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7篇
化学   96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建军  王建光 《中国物理 C》2003,27(12):1119-1122
在空间电荷主导电子束研究中,纵向聚焦非常重要,在输运过程中由于强空间电荷力的影响,束团将很快变长并崩溃,马里兰大学的电子环设计用于方形束团和抛物线形束团的研究,环中需要用三个感应腔对束团进行纵向聚焦.文中首先介绍了方形束团和抛物线形束团的纵向束流动力学,推导了两种束团纵向聚焦所需要的5MHz重复率高压脉冲波形,并给出了实现纵向聚焦的感应腔设计及其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考虑政府奖惩机制下,研究零售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中成员的动态均衡策略,其中制造商负责回收再制造,回收率随时间动态变化。分别构建了三种模式下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政府不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实施奖惩机制、政府只对制造商实施奖惩机制以及政府同时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实施奖惩机制。运用贝尔曼连续型动态规划理论,求解了三种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均衡结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消费者剩余价值和成员利润的视角证明了政府实施奖惩机制的有效性。最后通过算例对成员均衡策略进行了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奖惩机制能够正确引导闭环供应链成员做出最优决策,有利于减缓分散决策所带来的双重边际效应,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零售商分担回收责任会削减政府对制造商回收的激励作用,降低闭环供应链整体利润。相比之下,政府只对制造商实施奖惩机制是最优模式选择,可以同时提高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3.
Fossil fuels are expected to be the major source of energy for the next few decades. However, combustion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s leads to the release of large quantities of CO2, the primary greenhouse gas. Notably, the concentration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is increasing annually at an astounding rat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ECR) to value-added fuels and chemicals using electricity from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s a carbon-neutral method to alleviate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Despite the steady progress in the selective generation of C1 products (CO and formic acid), the production of multi-carbon species still suffers from low selectivity and efficiency. As an ECR product, ethylene (C2H4) has a higher energy density than do C1 species and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feedstock in high demand. However, the conversion of CO2 to C2H4 is plagued by low productivity and large overpotential, in addition to the severe compe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during the ECR.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lectrocatalysts are critical. Here, we demonstrate fine-tuning of ECR to C2H4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rominent interaction of Cu with shape-controlled CeO2 nanocrystals, that is, cubes, rods, and octahedra predominantly covered with (100), (110), and (111) surfaces, respectively. We found that the selectivity and activity of the ECR depended strongly on the exposed crystal facets of CeO2. The overall ECR Faradaic efficiency (FE) over Cu/CeO2(110) (FE ≈ 56.7%) surpassed that of both Cu/CeO2(100) (FE ≈ 51.5%) and Cu/CeO2(111) (FE ≈ 48.4%) in 0.1 mol·L-1 KHCO3 solutions with an H-type cell. This wa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exclusive occurrence of the HER over pure carbon paper, CeO2(100), CeO2(110), and CeO2(111). In particular, the FE toward C2H4 formation and the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d in the sequence Cu/CeO2(111) < Cu/CeO2(100) < Cu/CeO2(110) within applied bias potentials from -1.00 to -1.15 V (vs. the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reaching 39.1% over Cu/CeO2(110) at a mild overpotential (1.13 V).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Cu/CeO2(100) and Cu/CeO2(111) were FEC2H4 ≈ 31.8% and FEC2H4 ≈ 29.6%, respectively. The C2H4 selectivity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many reported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at similar overpotentials. Furthermore, the FE for C2H4 remained stable even after 6 h of continuous electrolysis. The superior ECR activity of Cu/CeO2(110) to yield C2H4 was attributed to the metastable (110) surface, which not only promoted the effective adsorption of CO2 but also remarkably stabilized Cu+, thereby boosting the ECR to produce C2H4. This work offer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ECR efficiency by crystal facet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在FTO上制备(001)高活性晶面主导的TiO2纳米片薄膜,利用循环伏安法在TiO2纳米片薄膜上沉积CdSe颗粒,制备了TiO2/CdSe纳米片异质结薄膜。分别在150、250、350、450 ℃,氩气保护气氛中对样品进行退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以及电化学工作站对不同温度退火后的TiO2/CdSe纳米片异质结薄膜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光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六方相CdSe纳米颗粒均匀包覆在TiO2纳米片表面,直径30 nm左右;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CdSe纳米颗粒长大,形成光滑的CdSe薄膜,且晶化程度提高;TiO2纳米片表面的Se元素与Cd元素发生氧化;TiO2/CdSe纳米片异质结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禁带宽度逐渐减小。光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TiO2/CdSe纳米片异质结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显著提高,开路电压减小,但由于SeO2和CdO的出现,导致填充因子减小,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在本实验条件下,TiO2/CdSe纳米片异质结薄膜的最佳退火温度为150 ℃,填充因子为0.77,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12%。  相似文献   
5.
