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页岩储层具有基质渗透率低、天然裂缝发育复杂等特点,主要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的方式进行开发.页岩气井的生产分为放压生产和控压生产两种方式,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控压生产能够增加EUR,且应力敏感性是控压生产效果优于放压生产效果的主要原因.文章在考虑基质和裂缝应力敏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基质岩石的蠕变效应,建立变压蠕变影响的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应力敏感和蠕变效应对不同生产方式生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考虑应力敏感时,放压生产优于控压生产,只有考虑蠕变效应时,控压生产效果才会优于放压生产,抑制页岩的蠕变效应是控压生产提高气井EUR的机理之一.随控压时长的增加,气井EUR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控压生产存在一个最优值;基质蠕变参数越大、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越高、基质渗透率越小、吸附体积越小、控压生产增产的效果越好.本研究从机理上解释了控压生产的增产机理,为页岩气井的生产制度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为让学生融会贯通初等微积分的基本内容,在讲完积分之后,可以用积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再去分析和研究微分学中的主要内容.这样作,对学生更好掌握微分和积分的 相似文献
4.
首先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符合SrAl2O4:Eu^2 ,Dy^3 化学组成的溶胶,然后通过机械研磨、水热反应和微波加热反应三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微波还原扩散法使其进入主体ZSM-5沸石的孔道中。主客体材料的荧光光谱出现显著蓝移,余辉光谱出现400nm和517nm两个发射峰,两个余辉峰的相对发射强度随组装方法和组装浓度的改变而具有可调性,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发光材料进入沸石的纳米级孔洞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模糊分析设计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11月26日~29日在重庆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筹备会代表38人,学术交流会代表72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一致推举著名力学家王光远教授为名誉理事长,聘请汪培庄、刘应明、刘锡 相似文献
6.
徐署东李卫东许娴王华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1):18-23
用水热法在聚多巴胺球(PDA)表面负载了Cu纳米粒子(Cu@PDA),制备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Cu@PDA复合物。此复合物能催化过氧化氢快速氧化无色还原态的四甲基联苯胺(TMB),使其转变为蓝色的氧化态TMB,其吸收峰波长为652 nm,其吸光度与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关。利用此催化反应结合葡萄糖氧化酶(Gox)催化经氧气氧化葡萄糖而产生过氧化氢的反应,提出了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样中葡萄糖的方法。在总体积为10 mL的0.1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4.0)中含1.0 mg·L^(-1)Cu@PDA,4.0 g·L^(-1)Gox,0.5 mmol·L^(-1)TMB的条件下加入血样,于40℃反应10 min时,葡萄糖浓度在1.0~30.0 mmol·L^(-1)的范围内与相应的吸光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3 mmol·L^(-1)。方法应用于人血样品的分析,所测得葡萄糖含量与医院实验室所给的值相符。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地质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工程性质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灾害效应,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4个关键科学问题,即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温度场变化规律、土体中水分迁移规律、土体工程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土体地质灾害效应,并对它们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文的分析成果对于掌握城市“热岛”效应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说理”课堂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一.“说理”课堂旨在通过有效的数学交流,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改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学生会“算”不会“说”的现象,落实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从学生会“算”不会“说”的成因、“说理”课堂的内涵与实践意义、“说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说理”课堂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木文介绍了微振动位移非接触测量的电容法,讨论了方法的原理,测量电子学和有关的技术问题.测量中采用小尺寸的电容位移探测头,同样获得了高的灵敏度,精密的滤波技术,使得所测振动的上限频率达7kHz.实验结果证明,这一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出土玉器溯源是探索华夏玉器文明起源与演化的关键所在,无损测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学术界对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研究,但至今为止,无损技术仍然是制约出土玉器溯源研究的瓶颈所在。利用便携红外光谱(portab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p-FTIR, 带漫反射附件)+ 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portable X-ray flourescence, p-XRF)技术组合对山东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出土蛇纹石质玉器的物相和化学组成进行了无损测试以及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大汶口文化的蛇纹石玉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其中7件玉器(M1005:3,M1006:4,M1013:12,M20:30,M11,T333:2B①:2,M49:04)属于超基性岩型,Fe,Cr和Ni含量较高,含较多磁铁矿包体,磁性较强,Cr/Ni值小于1且多数小于0.7,与现代泰山玉的产地特征基本一致,最大可能就地取材于附近的泰山山麓,为泰山玉的使用时间提前到5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另外4件玉器(M2004:1、B型环、M25:26、M26)具有低Fe,Cr和Ni含量,为富镁碳酸盐接触交代变质类型,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上述研究结果确认p-FTIR和p-XRF结合能够实现对考古现场及馆藏多数未知玉器材料的快速鉴定,具有无需制样、矿物类型和元素组成可相互验证、无荧光干扰等优点,对部分特定类型的蛇纹石质出土玉器/材料可进行产地来源分析,是一种有优势的出土玉器无损测试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