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太原市汾河景区浮游藻类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对太原市汾河景区的浮游藻类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有浮游藻类137种,隶属于7门,32科,70属.秋季种数较多,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分别为38种和37种;夏季种数相对较少,绿藻门占优势,为21种.两个季节中均以蓝藻的细胞密度最高,达4.1×108个/L,绿藻其次,达3.8×107个/L,其它藻类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低.污水生物系统法和硅藻商指数显示汾河景区的水质接近于β-中污型,且在秋季污染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研究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典型人工湖中3个采样站浮游藻类的群落变动状况、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涉及浮游藻类8门56属96种,其中,绿藻门所占种类最多,在整个周期中占绝对优势;各项生物学指标在整个周期内均呈波浪式变化,平均个体丰度在4个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站2与3水质状况相近,而与样站1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浮游藻类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讨了鄱阳湖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 ,并依据TSI指标及指示种等标准评价了鄱阳湖水质。 1 987年 1 0月至 1 993年 3月共鉴定到浮游藻类 8门 ,1 0纲 ,2 5目 ,56科 ,1 53属 ,3 1 9种。其中绿藻门 83属 1 69种 ;硅藻门 3 2属 73种 ;蓝藻门 2 5属 4 3种 ;隐藻门最少 ,仅 1属 2种。鄱阳湖浮游藻类全湖年均值为 51 .52× 1 0 4 个·L- 1。鄱阳湖水样含浮游藻类个体数最高密度出现在 1 0月的三汊湖区 ,其值为1 1 8.2× 1 0 4 个·L- 1,个体数最低密度出现在 7月的松门山区 ,其值为 1 9.6× 1 0 4 个·L- 1。浮游藻类以绿藻占绝对优势 ,全湖平均值为 2 1 .7× 1 0 4 个·L- 1。  相似文献   

4.
王法云  明德志 《河南科学》1992,10(2):167-175
水体浮游藻类是鱼类的主要天然饵料之一。近年来,笔者对豫南丘陵山区水体中可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藻类进行了采样观察,经鉴定、整理,它们隶属30目、163属.  相似文献   

5.
巢湖周年先后共出现浮游藻类277种(包括变种),隶属于8门85属。依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动,均以绿藻门的属,种最多,其次为蓝藻、硅藻,而金藻、黄藻、隐藻、甲藻均极少;从种群数量分析,除冬季外,则均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占巢湖浮游藻类年平均总数的99.58%,其中微囊藻和鱼腥藻是引起巢湖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网格采样法对冬季巢湖西半湖浮游藻类进行科学采集,运用多种方法对浮游藻类的叶绿素含量、个体数量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与鉴定,补充了巢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多样性资料,系统研究了浮游藻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叶绿素含量与藻密度呈正相关,两者分布都呈现由河流入湖口和湖中岛屿附近水体向周边降低的变化趋势.浮游藻类群落以蓝藻门为优势门,优势属主要包括微囊藻属、裸藻属、小球藻属、直链藻属和鱼腥藻属.结合多种生物评价方法,如叶绿素含量评价、特征性藻类污染指数评价和藻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标(Margalef丰度指数、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Lloyd Ghelardi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评价,对冬季巢湖西半湖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水体冬季总体处于中度营养和轻度污染的状态,河流入湖口湖区和湖中岛屿附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在全年逐月对龙滩子水库浮游藻类定量、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频度率的大小得出了3个浮游藻类种组.并根据Kokwitz和Marson的污水生物系统,结合藻类指标、d值、COD和BOD5的Pi值以及其它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龙滩子水库水体为乙型中污水质,并有向甲型中污水体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于2011年1、4、7月份对艾溪湖的浮游藻类进行取样调查.研究表明:艾溪湖水体中共发现藻类6门,40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19属;其次是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9属和8属.浮游藻类的细胞密度变化从62.45×106~395.52×106个/L,平均数量为209.76×106个/L;冬、春两季优势种类为绿藻门的栅藻属;夏天则为蓝藻门的平裂藻,占总藻类数的77.04;.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这3个指数值均表明水体已经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10种淡水常见浮游藻类营养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导了淡水中绿藻(蛋白核小球藻、小球衣藻、斜生栅藻)、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变异鱼腥藻)、隐藻(卵形隐藻)、裸藻(中型裸藻、血红裸藻)及硅藻(变异直链藻)等门的10种常见浮游种类的C,N,H元素组成,脂肪、糖、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不同藻类之间营养组成差异很大.微囊藻、隐藻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为裸藻、绿藻,硅藻最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及主要氨基酸种类,不同藻类之间有差异,但EAA比例相差不大;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湖相沉积浮游藻类及有机质类型与烃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含油盆地的湖相生油岩大多含有丰富的化石浮游藻类,主要包括非海相沟鞭藻囊孢和单细胞绿藻珠江口盆地西部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的详细研究证实,化石浮游藻类相对丰度(占孢粉型总数)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占干酪根总量)的高值指示古湖表层水高生产力和底部水体贫氧环境.表层水高生产力为湖泊沉积物提供大量的原地生藻质富氢有机质,贫氧的湖底有利于这类藻质无定形有机质堆积与保存.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主要湖泊水功能区划与水质达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水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江苏省洪泽湖、太湖、骆马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氵、鬲湖、长荡湖、石臼湖、固城湖11个主要湖泊水域上共划分了23个水功能区,其中有13个保护区、5个饮用水源区、4个渔业用水区、1个景观娱乐用水区,并对水功能区进行水质达标评价分析,提出对水功能区实施纳污总量控制、排污口的设置、水质监测及调整等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纵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特征和驱动因素,综合评价输水工程稳定运行后其水环境状况,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大纵湖开展为期3a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逐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纵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分别为33种、9种和7种;种间联结性检验统计量表明,大纵湖优势种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且关联性逐年增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23.17 个/L,呈下降趋势,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呈上升趋势,相较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比重逐渐上升。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水温是影响大纵湖浮游动物物种演替的重要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大纵湖污染情况,结果均为寡污,B/T指数与TLI富营养评价结果相符合,大纵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浮游动物对大纵湖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对人机体中的水营养状况及水在体育运动中的生理功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运动中失水的影响和科学、合理地补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红枫湖、百花湖2个典型高原湖库为例,阐述网箱养鱼对湖库水质的影响,并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网箱养鱼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湖泊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青藏高原所有湖泊边界信息,建立青藏高原湖泊空间数据库,并收集了青藏高原47个气象台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资料(1961-2010),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3-2010年,青藏高原湖泊个数和总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变迁主要受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少的影响;此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动态变化的因素还有冰川分布、人类活动、湖盆形状、补给和排泄区等。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连环湖他拉红泡(卡拉白鱼放养场)的水质季节变化动态及浮游生物组成。结果表明:该水水质透明度为23~35cm,pH=8.00~8.82,硬度为1.2854~3.3315mmol/L,碱度为6.8796~9.6179mmol/L。水呈碱性,水型属碳酸盐类、镁组Ⅰ型水(CME)和软水。水中COD含量为8.56~11.36mg/L;主要营养元素总氮为0.5455~0.7618mg/L,总磷为0.4315~0.4950mg/L,属于中富-富营养型湖泊。湖水中多数理化组分在季节分布上差异不明显,个别测定值在5月(枯水期)较高,9月(平水期)出现回落。浮游植物5个门37个种属,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3个门有34个种属,占98.93%;浮游植物总平均量为687.56×10^4ind/L,生物量8.8883mg/L。浮游动物共4类31个种属,数量上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占77.67%,生物量桡足类最大,为1.1930mg/L,浮游动物总平均量为270.690ind/L。  相似文献   

