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是初中代数第四册中解斜三角形这一部分中的难点,教材中是用正弦定理来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教参中对已知a、b、A解三角形讨论解的情这个表格虽然很清楚,但学生很难长期记忆。教学实践表明用余弦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较好。这是因为用余弦定理解这类问题就把三角形解的讨论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讨论问题,学生对此已相当熟悉了。从下面例子可见,这种解法并不烦琐。  相似文献   

2.
一、重视例习题的反思,创设探究情境 例题与练习(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P3例1、2,P8练习1、2) 例1 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练1 在△ABC中,已知a=2.7cm,b=3.6cm,C=82.2°,解三角形. 练2 在△ABC中,已知a=7cm,b=10cm,c=6cm,解三角形. 在学习“解三角形”这章时,首先,教师可将这些例习题放在一起请学生思考:完成这些题目后你发现了什么?这将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题后反思活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解法发现知道两角及其中一角对边或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知道三边或两边及夹角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初中代数第四册第二章解斜三角形一节,在本章小结中有如下归纳: “解任意三角形的问题有下列四种类型: (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3)已知两角和一边;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在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探究与发现”栏目,试图为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教材的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探究与发现”栏目的处理却是千差万别,弃之不问者有之;安排学生自学,就教材释疑者有之;当然也有挖掘教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效地探究与发现.本文所介绍的,正是针对高中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8-9页“探究与发现”栏目所做的教学处理,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5.
三角形是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初中《平面几何》教材从这一章起要求学生逐步学会几何命题的推理论证.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全等三角形又是本章的重点,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就《全等三角形》一节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奠定基础对三角形的各个元素的对应部份的认识是学好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是因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和定理都是以“对应”为其条件的,离开“对应”条件,将不可能产生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其次,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这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也是对应  相似文献   

6.
“解三角形”是全日制十年制初中数学第五册的第二章。包括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和解斜三角形三个部分。教学大纲对本章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会查三角函数表,能够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会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能够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测量距离和高度的实际问题。下面就上述问題谈几点看法,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以下简称应用),需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涉及的知识综合性较强。这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少学生学习这部分时,常有“知识难用、头绪茫然”之感。因此,针对“应用”知识的特点,应加强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本人的“管见”。一“归类”教学,循循(?)导众所周知,解斜(直)三角形问题按“条件”均可分为四类(见下表);按“所求”可分为求角和求边两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在△ABC,已知A=60,b=3~(1/2)+1,c=2, C解:这是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的问题用此定理得:a_2=b_2+c_2-2abccosA  相似文献   

9.
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可有两解 ,一解或无解 ,这是本节的难点 .在实际解题中 ,如何判断解的情况呢 ?现将笔者归纳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介绍如下 .类型 1 根据三角形边角关系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可直接判断无解或只有一解的 .1)若已知条件与三角形边角关系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矛盾 ,可直接判断无解 .例 1 已知三角形的边a =18,b =2 0 ,角A =15 0° ,解此三角形 .解 ∵A为钝角 ,∴a应是最大边 ,但这里b>a ,矛盾 ,故无解 .2 )若可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等于已知锐角 ,或小于已知角 ,则此角为锐角 ,且只有一…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其实,我们平时做题会遇见很多已知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边、角,要求未知的边和角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类问题类比归纳为"解斜三角形".对于斜三角形,一共有六个元素(三条边、  相似文献   

11.
复习课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认识,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复习课应在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又主要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科学性要有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本文以“解三角形”一章的内容为例谈谈科学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这对其他章节的教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教材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它的解有两解,一解、无解的三种情况。如已知a、b和A时,其解的情况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斜三角形的解決”是平面三角的重要內容之一,这是因为它不仅有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理論上也有其重大的作用。因此,提高“斜三角形的解法”这一章的教学貭量,就成为提高三角教學貭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現在,把我們关于“斜三角形的解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写出来,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教。一、教学“斜三角形的解法”应达到的目的要求根据我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我們认为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应該是: 1.使学生在三角函数的性貭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明确斜三角形解法的四种情形,并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正切定理等关系式,从而了解斜三角形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以上各关系式,利用“四位数学  相似文献   

14.
15.
“|a| - |b|≤ |a±b|≤ |a| + |b|”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二册 (上 )第 2 0页的一个重要不等式定理 ,它是处理含有绝对值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课本限于篇幅 ,主要介绍它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而其它方面很少涉及 ,且何时取等号也未指明 ,本文对此加以补充并例谈其应用 .1 定理的补注1)等号成立的条件|a +b| =|a| + |b|当且仅当ab≥ 0 ;|a -b| =|a| + |b|当且仅当ab≤ 0 ;|a| - |b| =|a +b|当且仅当 (a +b)b≤ 0 ;|a| - |b| =|a -b|当且仅当 (a -b)b≥ 0 .2 )不等号成立的条件|a +b| <|a| + |b|当且仅当ab <0 ;|a -b| <|a| + |b|当且仅当ab …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在坐标平面上求一个顶点位置特殊的三角形的面积的习题出发,引导(七年级)学生不断引申、挖掘、探索,归纳出求任意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一、问题的提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教材(上海新教材)中已,讲知直如角图坐,写标系时,有这样一道题.出△ABC各个顶点的坐标,并求其面积.做完这道题后,有学生问,这里△ABC的顶点比较特殊,把它换成任意一个三角形ABC,如果已知它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我们能否求出它的面积?我当时很惊讶,七年级的学生竟然能问出这种问题.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立即肯定了这个学生(我一直鼓励学生问问题).我把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椭圆(或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其两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为焦点三角形,解与焦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尤其是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时,如果能紧扣圆锥曲线的定义,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就能图1 例1图达到顺利求解的目的.例1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x24 y23=1,F1,F2是椭圆的左右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F1PF2=60°,求△F1PF2的面积.解法1 ∵a2=4,b2=3,∴c2=a2-b2=1,∴2a=4,2c=2.如图1,设|PF1|=x,则|PF2|=4-x.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 |PF1|2 |PF2|2-2|PF1|·|PF2|·cos∠F1PF2=|F1F2|2,即x2 (4-x)2-…  相似文献   

19.
不等式“|a|- |b|≤ |a b|≤ |a| |b|[1] ”(以下简称 [1])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考试大纲说明中对此有明确要求 :会应用不等式“|a|- |b|≤ |a b|≤ |a| |b|”.事实上 ,如何有效地、灵活地应用不等式 [1]证明有关综合性代数推理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 .以下简述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20.
证明两条线段a、b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c这类问题,可以在c上截取一段等于a或b,也可在a或b的延长线上截取一段等于b或a,或者构造等角及利用图形的翻折与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这一性质进行证明.特殊条件下也可以构造辅助圆等,但多数都与构造全等三角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