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了在玫瑰红(RB)存在下γ-六氯环己烷(γ-HCH)在冰中的光降解. 结果表明, 光敏剂RB通过其激发态[RB]*及其产生的1O2*加速了γ-HCH的光降解, RB浓度是影响光降解率最显著的因素; γ-HCH在较低初始浓度下的光敏化降解更快; 无机盐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改变冰表面上类液层(LLL)的比例从而影响γ-HCH的光解. 通过分析γ-HCH光降解产物提出了RB存在时冰中γ-HCH的光降解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腐植酸(HA)存在下冰相体系中γ-六氯环己烷(γ-HCH)的光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 HA浓度对γ-HCH的光转化率呈现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现象; 盐离子浓度、 NO2-及NO3-γ-HCH的光转化率均有促进作用; 低浓度Fe3+γ-HCH的光转化率有促进作用, 当Fe3+的浓度增大到50 μmol/L时, 呈现抑制效应; γ-HCH在不同pH值条件下光转化速率的大小顺序为碱性>中性>酸性. 冰相中HA通过产生单线态氧(1O2)、 羟基自由基(·OH)及三重激发态(HA*)加速γ-HCH的光转化. HA存在下γ-HCH的光转化产物主要是五氯环己烯、 邻二氯苯和对二氯苯、 一氯苯, 光转化过程中1O2通过消耗中间产物间接加速了γ-HCH的光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用200 W射频容性耦合氧等离子体处理低密度聚乙烯(LDPE)表面1 min, 研究了老化温度及时间对LDPE表面成分、 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出现纳米凸点织构, 在60和90 ℃老化24 h后纳米凸点织构特征基本保持稳定.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经60 ℃老化24 h后, C—C含量由76.9%增至83.0%, C—O, CO和O—CO含量分别由16.4%, 2.2%和4.5%降至13.1%, 1.9%和2.0%. 经90 ℃老化24 h后, C—C含量较60 ℃老化表面增至84.1%, C—O含量分别降至10.1%, CO和O—CO含量分别增至3.1%和2.7%.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接触角由97.2°降至42.3°, 经60 ℃老化24 h后接触角增至95.9°, 经90 ℃老化24 h后接触角增至104.2°, 等离子体改性LDPE表面发生“疏水性过回复”. 根据含有粗糙因子的接触角随时间演变模型, 得到了具有纳米凸点织构LDPE表面在不同老化温度下的可移动极性基团所占面积分数(fmp)、 固定极性基团所占面积分数(fimp)和特征时间常数(τ)3个成分重构参数, 解释了“疏水性过回复”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用GC-MS定量了1例司法解剖材料中的普罗帕酮.其中,血:11.6μg/mL;尿:17.8μg/mL;胃内容物:292 μg/g;肝:196 μg/g.  相似文献   

5.
以4种不同结构的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t-Bu)—N CH—CH N—(t-Bu)]NiBr2(C1), [C6H5—N C(Me)—C(Me) N—C6H5]NiBr2(C2), [(2,6-C6H3(Me)2)—N C(Me)—C·(Me) N—(2,6-C6H3(Me)2)]NiBr2(C3)和[(2,6-C6H3(i-Pr)2)—N C(An)—C(An) N—(2,6-C6H3(i-Pr)2)]NiBr2(An=acenaphthyl)(C4), 在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催化聚合. 以C2为模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Al/Ni摩尔比、 单体浓度、 聚合温度、 聚合时间和反应溶剂对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在较适合的聚合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6 μmol, Al/Ni摩尔比为800, MMA浓度为2.9 mol/L, 甲苯为溶剂, 聚合温度为 60 ℃, 聚合时间为4 h)下, 讨论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 催化剂C1~C3催化MMA聚合均得到富含间规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催化剂结构中空间位阻增大导致催化活性降低, 空间位阻最小的 C1催化活性最高[达107.8 kg/(mol Ni·h)]; 而空间位阻最大的C4催化活性仅为7.8 kg/(mol Ni·h). 催化剂结构中给电子效应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 C2催化活性为62.5 kg/(mol Ni·h), 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0×104; 而具有较强给电子效应的C3催化活性达到96.9 kg/(mol Ni·h), 并得到更高分子量的聚合物(7.6×104).  相似文献   

