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4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本文报导异核金属簇[RhCH_2 Me_3 N][FeCo_3(CO)_(12)]对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溶剂等对反应的影响,考察了该金属簇对各类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在较缓和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4MPa,H_2:CO=1:1,120 ℃,反应1小时,1-己烯的转化率达80%以上,选择性大于90%.  相似文献   
12.
2-(三甲基硅氧基)甲基-3-三甲基硅烷基丙-1-烯的合成吕士杰,谢宝汉,赵向东,傅宏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三亚甲基甲烷C(=CH_2)_3(TMM)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双自由基或1,3偶极...  相似文献   
13.
新型手性β-氨基醇用于不对称催化醛类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己研制的一种新型β-氨基醇(Ⅰ)作为手性源用于醛类的不对称催化烷基化反应。考察了在这种手性β-氨基醇(催化量)存在时各种醛和二乙基锌作用生成相应的手性仲醇的光学收率。考察了几种反应条件参数对于苯甲醛的这种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影响,其中最佳结果为1-苯基丙醇的光学收率达74.1%,而其化学产率达93.8%。  相似文献   
14.
通过配体取人工将四核羰基簇FeCo~3(CO) 锚联在膦化的聚苯乙烯表面,获得担载簇FeCO~3(CO)~11PPh/poly,目的在于使簇骼结构偏离较高对称性,以考察锚联过程对簇结构的影响.本文以EXAFS(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ature)方法研究了担载样品的结构.结果显示担载簇与FeCO~3(CO)~11PPh 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尤其是膦配体确实与一Co原子相连接.EXAFS结果表明:(1)与FeCO~3(CO) (其簇骼具有三重对称结构)比较,锚联使Co-Fe键增长0.005nm;金属-金属及金属-桥联碳壳层Debye-Waller因子均增大约一倍而金属一端联碳壳层的值变化很小.说明金属-金属间实际键长值具有一较宽分布,因而其簇骼已偏离了三重对称结构;(2)与FeCO~3(CO)~11PPh 晶体的结构比较,Co-Fe键长长0.003nm而Co-Co键长则短约0.002nm.考虑到EXAFS分析只能给出平均键长值,因此认为,存在于FeCO~3(CO)~11PPh 晶体中的由于一个羰基被膦配体取代而引起的簇骼畸变,在锚联后被加剧.  相似文献   
15.
担载金属簇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以硅胶、聚苯乙烯和NaY分子筛为载体的YCCo_3(CO)_9担载簇和以聚苯乙烯和聚冠醚为载体的Co_4(CO)_(10)(pph)_2担载金属簇催化剂。测试了这些担载催化剂的红外光谱,并对四核钴簇进行了电子能谱的研究。考察了这些催化剂对烯烃醛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四核钴簇高分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均相,选择性也有提高。分子筛锁笼催化剂提高了产物的正异构比。  相似文献   
16.
钯-膦-酸体系催化叔丁醇羰化制备异戊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通过配体取人工将四核羰基簇FeCo~3(CO) 锚联在膦化的聚苯乙烯表面,获得担载簇FeCO~3(CO)~11PPh/poly,目的在于使簇骼结构偏离较高对称性,以考察锚联过程对簇结构的影响.本文以EXAFS(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ature)方法研究了担载样品的结构.结果显示担载簇与FeCO~3(CO)~11PPh 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尤其是膦配体确实与一Co原子相连接.EXAFS结果表明:(1)与FeCO~3(CO) (其簇骼具有三重对称结构)比较,锚联使Co-Fe键增长0.005nm;金属-金属及金属-桥联碳壳层Debye-Waller因子均增大约一倍而金属一端联碳壳层的值变化很小.说明金属-金属间实际键长值具有一较宽分布,因而其簇骼已偏离了三重对称结构;(2)与FeCO~3(CO)~11PPh 晶体的结构比较,Co-Fe键长长0.003nm而Co-Co键长则短约0.002nm.考虑到EXAFS分析只能给出平均键长值,因此认为,存在于FeCO~3(CO)~11PPh 晶体中的由于一个羰基被膦配体取代而引起的簇骼畸变,在锚联后被加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一种trans-双铂双膦配合物的单晶结构.配合物中dppm以桥联方式与金属配位,形成一个八元环的骨架结构 .  相似文献   
19.
加氢催化剂氟化后表面B酸和L酸酸性位的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士杰  傅宏祥 《分子催化》1993,7(6):471-474
润滑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表面B酸是加氢脱氮的活性位,表面L酸是加氢裂解的活性位.尽管如此,人们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在加氢催化剂硫化后的表面上从未检测到B酸中心.事实上,所有固体催化剂参加的有机反应中,人们已经证实表面酸性位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许多催化过程中,固体催化剂的酸性可以通过加氟来改变.现有两种加氟方法:(1)浸渍法或混浆法,即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氟化物,浸渍到载体上,或与载体组成物混合烧结.(2)原位氟化法,即在催化过程中或在催化过程之前,加一种合适的氟化物于气体流或液体流中,使气体流或液体流通过催化剂加氟.我们首次在国内利用原位氟化技术对润滑油加氢催化剂加氟,即在催化过程中,加入了一种氟化物于润滑油中,在润滑油与催化剂发生作用时,给催化剂补氟,以使因氟流失而活性降低的催化剂恢复活性.  相似文献   
20.
异核金属簇[R_4N][FeCo_3(CO)_12]的合成与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碳一化学的发展,对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日益增加.我们曾报导过三核羰基钴簇YCCo_3(CO)_9的合成和催化作用,认为Y基团影响簇的催化性能,而正四面体顶端C原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催化性能的更大改变.p.Chini等人曾合成异核簇HFeCo_3(CO)_(12),M.J.May等人经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该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