKMn,FeCuVKCe和FeCuVKCo,可用于有效地合成低级酮 和低碳醇.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CO转化率、C2+OH选择性及酮和醇的收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FeCuVKCo表现出比其他催化剂更宽的活性温度区间; 适量加入助剂可使Fe-Cu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显著改善. 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高低顺序是FeCuVKMn>FeCuVKCo>FeCuVKCe>FeCuVK; 最高活性温度的高低顺序是FeCuVK=FeCuVKCe>FeCuVKMn>FeCuVKCo.  相似文献   
118.
利用高温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差热分析,对SAPO-34分子筛烧除模板剂及随后吸附-脱附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模板剂烧除的强放热效应不会导致分子筛骨架结构的破坏,活化后的分了了筛中吸附-脱附水,其X射线衍射强度可逆地减弱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9.
CO2作为碳资源的规模化高附加值利用是实现其减排的重要方向.然而,由于其热力学稳定,以CO2为原料高效转化为大宗化学品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工业上普遍以富氢的石脑油为原料生产相对缺氢的烯烃和芳烃产品,但其存在原料和目标产品之间的碳氢不平衡问题.理论上,采用CO2与富氢的烷烃耦合,可以改善二者的平衡关系,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同时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已有研究采用CO2与烷烃反应,将CO2转化为CO并减少氢气的生成,但CO2的碳原子没有进入烃类产物中.本文系统研究了酸性分子筛催化的CO2与烷烃耦合反应,大幅提高了芳烃选择性,证实部分CO2中的碳原子直接进入了芳烃产品中.本文以H-ZSM-5为催化剂,对比研究了正丁烷、正戊烷和正己烷在He和CO2气氛中的转化反应,并详细研究了反应温度、CO2/n-butane比例、接触时间以及分子筛酸量等条件对耦合反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