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化学   164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3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在产科阴道分娩中产妇会阴侧切率明显上升 .因此 ,会阴侧切的缝合方法和愈合结果直接影响了产科的工作质量 .我院对会阴侧切的缝合已完全取消了传统的常规缝合方法 ,而采用了皮内缝合和丝线内“8”字缝合两种方法 .1  临床资料随机抽样经阴道分娩的会阴侧切产妇 2 86例 ,其中皮内缝合法 86例 ,丝线内“ 8”字缝合法 2 0 0例 ,观察产后 3~ 5d ,对切口局部症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见表 1.会阴侧切缝合后 ,产妇在 2d内会出现局部疼痛、水肿、硬结等症状 ,一般在 72h后这种症状减轻和消失 .现将 2组产妇产后 3~ 7d局部存在的症状进行…  相似文献   
2.
Al3Ti1B1RE细化剂对罐用铝材的细化效果及稀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XRD,OM,SEM,EDAX等探讨了一种新型Al3Ti1B1RE中间合金细化剂对罐用铝材的细化效果及RE的作用。结果表明,该细化剂对罐用铝材的细化效果优于进口和国产Al3Ti1B,且具有长效性,达6h后仍未见明显衰退,明显提高了该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其细化效果及稳定性好的主要原因是:RE可降低铝液的表面能,增加铝液对细化核心(如TiAl3,TiB2)的润湿性,既充分发挥了异质形核作用,又防止了TiB2聚集沉淀倾向;RE也极易在结晶前沿富集造成成分过冷,阻碍了α-Al晶粒生长,并促进其在细化核心上形核;此外RE还兼有一定的净化、细化和变质作用,尤其是净化作用提高了该细化剂的冶金质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沉淀并加法制备了B位掺杂烧绿石型稀土复合氧化物纳米微晶Y2Sn2-xFexO7-δ(x=00~10)。制备的纳米微晶属于立方晶系,Fd3m,晶胞参数与掺杂量呈线性关系。通过Msbauer、TGDTA,气相色谱和γ射线辐照等技术研究了纳米微晶对CO的催化选择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晶对CO的催化选择性明显高于一般粉料对CO的选择性;纳米微晶对CO的选择性与掺杂量有关;未辐照的纳米微晶,当掺杂量x=06时,其对CO的选择性为最高,辐照后的纳米微晶,当掺杂量x=04时,其对CO的选择性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合成了La1-xCaxCrO3 (x=0~0.3)体系复合氧化物粉料,对合成产物的粉体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体系组成及合成方法对材料烧结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La1-xCaxCrO3体系中Ca2 离子的引入促进了材料的烧结,随着Ca2 离子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烧结致密度和导电性能明显提高.与常规固相法相比,GNP法合成的粉料颗粒细小均匀(100~200 nm),烧结活性高,其烧结体在1400 ℃以下即可达到较高的烧结致密度和良好的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将幂函数引入Eringen非局部线粘弹性本构,导出Riesz势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该关系,构造非局部弹簧和非局部阻尼器两类元件;利用元件的串联和并联,建立非局部Kelvin和非局部Maxwell粘弹性模型,推导模型的松弛模量和蠕变柔量.进一步,给出非局部粘弹性模型在生物组织超声波耗散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双酚A型聚醚醚酮水基分散液及涂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可溶性双酚A型聚醚醚酮出发, 对其紫外光(UV)交联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成功制备了粒径均匀分散的聚芳醚水基分散液, 进而制备了高性能的新型聚醚醚酮涂层.  相似文献   
7.