6.
以三甲基氯硅烷、 γ-氯丙基三氯硅烷、 1,4-二氯丁烷和咪唑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硅氧烷Gemini咪唑表面活性剂([Si4-4-Si4im]Cl2), 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证明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 通过Wilhelmy板法测得其在25 ℃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54 mmol/L, 水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降至18.6 mN/m. 通过电导率法研究了其胶束形成热力学参数(ΔGm 0Hm 0和ΔSm 0), 表明在15~35 ℃下其胶束化过程是自发进行的, 且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亮氨酸脱氢酶(LeuDH)催化的底物偶联反应体系, 打破氧化脱氨反应平衡, 同时制得高附加值的α-酮异己酸(α-KIC)和L-2-氨基丁酸, 并实现辅酶NAD+的高效循环再生. 基于LeuDH的底物专一性和催化动力学参数, 考察了不同酮酸底物对于底物偶联反应效率的影响, 选择转化率最高的2-丁酮酸作为偶联底物, 使α-KIC产率由单步氧化反应的2.75%提高至66.82%. 通过考察底物浓度、 pH值、 NH4+浓度和辅酶NAD+浓度等反应条件对偶联反应效率的影响, 使α-KIC产率进一步提高至83.25%, 同时辅酶NAD+的总转化数(TTN)达到5.88×105. 通过改变底物L-亮氨酸和2-丁酮酸的摩尔比, 能够将α-KIC的产率进一步提高至92.74%.  相似文献   

8.
基于变色多酸P2Mo18O626-与绿光Tb3+之间的功能互补及分子间能量转移的原理, 在维生素C(VC)的还原下, P2Mo18O626-@Tb3+溶液由浅黄色变为蓝色, 发生荧光猝灭; 相反, 在H2O2氧化下, 溶液的蓝色褪去, 荧光得以恢复, P2Mo18O626-@Tb3+溶液呈现出可逆的化学响应变色及荧光开关性质.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及荧光(PL)光谱法对VC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分别以800 nm处的吸光度和 547 nm处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对VC浓度作图, 获得光谱法对VC检测的线性方程, 检出限分别为3.40×10-3和0.21 μmol/L; 利用UV-Vis及PL动力学方法对VC和H2O2检测的响应速度进行了考察, 响应时间分别为52和320 s; 通过UV-Vis光谱及动力学方法考察了VC检测的选择性及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9.
使用联吡啶钌(Ru(bpy)32+)/β-环糊精-金纳米粒子(β-CD-AuNPs)/全氟磺酸(Nafion)复合物和二茂铁标记(Fc)的DNA探针(Fc-DNA)构建了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生物传感器,将其用于检测中药材丹参中的汞离子。 该传感器包含ECL发光基底和ECL强度开关两部分,将Ru(bpy)32+/β-CD-AuNPs/Nafion组装到玻碳电极(GCE)上构成发光基底,产生稳定的ECL信号;Fc-DNA探针作为ECL信号开关,通过分子识别策略设计,利用β-CD与Fc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与β-CD-AuNPs相连。 该检测方法和以往的汞离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背景信号低、选择性高、仪器简单、操作快速等特点。 该 “Off-On”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0.04~800 ng/mL范围内对Hg2+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为0.02 ng/mL(S/N=3)。  相似文献   

