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阶段的中考复习,在教学任务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与二轮专题复习的综合性相对应,一轮复习应凸显基础性,一般以知识点的梳理为教学任务.因此,在一轮复习课上,我们应以概念回顾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适量的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近期,笔者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为题开设了一节“起点和终点都是概念”首轮复习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这节课和笔者的些  相似文献   

2.
复习课大致分为单元复习课,期中、期末复习课和毕业班复习课.毕业班的复习课,内容多,时间长,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都压缩了平时的教学课时,复习课的时间超过规定的教学计划.毕业班的复习通常分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其中,二轮复习一般是专题复习,可是目前,有些复习课不甚得法.有些教师往往不进行“双基”梳理,而是以题代替复习,以测验代替复习.也有一些教师虽然进行“双基”梳理,但是缺乏实际内容与营养,学生似乎并不喜欢.专题复习课应该怎么上?专题复习课的例题该如何选取和设计?笔者通过“二次函数专题——点的坐标”一课探讨专题复习课中的问题设计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二轮复习是离中考最近的复习,它是基于一轮复习基础之上的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二轮复习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设计必须与首轮复习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目标的确定,到例题的选择,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具备二轮复习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二轮复习课呢?笔者认为,同步中考最为关键.我们应将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中考,按照中考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从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入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着眼于解题教学方面的比较多,本课题尝试从“概念课的复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复习课为视角,探索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的高中复习课的单元教学设计,从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概念与提高解题效率两个方面进行举例说明.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注重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学代数课,在中学数学各科中,不但所需的教学时间最长,而且内容也最为庞杂.为了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得更为系统,更为清晰,在它全部结束后,教师有计划的领导学生进行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在期末总复习的时候,学生要复习的科目很多,既不可能配备过多时间来上代数复习课,而课下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作课前复习,因此教师事先便应该将中学代数课本,教学  相似文献   

7.
李柏青 《数学通报》2013,52(3):31-36
复习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是知识学习的高级阶段,在数学知识的整合与理解、解题策略的构建与内化、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圆锥曲线的单元复习为载体,浅谈复习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思考.1复习课单元整体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孙沛 《中学数学》2012,(22):55-56
专题复习课是目前中考复习课的主要课型,如何精心选择例题、习题和测试题非常重要,如何讲解和训练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一、滚动式专题复习的四个环节1.专题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一轮复习所确立的知识体系,采取"小专题推进,适当穿插综合训练"的方法,认真设计好每一个专题复习教学案.2.专题讲解  相似文献   

9.
从小学到初中代数 ,学生有一个对初中代数的数学内容 ,思想方法 ,学习习惯的适应过程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适应与缩短这个过程 ,顺利地学好初中代数 ,可以初一开始安排一定的课时 ,对学习内容作衔接性的复习 .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 :这种衔接性的复习 ,决不能对小学内容作简单的重复 ,而是复习中有所提高 ,所提高的正是接近于初中代数起始课所要的知识方法 .例如复习算术数的运算 ,并突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 ,为有理数运算的教学作准备 ;又如代数的起始课 ,对于小学所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正方体等计算公式 ,自然地用字母表示 ,为出现字母表示数和代数式作准备等等 .在衔接性的复习中 ,还要注意改变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不重视算理 ,不重视过程的习惯 ,尽量提倡学习数学要“言必有据”、“算必讲理” .同时抓好对课内练习的要求 ,课外作业的格式以及预习、复习的习惯 .在衔接性复习中 ,对每个单元有关的小学数学内容 ,要重点复习 ,并弄清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起始课的有理数的概念后 ,可以结合小学学过的数的运算局限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例如 ,数系扩展在小学数学中虽有一定安排 ,但比较零...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数学课是离不开解题教学的.比如,概念的新授课中需要用例题巩固新知,并可以通过一些习题的变式达到训练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标准形式与非标准形式.再比如,一些复习课中,需要选用例、习题来带领学生复习数学概念或性质.而在作业讲评、试卷讲评时,更是满堂课都是习题,这时怎样选编习题,并做好恰当改编就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11.
试卷讲评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见重要课型,是复习课的深化考试活动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试卷的精准分析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试卷的有效讲评矫正调控教学,促使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发扬优点,激发其求知欲,完善知识系统与认知结构,规范与开阔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志勇  李卉 《数学通讯》2022,(20):22-25+54
要上好一节专题复习课,需要老师精选出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优质习题,组成专题复习题组,把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零星散落的知识串起来,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本文结合“构造函数求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谈谈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思考着这个问题,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着眼于解题教学方面的比较多.本文结合三个案例从“概念课的复习”这一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思维方法上往往有片面、孤立、呆板的一面,对知识的前后呼应,纵横联系较差。高三复习期间,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安排一些专题复习课很有必要,它可以将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单元练习中的解题方法凝聚在一起,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维,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提高总复习的效益。将课本知识重新组合,使课型富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以解题为中心,新授课的教学匆匆而过,转而进行习题训练,企图通过解题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对概念的提出过程、概括提炼过程,公式、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解题方法的总结提炼过程等重要知识的来源匆匆带过.其结果是学生通过模仿可能会解一些简单、基础的题,但由于缺乏对数学思维过程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本质的揭示,因而学习兴趣不浓,数学思维能力不强.长此以往,数学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提升.数学教学应如何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本质?笔者通过“数学归纳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习题课是初三数学总复习的主要课型,可灵活地选择经典中考题进行改编和拓展,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本文精选一道中考试题进行改编,给出三种解题思路,然后通过改变结论、改变条件或改变背景,对此题进行变式拓展.  相似文献   

17.
祝敏君 《数学之友》2020,(4):11-12,15
高三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要阶段,有别于新授课的解题教学是高三数学复习的重要环节.高考是通过数学题来考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成为解题高手自然需要解题训练.许多教师将数学复习课的重心放在解题教学上,这样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可是大量的事实表明,教师不辞辛劳地加班加点,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并没有带来正比的收益.要如何提高高三数学解题教学的效率,是数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圆锥曲线是高考数学重要的考查内容,也是教学中典型的低效复习内容.本文以圆锥曲线内容为例,对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有不少核心概念复习课.作为教学设计者,如果对核心概念的数学理解不深,就很难对内容进行解析,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记录了一堂高考复习课"向量的数量积"的教学过程,并就此谈一些感受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永岩 《数学通讯》2013,(Z1):23-25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破译问题条件和结论的内涵与外延,寻求条件与结论的关联与差异.进而认清问题的本质,建构合理的解题思路.本文拟针对高三复习教学时遇到的一道解析几何综合题,谈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习题课是全面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继续和延伸,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数学复习课中从典型的问题入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定理,掌握解题技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