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2.
由碘的升华谈起在高中一年级化学课中讲到碘一节时,教师通常都要做碘的升华实验。当盛着少量碘的晶体的试管缓慢地加热时,试管里升起了美丽的紫色的碘蒸气,同时在试管的上部生成了碘的晶体。这时学生们一定会惊奇地看着这种他们过去所没有见过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提出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自己在备课或钻研教材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关升华现象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升华,有些物质不容易升华?为什么加热碘或樟脑等容易升华的物质时,也会产生液态的  相似文献   

3.
王志成 《化学教育》1984,5(4):40-40
将一支大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底部,在试口吹气,使其鼓出。再在试管中部加热,也使其鼓出(如图)。实验时,在试管底部凸处装KClO3,中部凸处装MnO2,并取配有平头滴管(内装MnO2伸入试管底部)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后,于中部MnO2处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受热无氧气产生。然后将酒精灯移至KClO2处加热至溶化,再做检验,说明有少量氧气产生。  相似文献   

4.
为防止氨气与空气混和受热发生爆炸,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中,要求先通氢气以排除试管里的空气,再加热氧化铜。还原完毕,先撒去酒精灯,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以防止还原成的金属铜,遇到空气再被氧化为氧化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求先加热玻璃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再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停止加热后,不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是极毒的气体,装置和无毒的氢气不同,操作也必然不相同;再者,一氧化碳虽也有易燃,易爆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把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入实验室安全教育,演示酒精灯正确加热与不规范加热时的场景,用热成像摄像机分别拍摄试管和烧杯的受热情况。通过对热像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不规范操作的缺点和潜在风险。同时,热像图具有的丰富色彩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翁志龙  王楠 《化学教育》1994,15(11):40-42
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 A.烧瓶B.试管C.增涡D.蒸发皿 2.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锌粉放入竖直的试管中 B.实验剩余的盐酸倒回原试剂瓶中 C.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D.碳酸氢馁受热分解的试管底部略高  相似文献   

7.
陈廷俊 《化学教育》2013,34(3):68-69
1问题提出 乙醛还原新制Cu(OH)2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通常用于检验有机分子中醛基的存在.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步骤为: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40%乙醛溶液0.5 mL,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 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试管内液体由深蓝色逐渐变成浅蓝色→黄绿色→橙黄色的浑浊物,试管底部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液面上层还有少量红褐色油滴.究竟哪个实验现象能证明乙醛还原氢氧化铜?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预先在室外把溴装在自己控制的小安瓿或玻管中(如图),封口,带进教室。演示时,把安瓿头子截去,放入如下图的大试管里,加热,则溴蒸发。等棕色蒸气充满整个试管时,离火,打开夹子,将锑粉或其他金属粉  相似文献   

9.
1954年1月号化学通报52页周子强先生对于苏联奚尤什金所著,周芬、王悦祖两先生编译的初中化学课本19页,图13所布置的氧化汞分解实验提出了意见,经过我们操作和研究,现在把结果写在下面:在试管 a 内置氧化汞粉末0.5克(装的不要太集中了,在试管底部所占面积要大一些才容易受热分解),用普通酒精灯加热,待其中空气受热排完后(约1分钟)再用试管 b(其大小和 a 相同,口径大约是1厘米左右,长度大约是10厘米左右)收集氧气。从实验开始到氧化汞全部分解,而且 b 管恰好收集满一管氧气,刚好用去6分钟。拆除装置,把微燃木条插入试管 b 内,木条立即在管内猛烈燃烧起来,取下试管 a,则见有光亮的银白色的水  相似文献   

10.
李积双 《化学教育》1999,20(3):30-30
高一化学第三章四节:[实验3-5]Cu+2H2SO4(浓) CuSo4+So2↑+2H2O,不少人对现象叙述为:溶液变蓝,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现象果真如此简单吗?或如教材所云:"……把试管里的溶液倒在另1支盛少量水的试管里使溶液稀释,观察溶液的颜色……"妥否?让我们来仔细观察:现象:(1)加热初期,Cu片表面变黑,溶液近于无色(略带蓝);(2)继续加热,有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黑绿色浊液出现,管底灰白色固体沉积;(3)再加热,管中"白雾"涌出,浊液澄清(略带蓝),管底灰白色固体增多,Cu片消失;(…  相似文献   

