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莲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T-PCR方法,从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幼叶cDNA中成功扩增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全长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该cDNA序列全长461 bp,包括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其中编码区段为456 bp,共编码152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52×104,等电点为4.515.与GenBank中其他物种的CuZnSOD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0%~86%,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89%~94%.所有已知的CuZnSOD的关键活性位点在该蛋白中均保守存在.将其与一些典型的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该蛋白进行进化树分析,为富有争议的莲的系统学地位的确定,在分子生物学上为莲的系统学地位的确定提供了一个依据.该基因已在GenBank登记,序列号为DQ227345.  相似文献   

2.
以10种杓兰属植物为材料,利用PCR技术从叶片DNA克隆ITS序列.测序结果表明,10种杓兰属植物ITS的长度为522-572 bp,变异位点194个,其中信息位点99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95个;5.8S序列的长度均为170 bp,但变异位点十分丰富,其中信息位点30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20个,利用这些位点可将10种杓兰属植物完全分开.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植物可分为三组,绿花杓兰、西藏杓兰、黄花杓兰和紫点杓兰聚为一组,高山杓兰、大花杓兰、褐花杓兰和杓兰聚为一组,斑叶杓兰和离萼杓兰聚为一组.序列已上传至NCBI,登陆号为JN018070-JN018079.本研究克隆和分析了10种杓兰属植物的ITS序列,为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象山港黄墩支港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现状, 采用COI和ITS1分子标记对该种群进行了基因序列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该种群30个个体中扩增得到的COI基因序列长度均为709bp, ITS1序列长度范围在693~729bp(共有746个位点). COI基因序列的位点中有670个保守位点(占94.50%)、39个变异位点(占5.50%); ITS1序列的位点中有保守位点671个(占89.95%)、变异位点62个(占8.31%)和缺失/插入位点13个(占1.74%). COI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高于ITS1序列. 在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的占比(65.84%)高于(C+G), 而ITS1序列中则是碱基(A+T)占比(37.59%)低于(C+G). COI和ITS1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均显示群体内遗传分化不明显. 基于COI基因序列和ITS1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 各科贝类分别相聚, 象山港菲律宾蛤仔位于帘蛤科的分支中, 其COI序列与杂色蛤进化关系最近. 遗传进化树中各种贝类的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可作为分类的参考. COI和ITS1序列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5.497和6.549,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775和0.00973, 单倍型数目分别为21和28, 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63和0.993, 根据COI和ITS1两个序列计算得到的菲律宾蛤仔象山港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均大于0.5,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大于0.005, 表明该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 并处于稳定状态. 本研究结果补充了菲律宾蛤仔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资料, 并可为象山港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的SRY基因中HMG-box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在稀有鮈鲫雌雄个体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发现3个大小分别为220、700和1500bp的片段,经过克隆和测序分析,从220bp的片段中获得两个基因片段,证明为稀有鮈鲫的Sox1和Sox21基因片段,无性别差异,其DNA序列与人及斑马鱼相应Sox基因相似性分别为Sox1:80.4%和97%;Sox21:77.3%和9l%,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及斑马鱼相应SOX蛋白相似性分别为Sox:96%和98%;Sox21:88%和100%,显示了其高度的保守性.此外,从GenBank、MEBL和DDBJ数据库获得了92个已克降的物种SRY和Sox基因全长核苷酸编码序列及HMG保守区序列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策类树的构建,分析了Sox基因家族成员的分类及分子进化模式,对稀有鮈鲫的性别决定进行了探讨,为Sox基因的进化研究提供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5.
鲥鱼、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18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多对引物,扩增并测定出鲥鱼、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其长度均为1206bp,其中太湖新银鱼与大银鱼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将3种经济鱼类与GenBank中10种脊椎动物及头索动物文昌鱼的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出序列碱基组成、序列间差异百分比和转换/颠换数值.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利用NJ法、ML法和BI法3种聚类方法,以文昌鱼为外群,构建13种脊椎动物的分子系统树,3种方法获得拓扑学结构一致的系统树.系统树包括3大支,一支为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共6个物种,一支为两栖类的2个物种,另一支为5种硬骨鱼类.结果表明:鸟类与哺乳类亲缘关系较近,而胡瓜鱼目与鲑形目亲缘关系近于鲱形目.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脊椎动物18S rRNA基因的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和花[鱼骨](H.maculatu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4种取自GenBank的[鱼骨]属鱼类同一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在实际分析的600bp序列中,序列A+T含量(56.9%~57.8%)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11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46个;唇[鱼骨]和花[鱼骨]2个地理种群间变异位点均为11个,唇[鱼骨]种群间碱基替换均为转换,花[鱼骨]的转换/颠换为8/3.以COⅡ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作外群,构建了[鱼骨]属鱼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2个地理种群浙江花[鱼骨]单倍体Ⅰ(H1)与江苏花[鱼骨]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浙江花[鱼骨]单倍体Ⅱ(H2)形成一个单系群.韩国唇[鱼骨]和日本[鱼骨]为姐妹群,然后与中国花[鱼骨](浙江和江苏)相聚为一支.长吻[鱼骨]和朝鲜[鱼骨]单独聚为一支,表明2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同时表明,韩国唇[鱼骨]与江苏花[鱼骨]、日本[鱼骨]和浙江花[鱼骨](H1)的遗传距离均为0.0084,结合形态特征鉴定,推测韩国唇[鱼骨]和日本[鱼骨]是中国花[鱼骨](浙江和江苏)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7.
运用PCR技术和相关生物软件,对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和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的线粒体coⅠ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合GenBank上已公布的无尾目10个科22个物种的同源序列,以爬行纲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密河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为外群,基于核苷酸序列(选取前两位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两种数据形式,分别构建NJ树和MP树.结果表明:系统树将无尾目10个科分为两大支,一支为新蛙亚目Neobatrachia的5科15个物种,一支为古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的5个科9个物种(其中包括锄足蟾科Pelobatidae和负子蟾科Pipidae),并推测这两个亚目均为单系群.古蛙亚目一支内的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与铃蟾科Bombinatoridae亲缘关系较近;新蛙亚目内蟾蜍科Bufonidae与雨蛙科Hylidae,蛙科Ranidae与树蛙科Rhacophoridae两两亲缘关系较近.蛙科中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与大头蛙属3个种首先形成姐妹群,表明其较近的亲缘关系,同时推断大头蛙与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亲缘关系近于脆皮大头蛙.  相似文献   