10.
以正十二烷作稀释剂,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次膦酸(D2EHDTPA)对HNO3溶液中Am3+和Eu3+的萃取行为. 考察了酸度、 萃取剂及NO3-浓度和皂化度对萃取的影响. 在考察的pH范围(2.5~4.5)内, D2EHDTPA萃取Am3+和Eu3+的分配比(D)随pH值增大而增加; pH=3.65时, 分离因子(SFAm/Eu)值达到最大(4000). 随D2EHDTPA浓度的增加, DAmDEu值均增加. 斜率分析表明, D2EHDTPA萃取Am3+和Eu3+主要形成3:1和2:1型的萃合物. NO3-未直接参与D2EHDTPA对Am3+和Eu3+的萃取反应. D2EHDTPA经NaOH皂化后, 萃取能力显著增强, SFAm/Eu值提高到104量级, 萃取容量约为理论值的60%. 此外, 使用高分辨质谱、 红外光谱和等温微量热滴定方法研究了D2EHDTPA与Eu3+的配位化学行为, 得到了金属离子与配体的组成比、 络合物稳定常数以及配位热力学参数ΔH, ΔS和ΔG值.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衍生于双氰基二苯代乙烯的双光子荧光锌离子探针, 该探针以4-(2-吡啶甲基)哌嗪为锌离子受体, 当络合锌离子时, 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强了72.5倍和580 GM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该探针无细胞毒性且在体内环境中无pH敏感性, 其解离常数KdTP=(0.52±0.01) μmol/L.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该探针能选择性地检测活细胞中的游离锌离子, 耐时长达约1500 s, 且能探测活体组织80~150 μm深处的锌离子, 不受其它金属离子与生物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多种电极的SPE水电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建波  桑革  薛炎  曹伟  叶小球 《电化学》2007,13(2):156-159
研究了IrRu/Nafion117/PbAg、IrRu/Nafion117/Ni、IrRu/Nafion117/TiNi、Ag/Nafion117/Ni、C/Na-fion117/PtRu等5种三合一膜电极(MEA)的水电解性能.实验发现,上述各电极的阳极活性顺序为:IrRu>Ag>C,阴极为:Ni>PbAg>TiNi,TiNi的稳定性比Ni好很多,PbAg最为稳定.各电极的过电位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电流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化学还原法在P25上负载PtNi合金颗粒的过程中, 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获得了高度分散均匀的合金颗粒. 采用去合金化的方法选择性除去合金中部分Ni原子后, 得到了具有表面纳米级中空孔洞的Pt助催化剂. 所得催化剂样品Pt/P25与未加表面活性剂的样品相比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的性能和分解水产氢的活性. 活性提高的原因为: 多孔结构的Pt助催化剂能够提供更大的比表面和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 有利于表面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纳米孔形成的空间限域效应能够使光生电子与反应物进行有效的反应从而提高活性. 实验结果还表明, OH·和·O2-是光催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4.
31.将1升温度为27℃、压力为750mm的气体校正到标准条件下,这时气体的体积变为: A.273/300×750/760升 B.273/750×300/760升 C.273/300×760/750升 D.300/273×760/750升 E.300/760×273/750升 32.下列有关元素氧化物组成的各组数据中,哪一组不能说明倍比定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B辑》2005,35(5):432-440
利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和利用的复杂模式, 反映了其资源利用的热力学本质; 在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系统消耗指数、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等一系列评价指标, 反映了系统资源利用的效果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指标的工业生态学内涵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评价指标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在水热体系中合成了3个中心金属为镍离子, 以六配位扭曲八面体构型形成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配位聚合物{[Ni2L2(bib)2·2H2O]·5H2O}n(1), [Ni2L2(bpy)]n(2)和{[Ni2L2(bibpip)2·2H2O]·6H2O}n(3)[H2L=4,4'-三苯胺二甲酸; bib=1,3-二(咪唑基)苯; bpy=4,4-联吡啶; bibpip=1,4-二(4-咪唑苄基)哌嗪]. 通过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这3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2·65·8}拓扑结构的二维层结构; 化合物2属于斜方晶系, Fdd2空间群, 其骨架为具有{48·54·63}拓扑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化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 P1ˉ空间群, 为1个五重穿插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其骨架具有{44·62}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Ph3P)3RhCl作催化剂.苯为介质,利用原位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和假一级动力学方法,对脂环酮的均相催化硅氢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查了脂环嗣环及环硅氢化物环的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活性顺序为:模型反应I:k4>k6>k5>k7;模型反应Ⅱ:k5>k5.提出了硅基对环酮羰基的迁移插入为反应的决定速率步骤.  相似文献   

18.
对七水合三氯化铈-碘化钠(CeCl3·7H2O-NaI)化邻氨基苯硫酚、 对氯邻氨基苯硫酚、 间氨基苯硫酚、 对氨基苯硫酚和对甲基苯硫酚与α,β-不饱和酮(1a~1o)的迈克尔加成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CeCl3·7H2O-NaI-SiO2复合催化剂能有效催化邻氨基苯硫酚及对氯邻氨基苯硫酚与α,β-不饱和酮(1a~1o)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 即n(CeCl3·7H2O):n(NaI):n(α,β-不饱和酮)=1:2:2, m(CeCl3·7H2O):m(SiO2)=1:1.6, 三氯甲烷作溶剂, 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 反应时间为2 h, 反应可达到中等产率(43.1%~58.8%). 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基本稳定. 此外, 提出了可能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尿中利凡诺的方法.采用Spherisor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i.d.,5 μm);流动相: V(甲醇)∶V(乙腈)∶V(0.2 mol/L NH4Ac)=60∶37∶3;流速: 1.0 mL/min;柱温: 40 ℃;荧光检测器: 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500 nm.在5 ng/mL~1 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0.9999),检出限为1 ng/mL.  相似文献   

20.
用电位法研究含有Th(NO3)4的乙二胜四乙酸二钠盐与某些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白氨酸、α-氨基异丁酸)溶液的络合反应,证明有1:1:1的混合络合物生成,并测得在30°±0.1℃及离子强度μ=0.15(KNO3)时的稳定常数logKThYLThY.其稳定性按次级配体排列有如下顺序:α-氨基异丁酸>白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该顺序与次级配体的碱度顺序一致,可以用下式表示:logThYLThY=1.40pKHL-8.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