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97篇 |
物理学 | 7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用核磁共振(NMR)方法研究了中药山莨菪碱(anisodamine)与结构不同的3种磷脂脂质体相互作用,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极性基团空阻较大,山莨菪碱三级胺端不能与P-O键作用,仍处于水相,苯环只能嵌入到甘油骨架C-2附近。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极性头空间位阻较小,山莨菪碱苯环可以直接插入到靠近脂酰链γ-次甲基的位置,而三级胺端与极性头发生静电作用,并且药物可以提高DPPA脂质体的流动性。山莨菪碱通过三级胺端与鞘磷脂(SPM)极性头静电作用较强,而苯环位于SPM脂双层亲水和疏水区界面。药物对3种磷脂双层结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2.
本文用~1H NMR和UV VIS光谱技术研究了DPTA与Ca~(+2)、Th~(4+)和抗磁稀土离子Ia~(3+)、Lu~(3+)、Y~(3+)、Sc~(3+)的成络作用,发现配体与抗磁稀土离子为慢交换体系,而与Ca~(2+)为快交换体系。确定了络合物的组成,Th~(4+)与试剂生成1:2络合物,Ca~(2+)、La~(3+)、Lu~(3+)、Y~(3+)、Sc~(3+)主要生成1:1络合物。络合物组成与溶液pH有关。 比较了抗磁稀土离子络合物Δδ和Δλ变化,发现二者随离子半径的变化有相同的规律: Sc~(3+)相似文献
133.
稀土对肝脏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综述了稀土对肝脏作用的机制,稀土不仅能引起肝脏形态学的改变,当稀土进入肝细胞后可与多种蛋白质等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多种酶的活性,还能通过信使分子干扰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4.
用差示扫描量热研究了金属离子和稀土配合物对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脂双层由凝胶态向液晶态相转变的影响T~m的影响。发现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DPPE脂双层的相转变温度。其中, Na^+<Ca^2^+<Ln^3^+。Pr^3^+的影响较La^3^+强。在pH 7.4时, 柠檬酸镧对T~m影响很小, 相反在pH 2.0时, 则降低相变温度T~m。乳酸稀土在pH 2.0和pH 7.4时都显著提高T~m, 在中性条件下, 对T~m影响更大。同时, 乳酸稀土较相同浓度下的稀土离子影响大, 说明乳酸稀土中稀土离子和乳酸根配体存在协同作用。我们初步探讨了金属离子以及稀土配合物对DPPE脂双层相变温度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5.
给药硝酸钕后大鼠完整肝组织及肝组织提取物的NMR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不同给药剂量硝酸钕[Nd(NO3)3][2,10,50mg/kg(体重)]后,雄性Wistar大鼠完整肝组织的MAS1HNMR谱和肝组织提取物的^1H NMR谱,结合肝组织病理切片图,研究了稀土化合物Nd(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给药Nd(NO3)3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1H NMR谱图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腹腔注射Nd(NO3)3后,大鼠肝脏中甘油三酯、亮氨酸(异亮氨酸)、乳酸、丙氨酸、丙酮酸、磷酸胆碱和葡萄糖含量升高,氮氧三甲胺含量降低.肝脏病理图显示,50mg/kg(体重)组大鼠肝细胞可见微小坏死灶和门管区炎细胞轻度增多.推测硝酸钕能影响大鼠肝脏中能量代谢(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且其损伤程度随剂量的增加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稀土与L-脯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了通式为Ln(L-Pro)3(H2O)3(ClO4)3(Ln=Pr、Nd、Er, L-Pro=L-脯氨酸)的固体配合物。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培养了镨脯氨酸配合物的单晶, X射线四圆衍射确定了晶体的结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 a=0.9879(3), b=2.1883(4), c=1.3393(2)nm, β=91.23(2)°,v=2.895(1)nm^3, z=2。晶体中每一个镨原子与来自6个L-脯氨酸羧基上的6个氧原子和2个结晶水分子键合, 形成了一个八配位的稍有畸变的三角十二面体。每一个L-脯氨酸分子以羧基双齿方式与两个镨离子配位, 形成了一个无限长的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9.
稀土离子与牛血Cu(Zn)-SOD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ESR、CD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pH=6.3时六次甲基四胺-HCl缓冲溶液中LaCl_3和TbCl_3与Cu(Zn)-SOD的配位作用和结构。Cu(Zn)-SOD可增强Tb~(3+)的荧光发射,Tb~(3+)与Cu(Zn)-SOD有多个配位位置,其中有2个强结合位点,La~(3+)与Tb~(3+)可竞争Cu(Zn)…SOD上相同结合位点,77K下La~(3+)与Tb~(3+)使Cu(Zn)-SOD的Cu~(2+)活性中心的配位环境由菱形对称结构向轴对称结构转变,使Cu(Zn)-SOD的局部结构变松散,但对SOD酶活性基本无影响,表明稀土离子主要与酶蛋白分子中的酸性氨基酸羧基配位,对酶蛋白二级结构仅产生微弱扰动,对活性中心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Cu(Zn)-SOD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