17.
大庆低渗透油田扶余油层超前注水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大庆低渗透油田扶余油层超前注水过程中渗透率级差对采收率的影响和超前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原因,通过人造长岩心超前注水驱油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合理地层压力水平和渗透率级别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大庆油田扶余油层超前注水过程中,合理地层压力水平应当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20%左右。在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下,超前注水较同步注水初期产油量高,采油速度高,无水采油期短,且对含水率上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超前注水实施过程中,储层渗透率越低,超前注水对采收率提升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景观水位与景观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湖泊景观水位的概念、特征,认为湖泊景观水位受防洪排涝、市政排水、灌溉、河湖水资源量、航运、生态需水量及调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景观湖泊的特征,在分析汛期、枯水期城市湖泊景观水位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协调景观湖泊各种功能的方法,分别建立汛期、枯水期城市湖泊景观水位的定量计算模式。以王母湖为例,采用该模式计算湖泊景观水位。结果表明:汛期将王母湖景观水位维持在22.5 m,高于水资源综合利用要求水位21.2 m,既有利于防洪排涝安全,又可发挥湖泊灌溉、航运效益,保证鱼类生存;将枯水期景观水位维持在21.9 m,休闲活动平台距水面的距离小于0.5 m,需补水936.2万m3,这时水景观效果与外流域引调水量及投资最优,可以满足游船航行、最低生态需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Widespread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valuable archives for investigating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which could provide essential information on the mechanisms of past climate changes on the TP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modern limn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Tibetan lakes, which hamp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paleolimnological records and lake ecosystem succession.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continuous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t two lakes, Bangong Co, a freshwater lake in the western TP, and Dagze Co, a brackish lake in the central TP,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patterns of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stratification, and mixing. Temperature data for an entire hydrological year demonstrate that Bangong Co is a dimictic lake and that Dagze Co is a meromictic lake. The higher salinity in the deep water at Dagze Co prevents the lake from overturning completely, and this finding is supported by simulations using a physical limnological model Lake Analyzer. Continuous lake water temperature monitoring provides fundamental data for classifying Tibetan lakes, as well as the hydrological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pa- leolimnological records and ecosystem succ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