表面结构是影响固体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表面能的晶面上存在更多的表面悬挂键等,高表面能晶面裸露的微纳米晶体一般表现出很好的物理和化学活性.近年来,科研工作者针对高能面微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重点讨论了高能面裸露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微纳米晶体的合成制备方法.主要以本课题组近年在该领域的研究为例,分别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静电作用法、“帽”式试剂保护法、过饱和度调控法、动力学调控法及选择性化学刻蚀法等几个方面对高表面能晶面裸露的金属氧化物微纳米晶体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钛(TiO2)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无毒、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及光电性能优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领域,尤其是在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方面,可很好地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一方面受带隙宽度限制,使其对太阳光的利用率不足5%,不能充分利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另一方面由于光生电子-空穴容易结合,催化效率低,从而使TiO2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一方面要增强TiO2对可见光的吸收,提高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抑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效率。目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通过控制TiO2的形貌、晶型、特殊晶面暴露等手段来提高TiO2光生电子-空穴的传输速率和光电转换效率。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在TiO2光催化剂的特殊形貌和特殊晶面暴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宋琰  李朝升  邹志刚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1):2484-2488
研究了LiNbO3(001)、(100)和(110)晶面的光催化产氢性能。(001)、(100)和(110)3个晶面光催化产氢性能之比为7.8∶1.3∶1.0。LiNbO3[001]晶向存在电偶极矩和自发极化,有利于增加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提高LiNbO3(001)面的光催化活性。LiNbO3(001)面的空穴有效质量最小,有利于光生空穴的迁移,从而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也有利于光催化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甲烷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原材料,在取代原油和合成重要化工产品等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CH4中C-H键的键能特别大(约~4.5 eV),如何实现甲烷的绿色有效转化在化学化工领域仍然是一个挑战.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3O4(001)和(011)晶面活化甲烷C-H键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 CH4的C-H键在Co3O4晶面的解离具有很高的活性,只需要克服大约1 eV的能垒;(2)与Co2相连的Co-O离子对是CH4活化的活性位点,其中两个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对C-H解离起着协同作用,帮助产生Co-CH3和O-H物种;(3)(011)面的反应活性明显大于(001)面,与实验的观察一致. 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Co3O4纳米晶面对CH4中C-H键的活化表现出明显的晶面效应和结构敏感效应,Co-O离子对活性中心对于活化惰性的C-H键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环氧丙烷年产量近千万吨,然而目前工业上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仍然面临着成本高、副产物多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直接氧气氧化法进行丙烯环氧化因为具有原子经济、环保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催化过程中丙烯的α-H和环氧丙烷都具有很高的活性,使得在高转化率的条件下提升环氧丙烷选择性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研究者们发现相较于其他币族金属,Cu基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性能。本综述总结梳理了近年来关于Cu基催化剂催化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成果,聚焦于Cu基催化剂改性方法,并对Cu基催化剂依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肖翅  田娜  周志有  孙世刚 《电化学》2020,26(1):61-72
催化剂的性能与其表面结构及组成密切相关,高指数晶面纳米晶的表面含有高密度的台阶原子等活性位点而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本文综述了电化学方波电位方法用于Pt、Pd、Rh等贵金属高指数晶面结构纳米晶催化剂的制备、形成机理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针对贵金属利用率问题,还着重介绍了具有较高质量活性的小粒径Pt二十四面体的制备. 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电化学方波电位方法用于低共熔溶剂中制备高指数晶面纳米晶,以及高指数晶面纳米催化剂的表面修饰及应用;最后对高指数晶面纳米催化剂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