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SoC设计的核心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接口的功能和时序,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在芯片流片回来前开发应用软件。本文介绍了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法学原理及其验证流程。然后分析了SoC开发中采用的3种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案,ISS方案、CVE方案、FPGA/EMULATOR方案,对其验证速度、时间精度、调试性能、准备工作、价格成本、适用范围等各方面性能做出比较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SoC设计的核心技术。介绍了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法学原理及其验证流程。然后分析了SoC开发中采用的3种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案,对其各方面性能做出比较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JTAG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JTAG接口,提出了一种以FPGA为基础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在验证平台的硬件基础上,开发了调试验证软件,能够完成SRAM的读写、CF卡的读写、串口的收发、程序的下载、及程序复位等功能.利用验证平台的软硬件完成了SoC的IP模块的调试验证及操作系统μClinux的调试验证.实践表明,该验证平台有益于SoC的设计和调试,降低SoC应用系统的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4.
罗秋娴  张贺  罗国成 《电子科技》2014,27(6):168-169
介绍了基于OR1200开源处理器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以及软件仿真在FPGA开发板的验证。搭建以OR1200、WishBone总线、通用异步收发器、Advanced Debug Interface、JTAG等通用IP核构建硬件实例,利用GNU工具链开发系统的软件程序和串口测试程序,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了软硬件协同仿真验证工作,在OR1K处理器专用仿真软件OR1Ksim下进行仿真。最终使用调试器远程调试功能,通过JTAG调试接口,将系统在FPGA开发板上实现软硬件协同验证。  相似文献   

5.
SoC的开发周期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幅缩短。业界的整机厂商和半导体厂商开始加速采用以C语言为基础的软硬件协同验证的SoC开发方法(见图1)。NEC电子、索尼等领先公司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际产品也在不断增加中。紧跟其后的佳能、东芝,ROHM.  相似文献   

6.
验证是SoC(系统芯片)设计的重要环节,FPGA原型验证平台能以实时的方式进行软硬件协同验证,缩短SoC的开发周期,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降低SoC系统的开发成本。本文介绍了基于ARM7TDMI处理器核的SoC芯片设计项目,提出相应的FPGA软硬件协同设计与验证的方案,并在此SoC芯片开发过程中得以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8.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系统芯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基于32 Bit CPU核的某控制系统芯片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种系统芯片软硬件协同验证策略,构建了一个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该环境利用处理器内核模型支持内核指令集的特性运行功能测试程序,实现SoC软硬件的同步调试,并能够快速定位软硬件的仿真错误点,有效提高了仿真效率。该SoC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完成了设计目的,并对其他系统芯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建成  庄钊文  张亮 《半导体技术》2007,32(10):904-908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SOC的核心技术.通过分析SOC验证方法与软硬件协同验证技术,提出C与平台相合的协同验证方法.该方法是在系统级用SystemC确定SOC系统的体系框架、存储量大小、接口IO与验证软件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可靠性.在硬件设计中,利用验证可重用的硬IP和软IP快速建立SOC系统,并把核心IP集成嵌入进SOC系统中.在软件设计中,利用成熟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来仿真验证SOC芯片的功能与性能.该方法应用于一个基于ARM7TDMI的SOC设计,大大缩短了验证时间,提高了验证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安生  黄世震 《电子器件》2011,34(3):247-251
ARM是目前SoC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性价比的RISC处理器,FPGA原型验证是SoC有效的验证途径,FPGA原型验证平台能以实时的方式进行软硬件协同验证,从而可以缩短SoC的开发周期,提高验证工作的可靠性,降低SoC系统的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Altera FPGA的软硬件协同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俊杰  陈咏恩 《半导体技术》2003,28(5):52-53,64
简要介绍了软硬件协同仿真技术,指出了在大规模FPGA开发中软硬件协同仿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出基于A1tera FPGA的门级软硬件协同仿真实例。  相似文献   

