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发展,多肽型脂质体以其表面众多的游活性官能团,良好的生物相容及体内降解性,成为一种理想的抗体载体^[1,2]。1982年,Folda等人首次报道了利用氨基酸酯的氨解反应,使氨基酸在脂质体表面进行缩聚,得到经缩合聚合后表面为多肽的脂质体,但由于缩聚后亲水性降低,脂质体易沉淀下来^[3].Neumann等合成了一系列氨基二羧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后用缩水剂缩合,余下的另一羧基可作为亲水基团,得到稳定的多肽型脂质体^[4]。本文主要报道以天冬氨酸为骨架的可缩聚氨基酸双亲分子S-[马来酸单酰胺(N-天冬氨酸双十八酯)]半胱氨酸(Asp18-M-Cys)的合成,它在水中形成稳定脂质体的缩聚及其缩聚前后相转变的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可聚合脂质体的研究Ⅳ含丙烯酰基的类脂分子及其与亲水性丙烯酰单体的共聚物金威曲青蓝李子臣李福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关键词可聚合类脂分子,共聚合,自组织,脂质体脂质体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做为药物释放材料而备受瞩目.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细胞色素C(CytC)在脂质体环境中分子内基团微环境的变化,推测分子的空间构象。结果表明:CytC结合到脂质体上引起分子内基团重新组装和排布,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在荧光光谱上,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光活性增强,色氨酸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得到抑制,此过程不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在脂质体环境中,尿素引起的CytC解聚变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脂质体与尿素在促进CytC分子内氨基酸残基发光上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可聚合脂质体的研究Ⅱ.含桐酸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穿透能力的研究李子臣,何巍,李福绵(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脂质体,桐酸,光聚合,稳定性,穿透能力脂质体的稳定性是脂质体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合成的类脂化合物经超声后形成的脂质体(微泡)的稳...  相似文献   

5.
可聚合脂质体的研究Ⅰ.含共轭双炔基团的两杂性单体及其脂质体李子臣,何巍,李福绵(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10,12-二十二碳二炔-1,22-二酸(DDCA),脂质体,10,12-二十二碳二炔-1,22-二醇(DDOL),光聚合聚合型脂质...  相似文献   

6.
景婧  李轶  刘剑  展思辉 《化学进展》2011,23(12):2598-2606
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利用电形成法制备的脂质体多为10-100μm的巨型单层囊泡,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因此利用电形成法制备的脂质体在模拟和替代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具有较大潜力。本文对电形成法制备脂质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文中介绍了传统的及改进后的电形成装置,对双分子层厚度、渗透压、电解质、固体表面、电压、频率、温度、pH值等过程参数对脂质体形成的影响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液晶态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和LB膜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原子力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和31PNMR分别对液晶态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和LB膜结构进行了研究.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了液晶态脂质体的立方相和双层膜共存的结构图像.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共存的状态与双亲性分子的结构、浓度以及介质的组分和pH等因素有关.用小角X射线散射和31PNMR研究发现,在DEPE液晶态中,钠盐诱导形成Q229(Im3m)立方相.DEPE液晶态分别在37.5℃出现Lβ→Lα可逆相变,在63.5℃出现Lα→H可逆相变.  相似文献   

8.
脂质体在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由脂质双分子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在生命科学、膜工程学、药学、临床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脂质体分类和制备以及在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脂质体在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学报》2021,52(8):1024-1031
脂质体载药系统已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构建并模拟脂质体与生物膜特异性识别相互作用,对于探索脂质体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开发新型高效和智能化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子组装技术构筑了稳定的磷脂囊泡-脂质体,利用微加工技术制备金微电极,然后在其表面进行亲合素修饰,借助电化学工作站检测脂质体单颗粒的碰撞行为,以此建立一种检测脂质体在体外和生物体内存在的技术平台.实验证明,在脂质体中引入生物素分子,通过与微电极表面的亲合素分子产生特异性识别,能显著增加单颗粒碰撞的频率和强度.这些定量的数据为研究脂质体与生物膜动态互作提供了十分有效和准确的检测手段,为验证脂质体载药体系在生物内的稳定性和释放速率建立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基质和镶嵌或包埋在基质中的蛋白质所组成,脂质体与生物膜结构相似,但一般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为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近年合成和制备了许多不饱和脂质体单体化合物和聚合脂质体。  相似文献   

11.
杨占娴  宫永宽 《化学学报》2011,69(5):508-514
以异烟肼为模型药物, 合成了异烟肼取代卵磷脂疏水链的两亲性异烟肼磷脂衍生物. 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将其制备成脂质体, 从而将异烟肼脂质体的药脂比从0.1~0.3提高至2.0, 包封率由2%提高到接近100%. 通过调节超声处理时间和磷脂浓度可制得粒径大小可控的脂质体. 体外释药研究表明, 该脂质体具有明显的控制释放性能. 这种以药物分子取代卵磷脂疏水链的两亲性磷脂衍生物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为难包封于脂质体的药物实现高包封率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脂质体导向给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离体灌流大鼠和家兔心脏模型上,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导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进行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细胞可通过融合(Fusion)、内吞(Endocytosis)、吸附(Adsorption)和磷脂分子交换(Exchange)四种方式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细胞摄取脂质体的方式主要取决于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缺氧改变了心肌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方式并增加其摄取能力。缺血心肌组织对脂质体、尤其对带正电荷脂质体的摄取显著增加。其摄取量按序为缺血-再灌注区>梗塞边缘区>非缺血区>梗塞区。上述实验结果提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将药物输送到缺血心肌组织和心肌细胞内。  相似文献   

