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蒸发式新风机组加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进行性能研究,改变室外相对湿度及新风量,测试新风机组性能;改变风机盘管供水温度、回风量、水流量,测试风机盘管性能。结果表明,随室外相对湿度的升高,新风机组制冷量、新风机组潜热制冷量均增加,新风机组显热制冷量降低;随新风量的增加,新风机组总制冷量、显热制冷量、潜热制冷量都增加。随风机盘管供水温度的升高,风机盘管总制冷量、显热制冷量、潜热制冷量均降低,其中,最佳供水温度为16℃,既可以保证风机盘管完全处于干工况运行,又可以保证风机盘管最大制冷量;随风机盘管回风量的增加,风机盘管总制冷量、显热制冷量增加,潜热制冷量降低;随风机盘管水流量的增加,风机盘管总制冷量、显热制冷量、潜热制冷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方便对风机盘管进行制冷性能测试及试验研究,需研制调试方便、易于操作的风机盘管制冷性能试验台。通过参考国内标准中有关风机盘管的测试标准,基于其中方法设计了适用于测试风机盘管制冷性能的试验装置,实现了对风机盘管产品性能的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3.
影响风机盘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设计和生产工艺两方面阐述了影响风机盘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风机盘管机组在运行中换热器的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CFD仿真技术,对卧式明装风机盘管与辐射地板的空调末端组合进行了供冷模拟研究,分析了风机盘管送风状态、辐射末端表面温度等参数对室内温湿度环境、均匀度及舒适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送风与地板辐射末端组合在保证室内符合国家标准的舒适度要求时,能维持较好的热环境均匀度;送风风速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吹风感强烈;为防止结露和保证舒适性,送风相对湿度要低于70%;送风温度增加导致室内温度增加幅度较大,地板表面温度增加导致室内温度增加幅度较小,即室内温度对送风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当地板表面温度增加时,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匀性得到改善,舒适性提高,且结露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在满足舒适性要求的情况下,建议适当增加地板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5.
干工况风机盘管加冰蓄冷新风系统空调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冰蓄冷装置作为新风系统处理机组 ( AHU )的冷源 ,结合设计实例 ,提出了干工况风机盘管加冰蓄冷新风系统空调设计方案 ,并就冰蓄冷新风系统 ( AHU )及风机盘管末端 ( FCU )的选择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风机盘管设计与仿真软件开发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风机盘管设计与仿真软件,通过合理的计算逻辑,实现风机盘管的设计和性能分析。在设计模块中不仅可以按照最常见的设计条件进行产品开发,而且提出了另外两种设计形式。仿真模块中,可以进行单点和多点的变工况变结构性能分析,自动绘制曲线。并通过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数据的比较,结果吻合较好,且变化趋势一致。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并为盘管的性能优化提供预测。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氦低温系统液氮槽中的螺旋盘管换热器,建立三维仿真模型,模拟研究等壁温条件下低温氦气在盘管内部预冷过程中流动速度、温度及密度分布,分析盘管内氦气径向速度分布及换热系数沿螺旋角的变化特性。通过改变低温氦气的质量流量,研究流量变化对换热系数以及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氦气在螺旋盘管内流动受离心力影响,管内密度,温度及速度分布沿径向存在梯度,湍流在螺旋角90°后进入完全发展阶段。在0.003 4~0.005 kg/s范围内增大质量流量,Nu数增加,压降增大,出口温度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风机盘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的方法,从提高传热效率出发对热交换器进行了改进.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浮动盘管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探讨了外掠流体的物性对浮动盘管振动特性的影响,引入附加质量系数描述其振动特性的变化。分析表明,在结构参数相同的条件下,流体诱导浮动盘管振动的附加质量系数随外掠水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减小,对应浮动盘管的振动频率和努塞尔数随之缓慢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增强盘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一种螺旋波纹状的盘管结构,通过Fluent分别对螺旋波纹盘管和普通盘管的对流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入口流速对管道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盘管压降随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升高,不同入口流速下的螺旋波纹盘管综合评价指标PEC值大于1,当入口流速为0.524 m/s时,其努塞尔数比普通盘管高出31.3%。