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O2/N2与O2/CO2条件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煤粉在O2/N2与O2/CO2条件下进行沉降炉燃烧实验,研究了燃煤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生成浓度以及元素组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燃煤颗粒物均呈三模态粒径分布,气氛的改变不影响各模态的分布趋势.相同O2含量条件下,与O2/N2气氛相比,O2/CO2气氛中PM10和PM1的生成浓度均降低,PM1易挥发元素Na、K、S的含量升高,而难熔元素Si、Al、Mg、Ca、Fe的含量降低.随着O2浓度的增加,O2/N2燃烧气氛下PM10和PM1的生成浓度逐渐增加,O2/CO2燃烧气氛下PM10的生成浓度增加,而PM1的生成浓度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方法, 在6-311+G(2d, p)的基组下,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Ca+离子介入N2O (1∑+)和CO (1∑+) 与N2O (1∑+) 和 H2 (1∑+g)反应的微观机理. 报道了二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 并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计算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参与N2O和CO与N2O和H2的反应都分两步进行, 其中Ca+离子对反应N2O (X1∑+) + CO (1∑+)生成N2 (X1∑+g) + CO2 (1∑+g)比较Fe+, Ir+, Pt+等的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而对反应N2O (X1∑+) + H2 (1∑+g) → N2 (1∑+g) + H2O (1A1) 催化作用不是很好,N2、CaOH+和H是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 并通过对金属离子亲氧性(OA)的计算, 从热力学方面进一步说明主题反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方法, 在6-311+G(2d, p)的基组下,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Ca+离子介入N2O (1∑+)和CO (1∑+) 与N2O (1∑+) 和 H2 (1∑+g)反应的微观机理. 报道了二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特征及能量, 并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计算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参与N2O和CO与N2O和H2的反应都分两步进行, 其中Ca+离子对反应N2O (X1∑+) + CO (1∑+)生成N2 (X1∑+g) + CO2 (1∑+g)比较Fe+, Ir+, Pt+等的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而对反应N2O (X1∑+) + H2 (1∑+g) → N2 (1∑+g) + H2O (1A1) 催化作用不是很好,N2、CaOH+和H是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 并通过对金属离子亲氧性(OA)的计算, 从热力学方面进一步说明主题反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净化烟气中NO2和Hg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技术,本文对脉冲介质阻挡放电条件下的NO/O2/N2/Hg0体系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对高能电子参与N2、O2和H2O电离解速率常数采用碰撞反应截面方法求取,模拟预测了活性自由基元(O、OH)、和Hg0等组分在反应器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可以有效地脱除烟气中的NO,并促进单质汞的氧化;脉冲电源特性对脱除效率有明显的影响,电源纳秒级脉冲峰宽时间越长,电源脉冲放电频率越高, NO净化及单质汞的氧化效率越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吸电性添加物(Cl~-,Br~-和I~-)及给电性添加物(Na_2O和K_2O)对CO在Ru/Al_2O_3催化剂上吸附态的影响。发现添加物不同时,CO吸收谱带的数目、位置及强度均有变化。同时考察了添加物浓度和吸附温度的影响,观察到添加物Cl~-与残留Cl~-对CO吸附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6-311+G(2d) 的基组,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六重态和四重态FeO+离子催化N2O和CO生成N2和 CO2反应的微观机理, 通过计算两种重态金属离子亲氧性(OA), 从热力学方面说明了主题反应的可行性。分析反应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因素得到FeO+与N2O复合生成反应复合物, 之后继续与CO复合成中间体是能量有利反应路径,所得结果与实验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7.
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研究了单晶表面上CO-N2O的催化反应,模拟结果表明:(1)在没有速控步骤和不考虑表面物种的脱附和扩散的条件下,仅当X∞=XNO时,反应才能连续稳定进行;引入CO的脱附后,反应的稳态窗口变为XNO〈XCO〈1.0,当同时引入CO和N2O的脱附时,反应的稳态窗口进一步增大为0〈X∞〈1.0,(2)假定反应的速控步骤为N2O的解离时,模拟得到N2O和CO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12和-  相似文献   

8.
采和程序升温分析技术研究了铀与O2,CO2(氩气为惰性介质)的程序升温反应动力学行为,通过XRD对动力学中间过程及最终的物相进行了阶段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水对N复合氧化膜Cr2O3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的复合影响H2O在表面的吸附位点及吸附高度,N的溶入与Cr形成稳定作用,减缓H2O对表面Cr-O间的破坏作用,改善氧化膜表层结构,提高表面电化学稳定性。因此,N的复合可增强氧化膜对H2O的作用,同时改善氧化膜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不锈钢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0.
