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大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38
与以往的文学艺术虚构观不同,海德格尔否定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的幻想和虚构;他所说的文学艺术与现实世界相区分的"另一个天地",则是主体消解、物我相融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才为人在科技霸权肆虐的现代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这一文学艺术虚构观既包含着深刻的洞见,也显示出他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2.
李卫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6):6-9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邢亚玲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黄茂文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她、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沉沦和萨特的介入概念,看似毫无关联,但其中却蕴含着两人人学思想中最多的相同和相异.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与探讨,力求由此来阐发对海德格尔和萨特人学思想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一条追问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林中空地作为规定是海德格尔思想、特别是中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语词。林中空地作为一个喻像,是那古之又古之地的命名,是自行建立开端之开端。但林中空地绝非一纯粹的敞开领域,而是敞开和遮蔽斗争的本源之地,且本性化为自行遮蔽。正因为如此,真理的本性就是原始争端,真理就是非真理。同样因为此,形而上学的历史作为存在遗忘的历史注定如命运般发生。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秉福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5-18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占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成为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出发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是此在对自己存在的领悟并在领悟基础上的解释。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摆脱传统认识论的羁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他忽视了非“此在”的存在者,在先天的层面上缺乏对“共在”结构的深入反思,其哲学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路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美国重要数学教育项目"数的世界"为案例,就该项目对"数感"及其原则性理解进行介绍,然后呈现该项目围绕"数感"这一核心概念而构建的整数概念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价值论及其局限性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德格尔价值论及其局限性作了分析说明。文章认为:海德洛尔在本体论上提出和坚持的“时间分析范式”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其价值方面的论述也是由此而展开的。海氏认为人的“曾在”和“将在”都是一种“虚无”,而人的“此在”作为人的“在”的现实样式,其存有也是有限的,必然最后转化为“将在”而归于“无”。因此人在根本上是一种虚无,人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人的价值产生于人在自为的生成过程中对“虚无”的逃避而显现的自主性,价值是一种人的自我设计,是一种主观性的人为规定,是相对的。文章认为,海氏的价值论是以个体人为基点的,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特征,是狭隘而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匡列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164-165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的解读,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技术作为"最高的危险"的意义,分析了海德格尔克服现代技术危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文进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5):85-89
海德格尔与禅宗在语言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其对主客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后期的延续.也是非对象化运思在语言观上的表达。禅宗以得悟为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认为“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但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乃是存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遮蔽着的到达”这一观点与禅宗“心非相,非离语言,非不离语言”的观点存在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自古希腊以来,关于“人”的探讨不曾停止过。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再到近代西方的哲学人类学,人们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也为“人”下了诸多定义。但这些关于“人”的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形而上学的影响.以至于无法深入到人本质去探讨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艘米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也即技术的本质;而要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本文在解读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首先从分析技术本质的根源入手,提出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技术本质的一种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点哲学思考,从而形成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界乃至其它很多科学领域都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里有许多关于科学技术的讨论 ,他通过对“此在”进行探究和描述 ,来揭示科学的本质 ,对于科学演进的方式和特点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 ,海德格尔也有自己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8.
伍先成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4-78
理论上,把隐喻和影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文章先回顾历史,分析隐喻和影像强强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论述几乎所有的影像手段,都可以被用来进行隐喻;再论述几乎所有的属人内容,都可以被隐喻到影像中去。最后,文章指出:影像,既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又是对于世界的隐喻,从而为人类更好地创制影像、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克尔凯郭尔能够为今人所知首先要归功于存在主义先驱的称号。他以文学的和心理学的非哲学方式为存在主义贡献了诸如生存选择自由忧惧虚无眩晕等重要概念和术语,其开创性的工作在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的作品中得到了批判性的接纳和回应。只是,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的自由作家和思想家,他有自己关心和忧虑的问题,他的作品揭示出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存在主义先驱的称号。这一点提醒我们,在理解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的关系问题之时需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0.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