12.
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是芯片设计的发展趋势,仿真与验证是芯片设计中最复杂、最耗时的环节之一。基于传统的数字电路验证方式对SoC设计验证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低耦合度的软/硬件联合仿真方法。软件调试过程的打印信息语句被微处理器仿真模型执行时,将向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GPIO)输出相应的字符串,监视器模块检测GPIO的输出,并还原字符串信息,构建了软/硬件联合仿真。SoC设计实践证明,该方法大大减少了仿真的工作量,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SoC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产品的验证覆盖率和产品的首次成功率,验证工程师越来越多的使用固件、硬件诊断程序和其它软件部分作为实际嵌入式处理器的SoC验证的激励,以保证RTL设计与最终设计实现的的应用环境相同,并覆盖更为复杂的场景,但该RTL验证环境对软件调试的可视性比较有限。Mentor公司的Questa Codelink提供了独特的软硬件协同验证的技术可以让验证人员同时看到软件的执行情况和与软件同步的硬件波形,其回放模式减少了仿真等待的时间,可以快速追踪并定位到程序出错的地方。Codelink也提供了多核调试的技术,可同时看到软件在不同处理器的执行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多核验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We describe a compositional framework, together with its supporting toolset, for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Our framework is an integration of a formal approach within a traditional design flow. The formal approach is based on Interval Temporal Logic and its executable subset, Tempura. Refinement is the key element in our framework because it will derivefrom a single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the system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par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while preserving all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specification. During refinement simulation is used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refinement rules, which are applied automatically in the HOL system. The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with two case studies. The work presented is part of a UK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 between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Research Laboratory at the De Montfort University and the Oxford University Computing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15.
白诚  王顺喜 《电子质量》2009,(10):9-10,23
文章引入FPGA来实现数字滤波器,在对一个4阶级联型ⅡR滤波器的系统仿真中,采用了两种仿真方法。与传统仿真方法相比,协同仿真打破了软硬件间的屏障,大大加快了系统的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验证方法具有结果直观,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Tecs is a test case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for the functional validation of large electronic systems, typically consisting of several custom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mponents. The methodology determines a hierarchical top-down test case development process including test case specification, validation, part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test case development process addresses the functional validation of the system and its components such as ASICs, boards, HW and software modules; it does not facilitate timing or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The system functions are used to define test cases at the system level and to derive sub-functions for the system components. Test cases are specified, using a special purpose formalism, and validated before they are applied to the system under test. Furthermore, we propose a technique to partition test cases corresponding to the partitioning of the system into sub-systems and components. This techniqu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system simulation time because it allows the full validation of system functions by simulation at the sub-system and component level. The system model need only be simulated with a reduced set of stimuli to validate the interfaces between sub-systems. We present a test case specification language and tools that suppor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e validation of a switching function illustrates methodology, language, and tools.  相似文献   

17.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提出雷达轴角测试的新方法,引入了FPGA技术进行实现.在对测试系统的仿真中,使用了Matlab的全新组件link for Modelsim,打破了软硬件间的屏障,大大加快了系统的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验证方法具有结果直观,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王强  龚龙庆  时晨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9):159-161,164
SoC已经成为嵌入式系统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案。验证如此复杂的嵌入式SoC是非常困难的,系统设计需要新的验证技术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功能验证任务。通过比较当前3种主要的嵌入式系统验证技术:软件仿真技术、硬件模拟技术、硬/软件协同验证仿真技术,介绍基于指令集仿真器和FPGA相结合的、面向IP核复用的混合级硬/软件协同验证环境,并提出混合级协同验证总线功能模块的构成。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可信性和验证速度,而且能够继承当前大多数硬件模拟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专用指令集处理器(ASIP)为核心的SoC系统是基于特定应用,设计嵌入式处理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给出了一种高效的系统级指令集模型设计空间搜索和体系结构仿真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协同设计和仿真,针对应用优化系统性能。利用该方法成功设计的ASIP系统,完成基4-64点DIF FFT需要310个时钟周期。  相似文献   

20.
于源  徐元欣  郑伟  张明   《电子器件》2006,29(4):1208-1210,1214
硬件开发过程中,测试往往是影响产品的重要环节。纯硬件的测试往往受到设备及环境的影响,而如果完全用软件仿真,则速度太慢,影响开发进度。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一种软硬件协同测试的方法,利用FPGA实现PC机与待测设备的互连,不但尧分利用了PC机的丰富资源,同时发挥出硬件工作速度快的特点。该系统采用FPGA完成控制功能,实现高速、实时的双向数据通道,同时,利用FPGA灵活设计待测设备的接口,使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的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