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使学生认识世界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这些观点直接地向学生硬灌。而必须把化学课的讲授和辩证法则联系起来。例如,在开始讲解物质时,就要广泛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然后再逐步深入地研究物质的内部构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等组成。因为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小微粒都是不能直接知觉的。当形成这个概念时,如果不能以生动的事例来证明,就很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例如最初介绍原子-分子论时,有的学生就说:“讲了半天原子、分子,到底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说不定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2.
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一个体系。现在已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世界上一切物质实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种类是非常多的,现在已经知道的稳定分子就有千万种以上。化学是以分子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化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分析、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并找出其中有关的规律,从而设法合成具有为人类所需要的性质的各种分子,以满足人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前章教学目的是要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再用分子学说解释物理现象——物理变化及物理性质;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进一步说明“分子由原子构成”,再用原子学说解释化学现象——化学变化及化学性质。所以第一、第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主干,就是以原子分子论为中心而研究物质的变化。本章编排的系统是。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初中化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虽然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理论,是通过全部化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他们自己知识的积累而逐步进行的。”但由於全部教材都要贯串这个理论,因此对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论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化学对原子—分子论分做两章叙述,由於要讲清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再讲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把分子论放在前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第一、二两章是初中全部化学的基础,则  相似文献   

5.
由于物体能膨胀和收缩,我们就可以想到物质是由无数不相连续的小颗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这些颗粒叫做分子,而分子又是由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组成的,所以我们要想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必须先瞭解原子的构造。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道尔顿的原子论成为化学上非常需要的学说,就必须承认盖·吕萨克气体反应体积简比定律所包含的普遍原理。换句话说,道尔顿的学说必须用分子学说来加以解释,分子学说承认存在着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构成的微粒(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解成单个原子。  相似文献   

7.
中东常压渣油热反应样品Zeta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期以来,有诸多研究者认识到了渣油的胶体性质,并且利用各种实验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渣油的胶体稳定性对其热反应性能有重要影响作用。前人的研究认为,渣油胶体体系中的分散相主要是由沥青质构成,分散介质由芳香分和饱和分共同构成,吸附层由胶质构成。胶体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电性质,渣油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杂原子,使渣油极性分子的存在和渣油胶粒具有一定的电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高中化学“微粒性”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樟庆 《化学教育》2008,29(10):14-16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以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为例,探讨高中化学“微粒性”观念的建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层次的微粒构成的,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一切化学过程都归结为化学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553页)化学运动最基本的物质单位是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间相互吸引化合为分子;分子中的原子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原子。如此吸引、排斥的不断进行,就形成了化学运动过程。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运动中,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和  相似文献   

10.
含能材料2,6-二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的B3LYP 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B3LYP/6-31G^**水平下,研究了LLM-105的稳定几何构型,并进行了集居数分析,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成键轨道分析,以及振动光谱分析。根据计算可知,LLM-105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分子是由一个除了H以久所有原子均参与的大的Ⅱ共轭体系构成;分子内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使分子的稳定性增强;以C-NO2的C-N键键强度最小,可能是分解引发键,在爆炸时最先断裂。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两个相同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μ_(AA)A=0.两个不同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若键有极性,则分子有极性,μ_(AB)≠0.但对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并不一定有极性,如CO_2、CH_4等,它们在空间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整个分子无极性.从这里知道,分子的极性由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且分子极性大小由  相似文献   

12.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13.
问答     
问:伊林著的原子世界旅行记里面,说罗莫诺索夫最先发见原子和分子。斯吉柏诺夫著的人类认识物质的历史里面亦说罗莫诺索夫着先发见原子和分子,但东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初级中学化学课本里面,在第八章谈物质的构造时,完全没谈及罗莫诺索夫的事,而是把道两顿说作是现代化学的创始者,而这些书,都是苏联出版的,为什么不一致呢?答:道尔敦在1804年创立物质构造的原子假说,揭露了元素化合时所遵循的规律的本质,成为十九世纪化学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利用道尔敦的原子假说,就不虽说明有关化合物生成的一切基本定律,  相似文献   

14.
分子间引力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气液色谱和分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分子间引力,发现在某些分子上可含有几个略带正电荷的氢原子所构成的正电集团,或几个带负电的原子所构成的负电集团,或由正负中心所构成的正负集团。当二分子上的集团结构互相适应(电子性质适应和空间结构适应)时,此等集团之间即可呈现出很强的作用力且有很高的选择性,从而导致许多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矛盾运动。物质结构内部也是这样,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在分子内,原子间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原子互相吸引,又使原子互相排斥。原子就是依据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次序和一定的方式结合成分子这个矛盾统一体的。所以分子的形成是原子间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原子的存在,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的吸引和排斥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通常所谓基本粒子也是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体。可见,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中,都是充满着矛盾斗争的,各个  相似文献   

16.
张玉春 《化学教育》2009,30(12):81-84
“原子-分子”论在近代化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创立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道尔顿的原子论为科学的“原子-分子”论奠定了基石,揭开了近代化学新时期的序幕。道尔顿与盖.吕萨克的学术争论主要是围绕道尔顿原子论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而展开的,它构成了近代“原子-分子”论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阿伏加德罗在道尔顿原子论基础上提出的分子学说,初步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使科学的“原子-分子”论趋于完善。坎尼扎罗“原子-分子”论的最终确立,是道尔顿原子论与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有机整合的结果。“原子-分子”论的这一创立过程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它展示了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继承-创新”辩证发展、内在矛盾动力、内在矛盾外化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自从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核及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后,便有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原子点电荷模型:即在分子中某些原子上带适量的正电荷,而在另一些原子上则带适量的负电荷。但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和有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后,得知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正电荷集中在各原子核上,而带负电的一部分内层电子虽仍围绕着原来的原子核运动,但另一部分原来各原子的外层价电子  相似文献   

18.
蒋如铭 《化学教育》1984,5(4):23-26
对于由极性键组成的多原子分子来说,它可能具有极性,也可能不具有极性,这方面判别方法是很多的。近年来,在部分大一《无机化学》教材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资料中,介绍的判别方法涉及了分子的对称性,然而有些叙述不够确切。例如: “如果空间构型不完全对称,键的极性不能抵消,由极性键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也仍然有极性,例如SO2、H2O、NH3等都是极性分子。”“CHCl3,四面体,键不同,结构不对称,极性分子。H2S,弯曲(V)形,键完全相同,结构不对称,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19.
本章演示实验有十几个,着重树立学生对“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概念。其中如溴的扩散、高锰酸钾的扩散都是给予学生“物质由分子构成”初步认识的重要演示。初中化学以原子分子论为中心,所以本章的演示实验要求教师们一定作得清楚正确,以便给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些演示都是初次给学生们看,所以应该在进行演示之先要把仪器的名称,使用的试剂以及演示的目的一一简单地告诉学生;并应对使用的仪器是否明亮光洁,试剂的质量是否合适课前加以检查,即使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应仔细地准备。此外,对於演示实验的布置必须能达到在演示进行中,使学生们看得清楚;同时把观察的现象随时加以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臭氧的分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一些教科书中,对于臭氧的分子结构大都是这样写的:“O_3分子呈三角形,键角116.8°,键长127.8pm,在这个分子中,每个氧原子都以sp~2杂化态相结合,在分子中有一个大π键,π_3~4。”我认为“O_3分子中每个氧原子都以sp~2杂化态相结合”的这种说法是不太合理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杂化轨道理论是鲍林为解决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而提出的,是对价键法的补充和发展。对于多原子分子来说,电子对的方向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一致的。我们把多原子分子的一个电子对描述为一个原子的适当的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