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轻中度铅中毒儿童的干预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轻中度铅中毒儿童的干预治疗的方法 ,将 96例血铅水平 10 0~ 4 0 0 μg/L的铅中毒儿童随机分成三组 :对照组为健康教育组 ;治疗A组为服钙组 ;治疗B组为混合组 :服食钙剂的同时 ,配合进行有关的健康教育。分别干预三个月后复查血铅水平。结果表明 ,三组儿童干预前后的血铅水平分别为 :对照组 (n =30 ) 2 0 6 0± 6 6 0 μg/L ,134 2± 4 2 9μg/L ,下降了 35% ;治疗A组(n =34) 2 0 8 5± 6 0 3μg/L ,12 4 0± 4 0 7μg/L ,下降了 4 1% ;治疗B组 (n =32 ) 2 2 5 9± 70 4 μg/L ,10 8 4± 33 8μg/L ,下降了 52 %。干预前各组间血铅水平没有差异 (P >0 0 5) ,而干预后对照组与治疗A组、对照组与治疗B组间比较 ,t分别为 0 970 (P >0 0 5)、2 6 36 (P <0 0 1) ,对照组与治疗B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提示健康教育及口服钙剂皆能明显降低轻中度铅中毒儿童的血铅水平 ,而两者同时配合进行 ,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锌原卟啉与儿童铅中毒和贫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锌原卟啉测定诊断儿童铅中毒与贫血可能性。 [方法 ]测定了 2 3 5名儿童血ZPP、Hb、BPb。 [结果 ]ZPP值 2 3 9± 1 0 2 μg/gHb ,增高率 1 3 61 % ;血铅水平 8 94± 4 62 μg/dL ,铅中毒率 41 0 7%。Hb平均浓度 1 1 2 5 0± 1 0 5 5g/L ,贫血患病率 3 1 48%。ZPP与Hb呈高度负相关 (P <0 0 1 ) ,与BPb无相关性 (P >0 0 5 )。血铅水平正常组与铅中毒组ZPP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Hb正常组与贫血组ZPP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结论 ]ZPP升高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指标 ,但在血铅水平较低的地区 ,则不宜用ZPP作为儿童铅中毒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佛山市产母、新生儿血铅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于 2 0 0 2年 5~ 9月 ,取本院产科产母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 1 5 2例 ,进行血铅、钙、锌、铁、铜和锰水平测定 ,按妇幼保健管理卡内容 ,进行相关记录。结果表明 ,产母血铅水平90 1± 3 4 8μg/L ,BPb≥ 1 0 0 μg/L者占 2 0 3 9% ;新生儿脐血铅水平 89 2± 3 1 6μg/L ,铅中毒率为2 2 3 7% ;母子血铅值呈显著正相关 (r=0 85 7,P <0 0 1 ) ,产母血铅值与其血钙、铁值显著负相关 (r=0 2 66,-0 3 0 1 ,P <0 0 5 ) ;城郊产母及新生儿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城区。揭示市郊孕妇、新生儿血铅较高 ,血钙、锌、铁含量影响血铅水平  相似文献   

4.