11.
1.试验银镜反应所用试管事先用苛性碱加热煮沸洗净,如改用硝酸加热煮沸洗净,再用大量水冲洗,效果更好。 2.课本上规定“在试管里放氧化银的氨溶液3—4毫升,福马林1—2毫升,混和微热……”按上法当混和时已出现黑色,实验很易失败,因反应太快,如用氧化银氨溶液和福马林体积比为20:1(即用2毫升氧化银的氨溶液加3—5滴福马林)即出现银镜,且非常光亮,微热更快。 3.如用下法不需加热,效果亦显著。在洗净的试管中倒入1毫升福马林并转动使附着于试管壁上,倒去多余的福马林(以备另用),在附有福马林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银的氨溶液3—5毫升,转动即有光亮的银镜出现。  相似文献   

12.
(1)试管装着不多的物质加热时,常因火焰和试管接触的部位不正确使试管破裂(图1)。正确操作方法是,火焰接触部位应该比管内液面为低;尤其是为了促进固态物质溶解而加热的时候,在溶解没有完全时,更不可把火焰接触到管内液面以上。并应该把试管不断地摇动(图2)。  相似文献   

13.
关於水蒸气和锌作用产生氢氧和氧化锌的实验,初中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是不够完善的,因为水蒸气在导气管里遇冷会凝结成水滴,流下来很容易使受热的试管破裂。用下面三种方法可以避免这个缺点。 (一)将较长的试管放在喷灯上弯曲成135°。如图1的装置。  相似文献   

14.
甲烷制取实验中各药品的最佳配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高中课本中制取甲烷气体的实验、采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以1:3混合加热,实验中反应速度慢,产气率低,进行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加之,以这样的配比反应时,试管的破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秦丙昌 《化学教育》2010,31(4):75-76
为了解决无水乙酸钠和氢氧化钠、生石灰共热制备甲烷时反应混合物腐蚀试管的问题,用铜片制作了一种与试管配套的船形反应器,简称小铜船。做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放到小铜船内,再将小铜船置于试管内,外用酒精灯加热。该方法不仅保护了试管,而且甲烷产率还有进一步提高,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多数微波辅助化学合成实验是基于家用微波炉进行的,但是存在两大问题:加热不均匀以及加热效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多试管结构,通过改变试管位置和试管厚度,便可改善水在家用微波炉中的加热效率和温度分布均匀性。这里对加热30ml水和60ml水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单试管,此多试管结构对30ml水的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的提升值分别为97.6%和7.1%,对60ml水的加热均匀性和加热效率提升值分别为98.2%和9.2%。之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其正确性。因为水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重要溶剂,且稀水溶液与纯水的介电常数相差不大,所以这种多试管结构对稀水溶液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刘受群 《化学教育》1984,5(1):44-44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取2—3ml植物油(新鲜的棉籽油、豆油或菜油)与催化剂混和均匀,放入试管内,通入强大氢气流,用沙浴加热试管,使温度在260℃左右,通氧气约20—25分钟后,取下试管,把它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冷却,即可看到试管内有凝结的固态脂肪生成。  相似文献   

18.
讲到初中化学新课本(许国培、王世显、周芬编)第一章第五节中,糖在加热时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的演示实验时,我感到在实验仪器上需要改进一下。这个实验主要是说明糖经加热后,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当用火点燃来证明有可燃性气体放出时,因为试管口太粗,气体跑得太快,使火焰很难站住,这样所得到的现象就不够明显,最好用一个带有导管(不很长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19.
原题: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标准答案:(1)稀氨水和酚酞;稀氨水中的NH3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2)溶有SO2的品红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我们认为(2)的答案还可是稀NaAc或NaH-CO3的酚酞溶液,因加热Ac-、HCO-3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  相似文献   

20.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操作方法,教科书和实验操作规范中一直强调使用灯的外焰加热,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使用外焰加热并不是效率最高的,因此,对酒精灯加热试管的方法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探讨了酒精灯火焰温度和加热效率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教科书中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