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化学   270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76篇
物理学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91.
Single crystalline SnO nanosheets with high aspect ratio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solution-based chemical route aided with sonication. The dimension and thickness of the SnO nanosheets are controllable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dded. The as-prepared SnO nanosheets have loosely packed {001 } surfaces and expanded lattice, thus rendering a high reversible capacity approaching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SnO as anode material in Li secondary battery.  相似文献   
492.
An electron donor-π-bridge-electron acceptor(D-π-A) optical functional organic compound comprising a triphenylamine moiety as the electron donor and pyridine moiety as the electron acceptor was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was solv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 with a = 9.753(5), b = 8.815(5), c = 25.554(5) ?, β = 96.315(5)°, V = 2184(2) ?~3, Z = 2, D_c = 1.136 g/m~3, F(000) = 792, Μr = 746.92, μ = 0.069 mm~(-1), the final R = 0.0658 and wR = 0.1730 for 6790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I). Study of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shows that the compound exhibits excellent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with the two-photon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value of 116 GM.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was researched in detail through 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Result of living cell imaging experiment shows its potential i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bioimaging.  相似文献   
493.
沥青基活性炭纤维复合活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沥青基炭纤维为原料,研究了用铵盐作为化学活化剂对其进行浸渍预处理,然后采用(H2O+CO2)活化的方法制备活性炭纤维,讨论了工艺条件对活性炭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光电子能谱XPS探讨了活化过程中炭纤维表面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物理和化学复合活化工艺,可以在较高得率下提高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同时浸渍处理、H2O流量、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工艺参数显著影响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得率,优化的工艺为:经铵盐浸渍6h,炭纤维在水蒸气与CO2流量比3:1的混合气氛中900℃活化30min。XPS研究表明,活化后炭纤维表面的含氧官能团C-O明显减少,铵盐浸渍未能增加活性炭纤维表面的含氮基团。  相似文献   
494.
Zn对非晶态Co-B催化剂巴豆醛选择加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Zn的两种不同修饰方式对非晶态Co-B催化剂上巴豆醛液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并采用ICP, XRD, DSC, 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 实验表明, 当反应液中加入适量的ZnCl2时, Zn2+离子一方面通过在活性位上的选择性吸附抑制C=C键的加氢; 另一方面, Zn2+离子可通过极化作用使羰基活化, 令解离吸附氢对羰基的亲电进攻更容易, 从而提高羰基的加氢活性. 当ZnCl2/Co摩尔比为5%时, 羰基加氢产物巴豆醇的最高得率为36 mol%, 达到文献较高水平. 催化剂制备时加入的ZnCl2在催化剂中以Zn(OH)2的形式存在, 并使催化剂中的Co, B氧化物增多. 这些氧化物无选择性地覆盖了活性位, 使羰基和C=C键的加氢速率以相似的程度下降, 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巴豆醇的选择性, 还使催化剂活性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495.
报导了硫酸系列化合物DMS(二甲基硫酸),DpCPS(二对氯苯硫酸),DpTS(二对甲基苯硫醚)气相HcI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其中DpCPS,DpTS的UPS谱为首次获得.对各体系利用MNDO方法进行了分子构型优化,对优化得到的优势构型实施RHF/6-31G量子化学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各个分子体系的UPS谱进行了指认,计算结果分析显示:a)S原子的孤对电厂在DpCPS和DpTS中起到阻碍形成遍及整个分子体系π轨道的阻断作用,故此不存在遍及整个分子体系的π轨道;b)通过对三体系第一电高能的对比分析表明,第一电高能所激发出的电子主要是受S原子的束缚;c)还得到另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各分子体系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与HOMO中3Pz轨道所占成份成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体系的第一电离出的电子主要是受S原子的3Pz轨道束缚  相似文献   
496.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有机金属化合物在立体有择合成上应用的最新进展。对有机锂、锌、铜、钛、锡试剂及过渡金属络合物,硼氢化在不对称合成上的应用和机理做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97.
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程序升温反应和化学捕获反应等手段,对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h/SiO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机理属于热解-氧化反应机理.甲烷首先在催化剂上发生解离吸附,产生具有不同H/C比的化学吸附物种CHx(x=1~3).其中,具有较高H/C比的CHx可能是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活性物种,而具有较低H/C比的CHx可能是催化剂上积碳并导致催化剂失活的来源.活性物种CHx在活性氧物种的作用下,生成含氧中间体物种CHxO或继续脱氢.含氧中间体物种进一步分解,即生成CO和H2;CO2也可由CHx或CHxO物种进一步氧 化生成.  相似文献   
498.
研究了逆向光致变色化合物1′-十八烷基-3′,3′-二甲基-6,8二硝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的可见光消色机理。通过吸收光谱测定其在不同溶剂及含不同添加剂时,可见光照射后有色体[MC]关环的光量子产率。结果表明O2、三苯基胺等三线态猝灭剂对关环反应光量子产率几乎没有影响。据此提出关环反应主要是通过单线态的途径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99.
硅晶体中点缺陷结合过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永红  王绍青 《物理学报》2005,54(10):4827-4835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硅晶体中的空位和间隙原子的结合过程. 研究中采用了Stilliger-Weber三体经验势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分别在低温300K和高温1400K进行弛豫. 计算中发现空位和间隙原子倾向于通过<111>方向结合,而<110>方向上存在着势垒. 通过势垒值的计算, 对Tang和Zawadzki势垒计算值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空位与间隙原子 扩散  相似文献   
5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