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金增 《数学通讯》2023,(22):19-23
“一题一课”是微专题复习的一种形式,兼具自身的定位功能和新高考导向的双重价值,它以“精选根题,注重拓展,合理追问”为基本特点,从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或模型出发,通过不断变式、变换问题呈现方式,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一题一课”的价值及认识、如何开展、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彭鹏 《中学数学》2021,(1):3-4,6
我们知道,中考复习时总需要关注几何综合题的复习备考,因为每份中考试卷的最后三道大题都会安排一道有挑战的几何综合题,如何开展这类问题的复习备考,是广大备考师生都会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先梳理笔者最近开设的一节几何综合题的讲评课例,并给出教学思考,供研讨.  相似文献   

3.
周伟萍 《中学数学》2021,(3):17-18,21
APOS理论认为学习者不能直接学到数学概念,而是通过心智结构使所学的概念产生意义.在初中几何模型复习课中,应用APOS理论进行题组设计活动,回顾几何图形的定义,发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联系,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复习课教学为例,从“研究初置,思路铺垫”“一题多问,纵横联系”“一题多变,开拓思维”“逐层递进,探究本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运用“一题一课”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数学通报》2019年第11期,张东老师撰文[1]“基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推进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应该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解决问题向问题解决转变.”《数学通报》2020年第11期,蒋凯老师撰文[2]“借助问题留白演绎课堂精彩”,文章以课例介绍通过“化整为零”“添加条件”“自编自答”“自主选择”四个环节,开展“一题一课”复习课.但是,“一题一课”复习课教学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散乱多”,教学目标无序。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提出1.课题研究背景复习课难上是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一方面,难在“新课题,旧知识”;另一方面,难在“内容多,时间少”.教学中常会看到以下几种倾向:第一种是练习式复习课,教师只注重练题、讲题,把单元复习变成了习题课,将“题海”搬进了课堂,忽视了知识的整理.  相似文献   

7.
凌银 《中学数学》2023,(4):25-26+40
“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从知识的灌输转向思维的启发”新课改理念的启发下,探究式教学成为中考复习课“减负提质”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深挖一道题目,以一题串连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散性学习.本文中以中考复习课“二次函数为基架的角度问题”为例,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朱海峰 《数学之友》2022,(15):10-11
各级评优课、展示课中比较多见的是新授课,然而复习课却不太多见.有些复习课往往是选几道例题、配一些习题就开展训练,研究还有待深入.比如,选取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再如二次函数的复习,在不同阶段(章末、期末、中考)的复习课选取的复习内容也应该体现必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胡生兵  李洪兵 《数学通讯》2023,(5):12-14+55
本文呈现“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模型”主题复习的教学过程,教师立足“一题,一类,一课”的新课标主题活动设计思路和理念,基于一道题,借助变式教学,将一类题“串珠成线”,设计了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三主题复习课,很好地在主题活动中落实了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0.
张德琛 《中学数学》2021,(4):39-40,55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对人或事物的看法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欣赏程度也就不同,因此,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多种结果.在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许多数学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解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题多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考命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是一线教师进行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每年的中考试题中,常常会命制一些背景新颖、能力立意、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试题,这些试题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利用不同的知识或方法解决.解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并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下面,笔者以苏州市2020年中考部分试题为例,谈一谈中考试题中的“一题多解”,期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特别是中考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特殊图形折叠涉及丰富的数学知识,是中考常见的试题,运用有效策略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本文以A4纸的折叠为素材,从轴对称视角进行单元整体的复习课设计,通过三次折叠的探索,串联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内容,演绎几何问题解决的通法,在“折叠”、“探究”、“融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蒋亚军 《中学数学》2023,(3):85-86+97
通过一节关于椭圆中两直线斜率和(积)为定值与直线过定点的复习课,围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发对“一题一课、多解变式”复习课的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题多解,是指对同一个题目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探求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高三复习课不像讲授新课那样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在内容和方法上给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因此一题多解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倍受师生们亲睐,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方法多样性的展示和挖掘,而忽视了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这种刻意追求一题多解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浮躁,更存在着对一题多解教学功能理解上的偏离,本文从两节高三教学案例出发,谈一谈本人在一题多解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邹宇  张景中 《数学通报》2012,51(2):58-62
引言向量法解题平易简捷,但也有一定的技巧,且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依赖性.当遇到一个构图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时,用向量解题往往需要较大的耐心.如何根据向量法解几何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工具,把向量法发展成解几何题的机械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国栋 《数学通报》2006,45(1):28-30
我在一次高三数学复习测试中选用了这样一道题:“设函数f(x)=x^2+x+a(a∈R”)满足f(n)〈0,判断f(n+1)的符号,”结果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出来,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听了老师讲解后还是不得其解,事后,我反复思考,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仔细了解发现:学生不善于从几何角度考虑问题,不善于利用几何意义解题.以下是大多数学生解题时受阻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吉明华 《数学之友》2022,(18):36-38
较难题的讲评是平时教学教师需要经常面对的,不少教师通过研发“一题一课”“一图一课”来做好较难题的教学.这类课型研究,往往从一个基本图形或基础问题出发,带领学生做好解题热身,然后拾级而上,变式拓展,最后促进学生自主解决较难题,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会解一道题,也让学生收获学会解题的方法,同时这也能避免较难题讲评时的“一带而过”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习得,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笔者以“图文信息类中考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反思为例,体现教学设计要梯度设计问题、整体设计问题、开放设计问题,从而达到深化探究过程、揭示思维方法、激发主动探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师"认识到按题型简单分类的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的诸多弊端,如以开放探究、图像信息、分类讨论、新定义等题型来分类教学是非常简单化的课型划分,如以新定义题型来设计一节专题复习课,必然"挂一漏万",即使在一节新定义课中精选几道新定义题也可能会使训练的目标和教学主线难以聚焦,往往形似而质异.而另一类着力在形异而质同的微专题教学却得到很多有追求、有思考的老师的喜欢(见参考文献[1]~[3]).本文是笔者基于变式理论研发的一节费马点微专题教学课例,供研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少学生在复习一些几何基本定理时,往往走马观花,就题论题,天地狭窄,效果不好。如何让这样的复习课别开生面,使学生兴趣盎然,收效较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觉得,通过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包括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抓住教材中具有活力的某些点,融会贯通,灵活多变、开拓思路,探讨规律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所在。今就如何复习“斜边、直角边定理”(《初中几何》第一册3、13节)提出如下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温故温故是上好复习课的基础。没有“温故”,就不成其为复习课。温故要求做到知识上深化理解,方法上熟练掌握。一般可采用下面两个步骤。  相似文献   

20.
曹锋平 《数学之友》2022,(18):55-56
根据当前复习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助力高效复习的路径与方法.具体来说,复习课教学要创设适切情境,让学生走入更深的学习;合理串联知识,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精心设计题组,提升复习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