水蒸汽对Ni/CeO2-ZrO2-Al2O3催化剂上CO2+CH4重整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i/CeO2 ZrO2 Al2 O3 催化剂 .进行了添加和不添加水蒸汽的CH4 +CO2 催化重整反应 ,测试了活性和稳定性 ,测量了积碳量 ,并用XAFS手段测试了催化剂Ni的K吸收边 .结果表明 ,在反应过程中有CeAlO3 的生成 ,但积碳是无水蒸汽添加的反应活性降低的原因 .反应气中添加水蒸汽能够减少积碳 ,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稳定性 .由于碳原子插入Ni晶格 ,无水蒸汽反应后的最近邻Ni Ni配位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添加了水蒸汽的反应 ,最近邻Ni Ni配位数比反应前减少幅度小 ,这主要是由于在反应气中添加水蒸汽减少了积碳 ,从而稳定催化剂中活性Ni金属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UB3 LYP/6-311+ G(2d)方法研究了Fe+在基态和激发态与CO与N2O反应的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并用UB3LYP/6-311++G(3df,3pd)、单点垂直激发等方法分别进行各驻点单点能校正,四重态和六重态反应势能面交叉点CP确定,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两步反应,且反应机理都为插入一消去反应,势能面上的两个交叉点能够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这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密度泛函UB3LYP/6–311+G(2d)方法计算研究了Fe+在基态和激发态与CO与N2O反应的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并用UB3LYP/6–311++G(3df,3pd)、单点垂直激发等方法分别进行各驻点单点能校正,四重态和六重态反应势能面交叉点CP确定,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两步反应,且反应机理都为插入—消去反应,势能面上的两个交叉点能够有效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这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碳/炭粒表面氧化反应生成物CO/CO_2比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严格的求解一组包括空间反应在内的微分方程,并辅以准确的碳粒燃烧速率及其温度的实验测定,得到了计算碳/炭粒表面氧化反应生成物C0/CO_2比值的通用表达式,它较之前人的经验公式更准确、通用。从而为碳/炭粒的温升历程及其着火温度的预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浸渍法制备了CuO/Al2O3 (Cu/Al)、CuO/CeO2-Al2O3 (Cu/CeAl)和CuO/La2O3-Al2O3(Cu/LaAl)催化剂. 通过原位XRD、Raman和H2-TPR方法, 对催化剂中的CuO物种以及CuO-Al2O3的固-固相反应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对于Cu/Al催化剂,CuAl2O4存在于CuO与Al2O3层之间,CuO以高分散和晶相两种相态存在于催化剂的表层;对于Cu/CeAl催化剂,除了少量高分散和晶相的CuO存在于表层外,大部分CuO迁移到了CeO2的内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盐类及氧化物等在高比表面载体上有自发分散倾向”的原理,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用于由合成气(H2/CO)合成甲醇的催化剂MoS2/K2CO/TiO2(DSA),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耐硫性和对甲醇有较高的选择性,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教察得出结论:高压、低温、高空速有利于提高醇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局域密度近似方法,计算了H2O分子在速度为12.5α0/fs的重离子C^+和C^2+作用下产生的各种电荷态的H2O分子离子的几率、平均逃逸电子数和偶极矩的变化随时间的演化。计算结果表明,在重离子势最大时,电偶极矩的变化最大,重离子的电荷态越高,得到高电荷态H2O分子的几率越大;重离子远离分子时,电偶极矩的变化趋于平缓。The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DDFT) and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pole moment changes, the ionization probabilities of the H20 molecule and the time-dependent probabilities of escaped electrons in the process of excitation of H2O molecule by C^+ , C^2+ with energy of 2.3 MeV/u. It is shown that the dipole moment changes of H2O are the greatest and the higher the charge staate of heavy ion, the bigger the probabilities of the high charge state of H2O molecule at maximal heavy ion potential. The dipole moment changes slightly when heavy ion leaved far from molecule.  相似文献   

17.
界面态电荷对6H碳化硅N沟MOSFET阈值电压和跨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界面态密度在禁带中的不均匀分布,并且考虑到碳化硅材料中杂质的不完全离化,分析了界面态电荷对N沟6H碳化硅MOSFET阈值电压和跨导的影响.结果显示界面态密度的不均匀分布不仅使阈值电压增大,而且还会导致器件跨导变低,它是影响SiCMOSFET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碳化硅 界面态 阈值电压 跨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微细腔内在Ni/α-Al_2O_3催化作用下,存在CH_4/CO_2反应时,数值研究了在不同的水碳比,不同的进口甲烷质量组分Rm,不同的进口流量与微细腔壁温下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反应特性.结果发现,微细腔中存在CH_4/CO_2反应时,CH_4/H_2O催化重整反应中CO_2和CO的产生变化情况比其它反应机理下有较大的变化.随着水碳比增大,H_2和CO_2质量分数有所增大,而CO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又明显地降低,并出现CO_2质量分数从小于CO质量分数变化到大于CO质量分数;增大Rm,能使反应更充分的发生,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质量分数都有提高,并随着Rm的增加,生成产物中CO_2质量分数大于CO的质量分数时对应的水碳比临界值减小,在Rm为O.05、0.1、0.15时,对应的水碳比临界值分别为2.0、1.8和1.6;而混合物进口质量流量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物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壁面温度的增加,反应速率有较大提高,能较明显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Au2Ag和AuAg2团簇催化CO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CO+O2→CO2+O和CO+O→CO2两个氧化反应,文中分别讨论了ER反应机理和LH反应机理,结果发现在CO+O2反应中倾向于LH反应机理,而在CO+O反应中则倾向于ER反应机理.此外,在完整的CO氧化反应中,Au2Ag团簇两个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势垒都很低,说明其有望成为良好的CO氧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纳晶锰氧化物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γ-射线辐射方法制备了MnO2,Mn2O3和Mn3O43种纳晶锰的氧化物,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0,20和22nm,通过与常规晶粒的相应粉末对比研究发现。纳晶粒末对CO的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远远高于常规晶粒。经过一次催化实验这后,纳晶锰的氧化物的平均颗粒尺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保持在纳米范围内,这说明纳晶锰的氧化物作为CO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作为廉价和易得的清除CO的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