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52岁,因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于2006年7月13日入院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粒细胞系统白血病病性恶性增生性疾病。其起病缓慢,早期几乎无症状,数月后常出现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这些症状极易被诊断为结核病。我科曾有一患者被误诊为结核,延误治疗,现报告如下。患者,张某某42岁,男性,住院号为12571,因发热、咳嗽、胸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结核、胸膜炎,并按结核抗痨治疗数月,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面色苍白,气短转入上级医院。患者自觉腹胀加重,高热不退。查体发现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肿大,出现出血点,以肝硬化、血液病介绍到我院。入院查体:一般状况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 (IFN α)治疗 3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其中慢性期 (CP) 30例 ,(1例完全缓解病例 ) ,加速期 (AP) 1例。剂量为隔日 30 0万U平均疗程为 9个月 (3~ 4 0个月 )。结果 :单用IFN α治疗CMLCP 5例 ,其中 2例有效 ;联用甲异靛治疗 12例 ,联用羟基脲治疗 14例 ,有效率分别为 91.6 %和 5 7.1% ,与单用甲异靛或羟基脲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缓解后有 8例单用IFN α维持治持 ,平均持续缓解时间为 6个月。复查Ph+ CML 16例 ,治疗后均未达到完全转阴。结论 :提示IFN α可用于CMLCP和缓解后维持治疗 ,若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 ,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IFN α对CMLAP无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As2O3联合格列卫对Bac/Abl的作用靶点及二者药物作用无交叉耐药性的机制,达到使两种药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疗难治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的.方法使用格列卫200~400mg/d,加As2O310mg/次,7~10 d/月作为一个周期,共用2~3个周期以评价疗效.结果9例均为单用榕列卫无效的患者,经联合使用后有3例达到血液学缓解,3例达到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或恶化;9例均未达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缓解.结论对格列卫耐药的难治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继续联合应用As2O3,可以使部分患者达到缓解或部分缓解,二者无交叉耐药性并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一种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异常急剧升高和脾脏肿大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多为腹胀、纳差、体重减轻、皮肤瘀斑、夜间盗汗,少数患者有肝脏和淋巴结肿大.其诊断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检查,最具有意义的是CSF3R基因突变.CNL发病罕见,目前无特异性治疗,多给予...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观察慢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笔者对费城染色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术后9个月,XX核型细胞占87%,XY核型细胞占13%,费城染色体阴性;术后1年,XX核型细胞占64%,XY核型细胞占34%,费城染色体阳性细胞占2%.慢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观察费城染色体,能及时反映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追踪观察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双重急性变(M2a,M2b)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以期对慢粒急变有更深入的了解.方法对患者整个病程给予追踪记录.结果与结论通过对患者病程的诊断、治疗和观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机制及基因、染色体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追踪观察患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双重急性变(M2a,M2b)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以期对慢粒急变有更深入的了解.方法 对患者整个病程给予追踪记录.结果与结论 通过对患者病程的诊断、治疗和观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机制及基因、染色体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RT-PCR、PCR-SSCP方法对3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进行了bcr/abl,p53,p16基因检测,发现33例CML中32例bcr/abl基因阳性(97.0%)。22例慢性期无p53基因突变,而11例急变组中一例外显子5和一例外显子7发生p53基因突变,且均发生于急粒变组,2例出现p16基因纯合缺失,且均发生在急淋变组,33例CML均未见p16基因突变,结果提示:bcr/abl基因与CML发生有关,而p53基因突变可能与CML急粒变有关,p16纯合缺失可能与CML急淋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 bcr- abl融合基因、P53 基因对 CML不同病期演变的作用 .采取 CML2 6例不同分期共30份标本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 bcr- abl融合基因 ,应用多聚酶变 .结果显示 2 4例 CML慢性期中 2 2例 bcr- abl基因 ( ) ,6例急变期中 5例 bcr- abl基因 ( ) ;CML慢性期未发现 P53 基因突变 (0 / 2 4 ) ,急变期发现 2例突变 (2 / 6 ) .2例 P53 基因突变中 ,1例 bcr- abl基因( ) ,1例 bcr- abl基因 (- ) .由此可得 P53 基因突变在 CML慢性期少见 ;P53 基因突变对部分 CML急变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它克隆的细胞大多停滞在不成熟的、幼稚的阶段而不能分化成熟。该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的一大因素,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因毒副作用大、容易复发而导致治疗失败,故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来探究一些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对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8岁.因乏力2 a,腹胀1个月,于2000年10月30日入院.经诊查发现脾大,体温36.4℃,精神不振,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未触及明显肿大之表浅淋巴结.胸骨轻压痛.脾大肋下12 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5 g/L,原粒4%,早幼粒12%,中幼粒5%,杆状24%,分叶26%,嗜碱16%,淋巴13%,红细胞4.85×1012/L,血色素131 g/L,血小板210 g/L.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采用新的靛玉红类似物—异靛甲治疗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完全,部分缓解率80%,证实吲哚类化合物具有抗癌作用,无明显副作用,是我国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CML),CD3ζ链表达明显下降,分析与CD3ζ存在互补关系的FcεRⅠγ基因在CML患者中表达水平,以了解T细胞免疫中TCR信号转导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CML患者和健康人各20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FcεRⅠγ基因表达水平,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G)作为内参照,采用相对定量公式:2-△Ct×100%,计算FcεRⅠγ链的相对mRNA表达量.结果:CML患者PBMCs中FcεRⅠ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FcεRⅠ γ表达水平变化与病人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无相关性.结论:CML病人中FcεRⅠ γ表达上升,提示FcεRⅠγ可能在一定程度调节CD3ζ链缺陷所带来的T细胞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7.
根据常见的BCR/ABL融合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和ABL基因表达的TaqMan引物、探针,其中检测融合基因表达的探针标记FAM荧光素,检测ABL基因表达的探针标记HEX荧光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探针标记FAM荧光素的;提取患者骨髓细胞标本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在同一PCR扩增管中同时进行两种基因的双色荧光定量PCR反应,分别定量测定BCR/ABL融合基因和ABL基因的表达量,并计算两种基因表达的比值;采用该基因检测技术检测20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ABL基因的表达量,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判断该技术在CML检测诊断中的价值.成功地建立了双色荧光定量PCR技术方法,在20例患者中检出18例融合基因阳性,检测阳性率90%.  相似文献   

18.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累及输尿管作为首发临床表现极为罕见,既往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故而经常被忽视,对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本文报道1例83岁高龄男性,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临床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超声及泌尿系核磁共振水成像(MRU)提示右侧低位输尿管梗阻及输尿管和肾盂扩张。观察9个月后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加重,采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后CLL达完全缓解,复查MRU及超声提示输尿管梗阻减轻。治疗前后前列腺大小无明显改变。随访17个月病情无复发。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输尿管梗阻,应考虑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在患有淋巴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出现输尿管梗阻也应警惕原发病累及情况。  相似文献   

19.
患者,吴某,女,23岁,妊娠32周+。自述长期慢性盆血面容,未曾就医。近期感觉胸闷、气短,呈现明显贫血外观前来就诊。查体:体温37.5℃,血压120/80mmHg,淋巴结(-),肝脾未触及,未发现感染病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3.5×109/L,RBC2.9×1012/C,Hb 5.2g/L,N 0.71 M 0.10 L0.19,BPC108×109/L;末梢涂片检查:中性分叶0.71,中性中幼粒细胞0.02,[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慢性唇炎通过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分为脾胃湿热型、风热火毒型、气阴两伤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