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力学 | 54篇 |
综合类 | 1篇 |
数学 | 7篇 |
物理学 | 7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杨振声;白以龙;金和 《力学与实践》1987,9(2):58-59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强动载荷及其效应(即爆炸力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于1986年6月3日至6月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英、法、日、苏、联邦德国等11个国家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其中外国学者为67人,国内学者170人。收入会议论文集的文章共168篇,其中国外论文8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 相似文献
6.
针对单轴压缩实验,根据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颗粒和基体两相的局部变形协调条件,并通过简单的位错模型,确定出与变形协调相应的几何必需位错密度,进而导出一种颗粒强化-应变梯度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由材料的微结构特征几何参数l和基体应变梯度联合控制。对于颗粒含量一定的复合材料,颗粒越小,应变梯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这一结果揭示了,颗粒强化及尺寸效应主要是通过应变梯度效应来表现的。这也同时说明,应变梯度可能是控制材料变形与断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8.
对压入深度为亚微米量级的微压痕实验来说,硬度与压入深度的关系将表现出强烈的尺度效应,然而,由传统的弹塑性理论无法预测.采用塑性应变梯度理论对微压痕实验中的尺度效应进行预测;同时对单晶铜和单晶铝进行微压痕实验研究.通过将理论预测结果应用于实验,获得塑性应变梯度理论中的微尺度参量值,该值对于常规金属材料(如铜、铝、银等)来说,取值范围为0.8~1.5 μm.另外,对微压痕边界附近所出现的挤出现象(pile-up)和沉陷现象(sink-in)进行了预测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动态载荷下剪切变形局部化、微结构演化与剪切断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金属与合金变形局部化的形成、微结构演化与剪切断裂方面作者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成果. 材料包括低碳钢, SS304不锈钢, Fe-15%Ni-15%Cr单晶, Al-Li合金,α-Ti和Ti-6Al-4V, Al/SiCp复合材料等.综述内容主要包括:采用改进的Hopkinson扭杆装置,对剪切变形局部化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观察与数值模拟;采用"侧剖"与"对接"等定点方法制备电子显微镜薄膜试样,对剪切带内相变与再结晶、非晶转变、旋涡结构等动态变形现象,以及与宏观动态力学行为对应的位错胞的形成、发展和坍塌等微结构特征进行了观测;提出了应变和应变率同时作为剪切带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的直接实验证据;在剪切带内发现了α'$-马氏体相变现象,以及相变产物与母体之间的晶体学关系;通过位错单滑移或交滑移等微观剪切最后发展成为宏观剪切的机制;对剪切带内再结晶结构的观测和对再结晶动力学本构关系的定量描述;对剪切带特别是``白色'腐蚀带(或相变带)的形成机制的分析和新的解释,指出 ``白色'是带内亚结构取向趋于一致,其在光学或扫描显微镜下很难辨认这些亚结构的取向差所致,并非表明剪切带内一定发生了相变;通过截断实验和实时跟踪观测发现,剪切带内微裂纹的萌生与聚合是材料承载能力骤然下降并导致最后断裂的主控因素.此外,本文对近年来在准静态和循环加载下材料的局部化形变与剪切断裂的实验结果予以简要评述,指出其微观机制与动态载荷下的截然不同, 是由位错的平面滑移所控制的,与热效应无关的等温变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