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范丽 《数学之友》2017,(8):60-61
数学课程是目前高中课程里面比较受关注的一门学科,一方面是由于数学分数在高考总分里所占比承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中生畏惧数学,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中数学与小学、初中数学不同之处就在于,课堂内容更加紧凑,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提高.因此,想要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就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数学原理,探讨数学问题,全身心融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中.  相似文献   

2.
朱建辉  姜尚鹏 《数学通讯》2023,(1):15-17+22
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本文通过对辅助角公式的探究和学习,挖掘辅助角公式中渗透的数学逻辑、数学应用、数学文化和数学之美,阐述如何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为课堂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由于数学知识难度增大以及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形成了一部分高中数学的学困生,学困生的问题成为焦点;但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对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此,当前对高中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案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归纳法是高考、竞赛、学习高等数学乃至进行现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数学中的“大法”.由于数学归纳法处理的对象涉及自然数的无穷性、其本身的思维方式之别致、概念之难、形式变化之多端、应用之广、题目型态之多样、要求的铺垫知识之多,都使得它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不是一个“教师容易教”与“学生容易学”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5.
问题研究法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校数学组选择了“高中数学问题研究学习法”作为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  相似文献   

6.
对于数学学困生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概念,笔者所谈的数学学困生仅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上有困难,暂时达不到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数学成绩偏低的学生.关于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说法,一般认为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学习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情感状况.文[1]从情意原理的角度,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小问题的累积开始到学习脱节,最后自信心降低;教师从不重视小问题开始,到后来又未能及时查漏补缺,致使学生脱节.因而数学学困生是由于师生交流通道不畅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杨健  王勇强 《数学通报》2022,(11):55-58
浙江省教研室为了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学习,推进课堂转型,在浙江省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中,以数学建模为课题,要求参赛选手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初步了解和经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学生虽然已经储备了一定的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对于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数学建模这类学习主题还是陌生的.对教师而言,建模过程中还涉及到跨学科通识性教学问题及实践性学科教学问题,如何在一节课内建立数学模型并落实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很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8.
高中数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综合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且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层设计,助力C等、B等和A等3个层次的学生适应各自层次的作业需求及完成数学作业目标,并体会到数学学科探究的乐趣,提升数学学科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曹艺雯  汤强 《中学数学》2022,(15):6-7+2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本研究以“直线的斜率”教学为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教学内容的教学片段中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白伟雄 《数学通报》2006,45(12):48-50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的变化特点是:数学语言更为抽象、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从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上更接近于高等数学,更为重视数学思想.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直是高中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对高中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一新生一般都很重视数学这门课,都想学好它.可无论教师做怎样的统一要求,过一段时间,这些高中数学学习起点几乎相同的一班学生,由于学法的不同,数学成绩就会出现差距.若教师不能采取相应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以后的课堂教学.怎样发现学生学法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以减小差距呢?笔者认为学生的提问能给教师提供发现差距的良机.学生的提问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几乎不提问有些学生初中数学成绩较好,高一前几周的数学学习并不觉得困难,看书做作业中也会产生点疑问,但对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红升 《数学通报》2007,46(6):31-33
数字是人类生活的工具,但我国的数学教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仍未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把研究性学习又提到了新的高度.为此我和本校的教师一起承担了宁波市基础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严谨性都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数学探究”是波利亚“数学发现”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本文打算在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理念来探讨与丰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努力使得我们所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适合高中数学课堂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适应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与要求,为数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数学教学的根本依据.因此,对标准里一些具解释性的案例的编制更应该精心考虑,使之成为各种版本教材编写和数学教学上的典范,使之能以学生为本,更富教育性,促进学生正确数学观念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对最新的美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国课标”)中所编制的案例进行研究,以期有所借签.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数学内容抽象,连贯性强,若学生的可接受性差,便造成考试成绩差,社会评价低,心理压力大,以至成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到了高三,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由于高三数学复习课长期采用例题讲解,学生大运动量操练的模式,认知教学概念化,思维训练一般化,“学科魅力”的缺乏,使学困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在兴趣、动机、求知欲、自信心、主体  相似文献   

17.
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我们需要重视传统的区域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做出一定的变革与创新,探索区域教研的新路径.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区域教研的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区域高中数学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以达到区域内教师深度交流,提升数学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教育教学价值导向,通过多元化学科课堂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科学的学科学习思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素养为教学价值导向,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方法、能力的统称,也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考查的热点.培养与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近年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确定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1].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1研究综述诸多学者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相关研究.聂晓颖、黄秦安[2]给出了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四个维度;侯代忠、喻平[3]就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即“(1)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知识?(2)是怎么研究这个知识的?(3)这个知识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李院德、史嘉[4]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中综合运用文献[2-4]中的相关策略,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节新授课为例,探究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