清远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清远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分布特点及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为防治铅中毒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在清远市城区,随机抽取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5 5 3名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指端末梢血2 0 μL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铅、钙、锌、铁、铜和锰的水平。结果 该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 73 0±49 6) μg/L ,几何均值5 8 1 μg/L ,铅中毒流行率2 4 95 % ,以1 0 0~1 90 μg/L频率最高,占2 3 6% ,铅中毒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χ2 =1 2 0 9,P <0 0 5 ) ;2岁组铅中毒流行率最高,血铅值与血钙、锌值呈显著负相关(r =-0 1 82 ,-0 1 5 0 ,P <0 0 5 )。结论 2岁组对铅污染较敏感;增加钙、锌元素的补充,能预防儿童铅中毒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补硒锌氨基酸对轻,中度铅中毒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符合入选标准,血铅水平在100-300μg/L(1μg/L=0.00483μmol/L)的轻,中度铅中毒儿童共105例进行驱铅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服用硒锌氨基酸的实验组,或服用钙剂的对照组,还是服用安慰剂组的患儿经过3个月的治疗,血铅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下降值达0.29μmol/L其下,远大于对照组0.16μmol/L和安慰剂组 0.28μmol/L,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对照组患儿未出现肾功能异常,高尿钙症及其它不良反应。可见补充硒锌氨基酸对轻,中度铅中毒患儿是有效,经济实惠及安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1570例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顺德伦教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发病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根据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检测了本区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 ,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 1 5 70例 ,血铅水平为 (1 0 8 6± 79 8) μg/L ,儿童铅中毒患病率为 5 0 76% ;男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患病率都高于女童 ,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年龄越大血铅水平相对越高 ,铅中毒患病率也越高 ,并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提示顺德伦教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儿童铅中毒。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东山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广州市东山区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 ,于2 0 0 2年 1~ 1 2月对东山区当年入托儿所、幼儿园 65 3名 0~ 6岁儿童进行了血铅等六种元素检测 ,并对被检测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 ,进行了儿童个人情况及家庭生活环境等调查。结果表明 ,65 3名儿童血铅水平为 ( 89 2 3± 2 4 3 4) μg/L ,儿童铅中毒 (诊断标准≥ 1 0 0 μg/L)的比例是 46 7% ,儿童铅中毒以Ⅰ~Ⅱ级为主 ,我区儿童铅中毒流行率 46 7% ,低于我国城市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率5 1 7% ;高铅组儿童出现钙、锌、铁缺乏发生率较低铅组高 ,并有显著性差异。儿童铅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儿童在马路上逗留时间长 ,居住环境及经济状况条件差 ,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与摄取铅有关 ) ,家长对铅中毒的认识不足。提示我区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比例仍较高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1 38例维汉母子 (维 5 9例 ,汉79例 )血铅测定由上海儿童铅中毒防治中心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用NBNA方法做新生儿2 0项神经行为测定。结果表明 ,( 1 ) 1 38例产妇血铅 ( 1 2~ 2 67) μg/L ,新生儿脐血铅 ( 1 0~ 2 5 2 )μg/L ,维、汉母子血铅均呈高度正相关 (r =0 80 4 7,0 7898,P <0 0 1 )。其中维吾尔族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均高于汉族 (P <0 0 1 ,P <0 0 5 )。血铅≥ 1 0 0 μg/L的孕妇 5 3例 ( 38 4 1 % ) ,新生儿 4 8例 ( 34 78% )。 ( 2 )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和新生儿神经行为 (NBNA)总评分及行为能力评分呈负相关 (P <0 0 1 ) ,主要影响新生儿非生物性听定向反应及生物性视和听定向反应 (P <0 0 5 ,P <0 0 1 )。提示本组维汉孕妇及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可以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功能 ,且新生儿铅中毒在本地区有一定比率 ,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微量元素对胎儿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小于胎龄儿的血锌、铜、铅的变化 ,对 3 8例小于胎龄儿 (其中 1 2例有先天缺陷 )进行了血锌、铜、铅三种微量元素检测 ,并与 3 1例健康足月适于胎龄儿比较。结果表明 ,3 8例小于胎龄儿血锌、铜、铅结果分别为 49 4± 1 9 88μmol/L、 1 0 7± 3 3 μmol/L、 1 5± 0 83 μmol/L ;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62 3 9± 1 5 2 9μmol/L、 1 1 0 2± 1 73 μmol/L、 0 82± 0 3 9μmol/L)比较 ,血锌明显低于正常组 ,t=-2 88,P <0 0 1 ;血铅明显高于对照组 ,t =4 6,P <0 0 1 ,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铜无明显差异。小于胎龄儿血锌降低 ,血铅增高 ,而且其先天性缺陷者占3 5 .5 8% ,证明胎儿的低锌高铅状态对其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惠东县乡镇3~6岁儿童血铅水平。采取随机与特定结合的方法,于2 0 0 4年1 0月~1 1月对惠东县5个乡镇的790名3~6岁儿童进行了血铅水平测定。检测采用全国统一的BH -2 1 0 0钨舟原子吸收仪及随机专用试剂进行。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结果表明,惠东县乡镇3~6岁儿童血铅水平为(70 70±2 4 89) μg/L达到我国近年来5 2个调查结果所示的普通市区儿童血铅水平70~90 μg/L的下限。其中高于国际儿童铅中毒标准占9 6%。儿童的血铅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制鞋工业乡镇较高。同时儿童血铅水平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童较女童偏高。提示不能忽视乡镇儿童铅污染情况,尤其是制鞋工业乡镇的儿童高血铅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1.