气凝胶纤维因其高外表面积和高柔韧性在能量管理系统中具有潜在应用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制备的气凝胶纤维力学强度较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提高气凝胶纤维力学性能,在始终保持细菌纤维素(BC)纳米纤维处于湿态下,利用NaOH/尿素/硫脲复合溶剂直接低温溶解原生BC,获得透明的BC纺丝原液;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BC水凝胶纤维,经过水洗和冷冻干燥后处理,制得BC气凝胶纤维.采用偏光显微镜(POM)、13C核磁共振(13C-NMR)和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BC在复合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与状态;利用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失重(TG)研究BC溶解前后结构与性能变化;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仪、单丝强力仪对获得的BC气凝胶纤维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溶剂在?15℃条件下可以直接溶解原生湿态BC,最高溶解浓度为3 wt%;采用湿法纺丝制得高度多孔的连续BC气凝胶纤维,比表面积高达192 m^2/g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断裂强度和杨氏模量高达(9.36±1.68)MPa和(176±17.55)MPa,如0.4 mg BC气凝胶纤维可以支撑高于其本身质量5×10^4倍的重物.  相似文献   
8.
脉冲激光法连续制备纳米钴乙醇溶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纳米钴因其优异的磁性能在磁记录材料 [1]、超顺磁材料 [2 ]、巨磁材料 [3 ]和雷达吸波 [4 ]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金属钴有面心立方、密排六方和非晶态 3种结构 [5] .目前 ,用等离子加热及碳电弧法制备的纳米钴粉基本上都是面心立方结构 [6] .Gibson等 [7]用超声化学方法获得了密  相似文献   
9.
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般采用石油热裂解和催化裂解制备.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以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含碳资源经合成气制取烯烃的工艺路线备受关注.其中,合成气经由甲醇或二甲醚间接制取烯烃技术(MTO)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与之相比,费托合成直接生产烯烃(FTO)工艺具有流程短、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最近我们发现,暴露特定晶面的棱柱状碳化钴表现出很好的合成气制烯烃催化性能,但载体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晰.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钴锰催化剂,系统考察了Si O_2,γ-Al_2O_3和碳纳米管(CNT)对催化剂结构及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Si O_2及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较强的钴-载体相互作用抑制了钴锰复合氧化物的形成,而相对惰性的CNT载体则有利于钴锰复合氧化物的生成.通过对反应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发现Si O_2和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中出现大量球状的碳化钴颗粒,而CNT负载催化剂中的碳化钴则呈现出具有(101)和(020)暴露晶面的纳米棱柱状结构.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FTO反应,在265°C, 5 bar,空速2000 mLh~(–1) g~(–1)cat和H_2/CO=0.5的反应条件下, CNT负载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烯烃和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分别为66.7C%和25.4C%,甲烷的选择性仅为2.4C%,总的烯烃/烷烃比达到8.4,同时烃类产物分布极大地偏离传统ASF线性分布.而对于Si O_2和γ-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虽然烯烃的选择性也分别达到68.5 C%和64.7 C%,但甲烷的选择性却升至12.0 C%和5.8 C%,总的烯烃/烷烃比仅为3.5和5.1,烃类产物分布基本符合传统的ASF分布.在150h的催化剂测试中, CNT负载催化剂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性能稳定性,甲烷的选择性稳定在2.2C%, C_2–C_4烯烃的选择性约为30 C%, C_2, C_3和C_4烯烃烷烃比分别稳定在15, 19和13.本研究表明,钴-载体相互作用对碳化钴活性相结构及催化性能具有很大影响,惰性的催化剂载体有利于钴锰复合氧化物的生成,进而促进碳化钴纳米棱柱状结构的形成,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一氧化碳和氢原子在Ni(111)表面上p(2×2)共吸附系统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结果表明CO和H原子分别被吸附于两个对角p(1×1)元胞的hcp和fcc位置.以氢分子和CO分子作为能量参考点,总吸附能为2.81 eV,相应的共吸附表面功函数φ为6.28 eV.计算得到的C—O,C—Ni和H—Ni的键长分别是1.19?, 1.96?和 1.71?,并且CO分子以C原子处于hcp的谷位与金属衬底原子结合.衬底Ni(111)的最外两层的晶面间距在吸附后的相对变化分别是 关键词: Fisher-Tropsch反应 催化作用 Ni(111) p(2×2)/(CO+H) 共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