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改良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是在远东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其性信息素为1:1顺、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它的合成方法国内外已有报道,但都是由合适的炔烃出发合成相应的炔键类化合物后,再将其转化成烯键。而炔烃较难获得,反应条件苛刻,产率较低。我们分别用1,12-十二碳二醇、10-十一碳烯醇为原料制得溴化(12-羟基十二烷基)三苯基膦,经强碱作用生成(12-羟基十二烷基)三苯基膦,与乙醛进行Wittig反应后,得到 相似文献
2.
3.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在广东省阳山县农业局等有关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的测定工作。1980年1月28日至31日,广东省科学院主持的亚洲玉 相似文献
4.
一种合成亚洲玉米螟性外激素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种合成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性外信息素新方法:即将10-十一碳烯-1-醇乙酸酯经硼氢化反应得到12-十四碳炔-1-醇乙酸酯,再进行定向还原反应.这样就将原来的五步合成反应缩短到两步.最后分别得到高纯度的(E)和(Z)-12-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产品中双键的位置借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仅得到了确定.反应中间体12-十四碳炔-1-醇也可从2-十三碳炔-1-醇经过“炔键移位反应”(Zipper reaction)、甲基化和乙酰化反应而得到。 相似文献
5.
6.
7.
应用不同交联度的聚合物Wittig试剂合成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广东省测试分析中心及美国的Klun几乎同时确定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为(E)及(Z)-12-十四碳烯-1-醇乙酸酯(Z:E=1:1)。合成方法大多由合适的炔烃出发,先合成相应的炔键类似物,再转化成烯键,但原料较难获得,反应条件苛刻,路线长或产率 相似文献
8.
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测定和手性昆虫信息素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9年Butenandt首次鉴定出蚕蛾醇(bombykol)的结构以来,昆虫信息素化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策动力来自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些新的无农药残留的害虫防治方法,因此重视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另一方面,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又推动超微量分析技术和合成化学,包括不对称合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主要成份的合成方法进行了选择性的研究,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主要由顺-11-十四烯-1-醇乙酸酯(Ⅰ)和反式-11-十四烯-1-醇乙酸酯(Ⅱ)组成,不同地区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所含的顺、反异构体比例有所不同,在欧洲及加拿大,这种害虫性信息素顺、反异构体比例是97:3。 相似文献
10.
昆虫性信息素的固相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综述阐明昆虫性信息素固相合成的最新成就。C.C.Leznoff 开创了昆虫性信息素的固相合成,并合成了一系列信息素。他以二醇为原料,以聚合物三苯甲基氯为保护剂。陈德恒等将保护剂改成聚合物三苯甲基氯硅烷,产率比前人有所提高。陈家威等大大改进了前两人的线路,简化了步骤,只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固相合成,总产率比前人提高得更多。 相似文献
11.
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在同种雌雄虫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已在害虫的测报和防治上展现了新的前景,因此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昆虫性信息素不仅是一种微量生理活性物质,而且对立体化学(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它的鉴定和合成均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棉红铃虫为例,对其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方法进行讨论。一、结构鉴定棉红铃虫是世界性棉花的大害,对它的性信息素的鉴定曾比较混乱。先是在1966年由Jacobson等用85万头雌蛾,按经典方法提取和分离到1.6mg物质,鉴定为10-正丙基-反-5,9-十三双烯-1-醇乙酸酯(1)。不久,Eiter等合成了1,但生测发现1并无活性。接着Green等从大量类似物中筛选出在田间能引诱雄虫的活性物质,顺-7-十六碳烯-1-醇乙酸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昆虫性信息素共轭二烯的合成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共轭二烯的结构,它们的双键位置和几何构型是决定其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地合成共轭二烯是有机合成中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共轭二烯的合成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贵州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及田间生物活性测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性信息的素顺-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A)及其反应异构体(B)的立体选择性合成,以及它的田间生活活性测定试验,合成的关键步骤是通过控制羧基烯化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用相应的ω-羟基季磷盐(D)和醛一步生成所需比例的(A)(B)两个顺反式异构体混合物。 相似文献
19.
透翅蛾类是世界性林木果园害虫,在我国也广泛分布。迄今发现的透翅蛾性信息素或性引诱剂几乎全是具有不同几何构型的3,13-十八碳双烯-1-醇或其乙酸酯。虽然有报道(E,Z)-3,13-十八碳双烯-1-醇1a对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雄虫有性引诱作用,但该虫的性信息素结构鉴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雌虫性信息素性腺体部段浸泡法、色-质联仪分析(GC-MS和GC-MF),合成品的触角电位(EAG)和田间诱蛾生测,鉴定出白杨透翅蛾的性信息素是1a,1a的几何导构体1b-d对白杨透翅蛾的性信息素并无增效或抑止作用。已应用合成的1a进行了对白杨透翅蛾的测报和防治试验。关于1a和其几何异构体1b-d的合成,已有的报道大多从癸二醇出发,其产率通常不超过25%。我们采用简便的路线,通过炔键移位法,从丙炔醇和溴庚烷出发,合成了1a-d,总得率均约为37%(反应式见p.189)。现以1a的合成为例。将丁炔醇2的双锂化物与溴庚烷在液氨中反应得3(80%)。3经NaH和1,2-丙二胺(或1,2-乙二胺)处理得到炔键在末端的化合物4(83%)。4中的羟基用二氢吡喃保护后转化为炔锂,然后同溴丁烷缩合得到5(83.6%)。5经去保护基后,经P-2 Ni催化氢化得到烯醇6b(92.1%),其对甲苯磺酸酯与LiBr-丙酮反应得溴化物6c(94.4%)。6c与丁炔-1-醇的四氢吡喃醚缩合后得到的产物7不必纯化,与四氢锂铝-diglyme反应得1a(6c→1a,76.5%)。C_(18)H_(34)O(计算值:C,81.13;H,12.86。实测值:C,81.00;H,13.33)。IR:3300,3010,960,730 cm~(-1)。~1HNMR:0.83(3H,t,J=7),1.24(16H,br),1.47—2.3(8H,m),3.6(2H,t,J=7),5.24—5.6(4 H,m)。m/Z,266(M~+,1.6),248(M-H_2O,0.5),54(100%)。1a的几何异构体纯度为E,Z 95.1%,E,E 2.9%,Z,Z 1.1%,Z,E 0.9%。1c-d的合成方法与1a的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