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加热段内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加热段内的蒸发沸腾,在一般情况下可分为液池和液膜(即下降液膜)蒸发沸腾两段。为了较精确地描述该两段的换热规律,首先要解决液池高度的确定方法。文献[1]对充液量、热流密度及物性参数对沸腾液池高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计算公式。本文对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加热段内的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试图把加热段分  相似文献   

2.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强化传热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作为传热元件的余热回收装置已经在工业生产中使用。随着余热回收量的增大和对于低品位的余热利用,以及低温差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坑口电站采用大功率风冷凝结器等情况下,需要采用高传输功率的长热虹吸管。这时,采用强化传热措施降低两相闭式热虹吸管蒸发段和凝结段的传热热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内的流动和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是一种高效能的传热元件。它在制冷、化工、新能源开发和以余热回收为主的节能技术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这种传热装置的认识还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加热段内部工作过程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流动和传热问题。本文采用多种装置,对加热段的流动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实验。以蒸馏水和  相似文献   

4.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低温热管可望在超导磁体冷却、空间探索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对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加热功率的条件下,与相同形状和尺寸的紫铜导热棒相比,在加热功率较高的条件下,低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远远优于紫铜棒的传热性能,完全能够满足超导磁体的冷却要求.  相似文献   

5.
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是利用射流冲击在驻点区能产生很薄的边界层来提高换热效率,本次研究设计的热沉是5层结构的模块式铜微射流阵列冷却热沉,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射流阵列冷却不仅能通过增加驻点数目来强化换热,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换热表面的温差.热沉的热阻会随着泵功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泵功的不断提高,热阻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6.
针对两相环路热虹吸管中出现的间歇沸腾不稳定现象,分别以R134a、水和无水乙醇作为工质,通过流场可视化实验观测,探究了间歇沸腾出现的条件及其对环路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等充液率和中等加热热流密度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间歇沸腾现象;流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环路内部压力和温度波动,同时会增加环路的均温性;流型变化和波动特...  相似文献   

7.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沸腾换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加热段的换热规律及两相流对加热段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换热区换热的强化是加热段有较高的换热系数的主要原因;加热段长度对加热段的平均换热系数有明显的影响,较短的加热段有较高的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8.
非相邻冷热源间强化传热新技术--热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热环是泵或风机驱动的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简称,它为解决非相邻冷热源间的强化传热问题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解决办法。本文对热环的循环工质、驱动方式、性能系数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并对气相驱动方案进行了验证性实验。最后,对热环与非分离式热管、重力型分离式热管、水回路方法在非相邻冷热源间热量传递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内凝结换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竖直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内的凝结换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中考虑了两类不同的界面切应力的影响和饱和压力的影响。在不同充液量和不同压力下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在一定的温差范围内与理论分析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低温热开关的工作原理.考虑到热开关充人的气体在连续介质区和自由分子状态的传热以及肋片沿轴向的导热对热开关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建立了该种热开关传热的理论模型.给出了肋片的厚度、长度、气隙宽度、外壳壁厚与导通热导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气体压强、外壳厚度与关断热导之间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1.
An experimental study is presented for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rectangular, two-phase, double-loop thermosyphon with water-steam as the working fluid. The evaporator was installed in the middle branch and shared by the two condensers. Loc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of the core fluid and the wall were made, and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evaporator, the condensers, and the loop system were obtained and correlated in terms of the fluid properties, heat flux conditions, and the liquid charge level V+.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V+ and increasing heat flux.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system can be viewed as a parallel combination of the thermal resistances of the evaporator and two condensers. Results also confirm the previous findings that if the liquid charge level is below the fractional volume of the bottom connecting tubes, an overheat phenomenon will take place.  相似文献   

12.
蜂巢蓄热体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研究了高温空气燃烧系统使用的蜂巢蓄热体热回收率、最佳换向时间、流动阻力等性能参数及其随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提出供风效率的概念,表征流经蓄热体的实际供风量与总供风量的差别,并对热回收率进行了修正。本试验为蓄热体应用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旋转射流冲击换热液晶显示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对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稳态射流冲击换热和管内插入扭转带方式的旋转射流冲击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普通射流相比,旋转射流导致驻点附近区域的换热趋于均匀化。其换热系数在大于某一半径之后高于普通射流,但在驻点附近相对较低。旋转射流对换热的此种影响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脉动热管的结构改进及其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观察脉动热管的运行过程,并分析其存在的缺点,提出对脉动热管的结构进行改进,合理匹配各通道内的 流动阻力,实现工质在热管里的稳定单向流动,以改善加热段的供液情况,提高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并对充灌率、倾角和 通道大小对改进型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严峻的电子组件散热形势,制造了高热流密度传热组件-均温板,并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均温板可承受非常高的热流密度.当加热功率达到170W时,热流密度超过了40W/cm2,均温板的上底面最高温度不超过85℃,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均温和散热特性.热阻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6.
EHD效应强化管内油的强制对流换热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高粘性流体为实验工质,对水平光滑管内油的层流流动换热进行了直流高压电场强化(EHD效应)实验研究。以实验方法调查了其换热系数强化率与外加电场强度、热流密度及流动速度,油温等因素的相关性。实验证实了外加直流高压电场能对管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起着很好的强化作用。验证了高粘性流体在EHD效应下,综合换热性能同样有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螺旋管内高压汽液两相强制对流沸腾传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或热交换器在核电站、直流锅炉和各种化工设备等领域中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在高压水回路上对螺旋管中汽液两相强制对流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立式上升流动螺旋管内过冷水紊流流动和过热蒸汽紊流流动时的放热系数。用修正L-M关系式整理了立式上升流动螺旋管内两相强制对流区放热系数,螺旋管在该区的放热系数大致范围为25-40 kw/(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循环系统中闪蒸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可视化系统对闪蒸形态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得出了换热系数与各影响参数之间关系的实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当循环水流量为0.028kg/s时,随着过热度的增大,换热系数变化较小,而循环水流量为0.056 kg/s和0.083 kg/s时,换热系数随过热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发现换热系数随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可视化分析表明,闪蒸形态随闪蒸室内饱和压力的减小而变剧烈,闪蒸换热系数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够设计出高效的 CO2 蒸发器,有必要对 CO2 两相流动和沸腾传热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发现,CO2 出现液滴夹带时的临界气相速度远小于传统制冷工质,CO2 的液体夹带率比传统制冷剂高,这说明了环状流是CO2 两相流动的主要型式.CO2 的核态沸腾抑制干度值比较大,大约为传统制冷剂的 1.5 倍左右,表明 CO2 的流动沸腾传热机理主要是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CO2 出现干涸时的干度比较低,说明发生干涸现象比传统制冷剂较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