油页岩热解过程中铅的挥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页岩是矿物机体中含有固体可燃有机质的细粒沉积岩,含油率为3.5%~30%,灰分的质量分数大于40%,属于腐泥类煤,由水生物等浮游植物、低等浮游动物经腐败作用和煤化作用而生成[1],油页岩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国内外根据各元素热力行为的不同,将痕量元素分为三类,易挥发性元素、中等挥发性元素、低挥发性元素.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人体铅代谢过程及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昆明地区正常孕妇血清铅与初乳铅含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昆明地区孕妇血清铅和初乳铅的含量 ,同时尝试寻找降低人体铅含量的途径 ,对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期间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 2 80例正常产妇进行血清和初乳铅含量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铅含量 1 0 2 37± 3 4 1 1 μg/dL ,与初乳铅含量1 1 4 30± 3 1 74 μg/dL比较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 (r =0 784 3,P <0 0 0 1 )。揭示乳汁铅含量水平受血清铅含量的影响 ,铅可通过血液进入乳汁 ,母亲通过授乳可将铅传递给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环境铅接触对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环境中的铅污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从铅的性质和存在。环境铅的接触,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铅中毒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中的铅研究工作。寻求解决铅污染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不同炭吸附材料木炭、竹炭、改性木炭和改性竹炭对溶液中铅(Ⅱ)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平衡时间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它们对铅(Ⅱ)的吸附均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测定了不同炭对铅(Ⅱ)吸附的表观速率常数,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以我国饮用水标准中铅的限值0.05mg/L为标准,研究了一定质量浓度及一定量含铅废水处理时,所需吸附剂投料量的估算方法和实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控制合适的吸附条件,竹炭能较完全有效地除去废水中的铅。  相似文献   

16.
以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BODIPY)染料为荧光团,二(2-羟基乙基)亚胺为识别体合成了一种新的对Pb2+具有高选择性的Pb2+荧光探针.在HEPES缓冲溶液(pH 7.4)中,当Pb2+浓度达到1.0×10-5 mol/L时肉眼可观察到探针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当Pb2+浓度达到3.0×10-4 mol/L时,探针荧光强度增大20倍以上,且识别作用不受其它金属离子(Na+、Mg2+、Ca2+、Cu2+、Fe2+、Hg2+、Ag+、Cd2+、Cr3+、Fe3+)干扰.Pb2+浓度在0.2×10-5~5.0×10-5 mol/L范围内,探针荧光强度与Pb2+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0.2 μmol/L.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卟啉衍生物荧光熄灭的pb2+光化学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化学传感器;荧光猝灭;meso-四(甲氧基苯基)卟啉(tmopp);pb2+  相似文献   

18.
160例学龄前,学龄儿童发铅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本岛津AA-670型全自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ir/C2H2标准曲线法测定学龄前儿童(2-6岁)100例,学龄儿童(7-11岁)60例头发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发铅含量为11.05×10-6±5.06×10-6.学龄后儿童发铅含量为7.53×10-6±4.28×10-6.经t检验:P<0.01,两者具有高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的铅和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波消解进行样品前处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贝类中Pb、Cd,对基体改进剂等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用该方法测定贝类回收率为95%~107%.相对标准偏差为4.8%~7.1%.  相似文献   

20.
Pb~(2+)-牛血清白蛋白复合体系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Pb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紫外光谱表明,Pb2+与BSA肽链上的CO存在相互作用,并使蛋白质疏水结构的微环境发生变化;红外光谱研究表明,Pb2+与BSA结合位点可能为—OH和—NH基团,利用二阶导、退卷积和谱线拟合技术对蛋白质红外谱图的酰胺Ⅰ带进行处理推测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含量降低,β转角二级结构含量增加;圆二色谱(CD)也表明Pb2+与BSA的结合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