螺旋波纹结构增强了盘管内的二次流效应,缓解了传热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变密度直接蒸发式冰盘管蓄冷特性实验台上,对高、中、低三种不同密度的冰盘管在取冷时的取冷速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冰盘管较传统低密度冰盘管稳定的低温取冷时段延长近69%,取冷速率提高约97%,从而可以很好满足白天空调用电高峰期空调用冷量大而且集中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竖直盘管直接蒸发内融冰式冰蓄冷空调蓄冰槽内的传热过程为基础,利用热阻网络法和能量平衡建立了融冰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其融冰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融冰过程中蓄冰槽盘管出口的制冷剂温度随时间逐渐升高,但在后期存在一个因冰柱碎裂上浮导致自然对流瞬时得到强化从而引起的短时间轻微下降现象。另外,蓄冰槽内的传热系数经历了先骤然降低,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又快速上升的过程。该现象与盘管外由于冰融化所形成的水环直径有关,水环直径越大,释放冷量的速度就越小。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冰蓄冷空调系统中 ,载冷剂乙二醇溶液的腐蚀性对金属换热管道工作的长期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文中提出采用新型导热塑料来代替传统的金属管道。为了论证导热塑料的可行性 ,对在冰盘管蓄冰槽的蓄冰过程中 ,导热塑料的热导率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盘管蓄冰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 ,求出蓄冰时间随盘管材料热导率的变化曲线 ,并对三种盘管材料对盘管传热性能的影响作出比较 ,认为新型导热塑料制成的冰盘管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可在工程实际中采用。  相似文献   

14.
熔融盐单罐储热相对于双罐储热可以节省储热成本,为了得到单罐储热系统内熔融盐释热传热规律,本文将螺旋盘管换热器布置在圆柱形隔板与罐壁形成的环形通道内,实验分析圆柱形隔板调整流场前后单罐储热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圆柱形隔板起到了罐内熔盐流场的调节作用,进而提高了螺旋盘管内释热介质出口温度、换热器换热量以及换热器的瞬时效率,缩短了取热时间。这些研究结果为熔盐单罐储热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光杠杆原理设计实验,对金属轴单向受热伸长量与温度进行了定量的测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温度与金属轴加热形变长度的量化关系.目的是在实际生产中,减少风机轴承磨损,能够优化风机结构,从而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蒸发器盘管排列密度可以改变的直接蒸发冰盘管蓄冷装置,在高、中、低三种盘管排列密度情况下,进行了蓄冷槽内载冷剂在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下的静态和动态蓄冷实验,研究了盘管排列密度和蓄冷状态对蓄冷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密度系统平均蓄冷速率较低密度系统提高27.9%以上,动态系统平均蓄冷速率较静态系统提高2%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汽车尾气余热回收装置不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对汽车尾气余热回收装置定曲率螺旋盘管换热器建立三维仿真模型,研究了雷诺数在4 000~14 000的范围内,定曲率螺旋盘管换热器盘管直径和螺旋直径两个几何参数对阻力和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换热器盘管直径,对换热器流动阻力性能影响不大,换热量随着换热器盘管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螺旋直径为70 mm时流动阻力增量最大,换热量随着螺旋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高密度直接蒸发式冰盘管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冰盘管密度对取冷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蓄冷槽中冰盘管密度的增大,可使直接蒸发式蓄冰槽取冷水温进一步降低,取冷速率进一步提高,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要求及空调高峰负荷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北京地铁环线的一个典型岛式车站内发生火灾时两种排烟模式下烟气的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CFD方法模拟了地铁火灾时的气流场和温度分布以及烟气浓度分布,由此分析比较了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两种排烟模式下烟气的温度分布和扩散特性.模拟结果表明,车站风机与相邻区间风机同时排烟的模式对于火灾烟气扩散的控制效果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20.
针对工业用轴流风机,设计了基于DSP2808的智能轴流风机控制器,给出了DSP系统、CPLD系统、驱动电路、功率电路、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路、单端反激变换器的设计方案。分析了风机调节流量的方法,控制器能够根据温度反馈通过PWM斩波实现风机宽范围无级调速,实现节能;控制器能够接收外部电位计、温度传感器、485总线的转速给定,表决后产生最终的转速给定;控制器具备电机绕组过热、IGBT过热、交流侧过欠压、直流侧过欠压、直流侧过流等故障检测与保护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器能够实现风机匀加速软起动及起动与转速闭环之间的平稳过渡,有效降低了风机启动、运行过程的噪声,同时实现了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