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PFS结构是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四个单元组成的复合结构,是数学学习心理特有的认知结构.构建良好的CPFS结构,有助于学生整合数学知识,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本文中基于CPFS结构理论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角函数命题域与命题系.  相似文献   

2.
喻平教授基于数学学习心理特征提出CPFS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CPFS结构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四部分组成,CPFS结构是一种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说明:遵循CPFS结构理论进行解题教学,可以解决学生经常碰到的“为什么做过类似的题目考试时还是不能顺利解决”的顽疾,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又为学习高等数学的打下了基础.数列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数列求和又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数列(例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直接利用求和公式,但是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试题来谈谈数列求和的6种基本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大多数教师认为的教学难点,也是大多数学生认定的学习难点,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记忆及应用都存在一些困难.笔者利用PCK分析的方法,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中涉及的数学学科知识、课程和教材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教师的教学策略等进行分析,旨在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有限数列的求和问题,在高中数学课本内只介绍了两种基本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然而,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数列,这些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求它们的前n项之和是困难的.利用拆项相消法可求某些数列的前n项之和.  相似文献   

6.
黄婕 《数学之友》2024,(1):14-17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应该呈现出一个层次分明的网络形式,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框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利用CPFS结构理论来分析高中圆锥曲线的CPFS结构,并以“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一课为例,进行基于CPFS结构理论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高中数学人教A版及北师大版教材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出发,通过转化与化归,把不同的数(式)转化为相同的数(式),达成化繁为简,探究数列求和的实质,反思梳理常见数列的研究方法,为数列教学提供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情境中获取对象,为引发认知冲突设置对象,在探究过程中生成对象,从特殊到一般衍生对象.一系列对象形成课堂探究的主线条,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思维活动,使等比数列求和的思路在探究中自然生成,错位相减法应运而生,公式推导顺势而行.探究过程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特殊与一般、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提升了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归纳法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1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重要结论,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二项式定理都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在实际问题中,由归纳、猜想得出的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通过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可以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1.2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数学命题,通过这些数学命题的证明,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推理论证的良好训练.1.3数学归纳法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它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工具.因此,掌握数…  相似文献   

10.
学者喻平先生提出了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CPFS结构”是一组“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的简称.喻先生认为:一个数学概念C的所有等价定义的图式,叫做概念C的概念域.一组具有数学抽象关系的概念网络的图式叫做概念系.具体地说,概念域的涵义是:(1)一个概念的一组等价定义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是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2)对同一概念的等价描述均属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逻辑等价(或称为等值抽象)关系.它反映了数学学习特有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数列既是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的主干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高考关于数列的命题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1)考查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数列的求和公式、递推关系等;(2)考查数列与其他知识交汇的问题,如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等的结合及数列的实际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一个组合公式在数列求和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组合公式在数列求和中的作用王德培(云南省西畴县一中663500)关于数列求和问题,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而教材在数学归纳法一节中却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公式:...  相似文献   

13.
趣题在数列教学中的运用吕天赐(湖南零陵师范425000)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数学趣题,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增长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中,我选用了...  相似文献   

14.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除了课本上的错位相减法之外,在各种资料中经常见到运用比例的性质来推导.《中学生数学》在2。06年第一期第16页《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另三种证法》一文中的证法三即采用了这种方法.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考命题提出了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的考查要求,通过在新题型题中设置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继续学习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本文试以高考题和最新模拟题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命题趋势.1.归纳、类比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注重数学理性思维的考查,尤其加强了归纳、猜想、类比与推广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此类新题型要求学生能够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广拓展,对未知数学领域通过探索得到新的结果.例1(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数列{an}(n为正整数)是首项是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1)求和:a…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利用分析法证明一些简单结论等基本方法;对抽象数列研究步骤已基本掌握,特别是抽象数列中的有界性以及单调性问题已能通过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但是对于抽象数列仍旧存在困惑.究其原因,在于抽象数列递推公式种类较为繁杂,抽象数列中所涉及的求和问题方法较难想到.因此,笔者对一类求和形式为dn+S的放缩问题进行课题教学及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明显提升,其中数学命题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模块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提升有明显帮助.深度学习对数学命题教学的高效开展有促进和引导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以深度学习理论为视角,可以优化数学命题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通过分析数学命题学习实践现状、数学高阶思维培养与高中数学命题学习的融合可行性,提出深度学习与数学命题学习相融合的实践路径与建议,以提高数学命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的数学命题学习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8.
方平 《中学数学》2001,(6):20-22
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这个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高考数学科的考试说明》中 ,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所以 ,在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等问题时 ,一般的方法是先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一般是四、五项 ) ,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最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该通项公式确为所求 .其过程为“递推—猜想—证明”.不过 ,高中数学的数列部分 ,是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为基础和重点的 ,一些数列是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础上构成的 (某些递推公式也反映了这…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公式学习的变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凌戆 《数学通讯》2001,(24):18-18
公式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掌握公式就意味着明确公式的结构特征 (条件和结论 ) ,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推证方法和适用范围 ,并能运用公式解题 .为此 ,要十分注重公式的变式探究 .例如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课本采用“q倍减法”推导该公式 (记为方法 1) ,若着眼于 {an}的前n项和Sn 与an 之间的联系以及等比数列的定义 ,可得如下推导方法 .方法 2 :(方程法 )设 {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则a2a1=a3 a2=… =anan -1=q (n≥ 2 ) ,∴a2 =a1q ,a3 =a2 q,… ,an=an -1q ,相加得Sn-a1=qSn -1(n≥ 2 ) ,…  相似文献   

20.
以“数列求和”微专题复习为例,通过给学生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素材,引导学生就所给的素材构造新数列,并对新数列进行求和.以课前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学生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构造新数列以及对新数列求和的过程”,探索“把课堂交给学生”的高三数学二轮深度复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