13.
可控组装方法制备脂质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可控组装方法制备了单仓脂质体。这种制备方法分为两个步骤: (a)利用超声振荡形成油包水(W/O)的微乳液, (b)微乳中小水滴在离心作用下通过油水界面的单分子膜并被其包裹, 在水相中形成脂质体。脂质体直径在50-200nm。脂质体的双分子膜间基本没有残留有机溶剂存在, 并且在制备过程中包封的试剂没有泄漏。可控组装方法制备脂质体具有操作简单、生成脂质体一般不需进一步分离、包封效率较高(57%)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电解质溶液对脂质体Zeta电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华  姚松年 《物理化学学报》1998,14(11):1043-1047
卵磷脂(PC)在水溶液中形成类似细胞的脂双层闭合体——脂质体.以它为模型研究水溶液中无机离子与磷脂分子极性端基的作用,对解释生理环境中脂质体的物理化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Tatulian[1]用电泳法给出了一系列一价阴离子与PC膜表面亲合强弱的排序,Eisenberg等[2]测定了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对温度敏感的双亲性共聚物包覆的脂质体的温控释放行为,合成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十八酯(ODA)的共聚物。利用荧光探针法研究了共聚物水溶液随温度升高时出现的LCST(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现象,表明该高分子在温度升高到30℃以上时存在着明显的相分离行为。5(6)-羧基荧光素(5(6)-CF)为标记物,研究了高分子包覆的小单层脂质体(small unilamelar vesicles)的释放行为。发现在温度低于30℃时,5(6)-CF的释放百分率比未包覆高分子的脂质体要低;而当温度升高到30℃以上时,其释放百分率明显提高。这种温控释放行为和包覆在脂质体上的高分子在其LCST时存在的相分离行为有关。进一步利用荧光偏振法研究了脂质体膜在包覆高分子后的流动性变化,发现:在温度低于30℃时,其流动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在温度高于30℃时,脂质体膜流动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进一步证实了高分子在其LCST以上时对脂质体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L-精氨酸盐酸盐和磷脂酰胆碱制备了L-广精氨酸盐酸盐/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受体,研究了受体与腺苷三磷酸(ATP)在脂质体亲脂区通过分子间氢键进行的分子识别。透射电镜表征发现脂质体呈明显的双层膜圆球形,粒径100-200mm;并对氢键识别作用进行了UV-Vis光谱研究。  相似文献   

17.
膜材性质及制备方法调控下的脂质体负载干扰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干扰素(IFN)分子、磷脂分子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点, 分别用三种制备方法, 以四种脂质体为膜材, 制备IFN脂质体, 考察了不同膜材、不同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二肉豆蔻酰胆碱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复合材料为主要膜材, 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的IFN脂质体有良好的稳定性, 60 d内其粒径可以保持在200~350 nm, 包封率可保持30%~40%.  相似文献   

18.
依据化学仿生原理,将整体药物研究与分子药物研究法(以微量元素为指标)相结合,设计体外仿生消化法用于蕨类植物分析前处理。以单层脂质体为细胞膜模型,萃取分离食糜中微量元素形态(单层脂质体亲合态、水溶态);根据单层脂质体亲合态含量对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价。比较单层脂质体结合亲和态金属在胃、肠中浓度,可得金属主要吸收部位。沙椤茎、叶和蜈蚣草茎、叶成年人摄入安全剂量分别为210.4、153.5、828.2、367.5 g/day,最大摄入剂量分别为864.1、1208.8、2067.1、1977.3 g/day。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态光散射、荧光光谱、zeta电位测定和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分析了分子量分别为25000,10000和1800的聚乙烯亚胺(PEI)与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脂质体膜内环境极性和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I通过氨基与DOPC的磷脂基团和胆碱基团产生氢键或范德华作用,从而与脂质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低浓度PEI(0.075 mg/mL)导致DOPC脂质体的聚集和表面电位的增加,但未引起脂质体膜融合和表面电位反转;进一步增加PEI的浓度对脂质体表面电位的影响很小,而结合在表面的PEI分子链之间的排斥作用阻碍了脂质体聚集.PEI分子与DOPC脂质体的结合降低了脂质分子碳氢链的堆积密度和脂质体膜内环境的疏水性,从而增强了钙黄绿素和槲皮素在脂质体膜中的通透性.PEI与DO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子尺寸效应,增大PEI的分子量可以增强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对脂质体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绿素a作为一种光敏色素嵌入脂质体的类脂双分子层液晶态膜中,光照时观察到脂质体外部水相中的甲基紫精被脂质体内部水相中的抗坏血酸还原。用来配制缓冲液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同时可起质子载体作用。本文还初步讨论了pH值的改变对光敏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