8.
对在朝鲜首次分离得到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HaSNPV-KO)基因组BamHI-Ⅰ片段的全序列进行了测序与分析.该片段全长1.895kb.包括p26基因.p10基因及p74基因的3′末端序列.p26基因位于户10基因的上游.排列方向与p10基因相同,该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803bp,编码267个氨基酸,p10基因的编码区大小为261bp,编码87个氨基酸.p74基因的排列方向与p10和p26基因相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朝鲜株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国株(HaSNPV-g4株)的p2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两个分离株的p10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p74基因3′末端序列的结果有99.4%的同源性.朝鲜株与美洲株(HzSNPV)的p26和p10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8%,98.7%,而p74基因3′末端序列有97.9%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东区两个站点沉积物中直接提取环境总基因组,通过PCR及TA克隆分别构建了16S rRNA基因文库.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个文库共93个克隆分属13个类群,包括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噬纤维菌-黄杆菌-拟杆菌群、硝化螺旋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OP11类群.其中,γ变形菌纲的细菌在2个站点沉积物中都是优势种群,变形菌纲、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噬纤维菌-黄杆菌-拟杆菌群、硝化螺旋菌门是2个站点共有的细菌类群.DOTUR和LIBSHUFF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站点的沉积物均具有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且物种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纤维分解细菌HY2进行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诱变。通过研究离子注入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纤维素酶活性高的突变菌株HY2-3.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p.HY2-3以及原始菌株Bacillus sp.HY2的纤维酶基因chy2-3和chy2.经过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所得到的突变型和野生型纤维素酶基因编码区均为1500bp.同时发现.经过离子束诱变得到的高产菌株和野生菌株的纤维素酶基因序列存在差别.这些碱基突变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两个菌株纤维素酶产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莲的定量染色体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etaMorph软件定量分析了中国莲(Nelumbo mucifera Gaertn.)每条前中期染色体上(从短臂到长臂)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强度的变化,结合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作为辅助参数,构建了中国莲前中期染色体的定量染色体图.该定量染色体图是实际的前中期染色体的一种直观模式,可识别中国莲基因组中每条染色体以及分析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分布,为莲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RT-PCR技术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PLD基因cDNA的全长,并对该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进化树、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无序化特性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扁穗冰草PLD基因具有2967个核苷酸,含有PLD所特有的HKD基序和C2结构域,属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显示两个HKD基序靠近形成具功能的活性位点,蛋白质无序化分析发现无序化区域较少;进化树分析表明与蒙古冰草亲缘关系最近,与草莓亲缘关系最远.为研究扁穗冰草PLD在干旱胁迫信号转导及应答过程的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我国气候地貌的三个基本特征:1.我国自从第四纪初期以来,即分化出现代三个大的气候地貌区;2.气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3.早第三纪我国盛行热带气候,因而造成热带地貌的遗迹在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我国三大气候地貌区,其界线与三大自然地理区吻合,其中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可再分为四个气候地貌地区(带).  相似文献   

14.
对5种蚌螨ITS2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经比对后发现序列长度为258 bp(含gap);其中保守位点186个,可变位点57个,总变异率达到22.1%,种间变异率在7.4%~14.9%之间;转换位点11个,颠换位点18个,转换颠换比值为0.61。A,G,C,T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17.2%、18.1%、35.2%,平均  相似文献   

15.
通过R-PCR方法、分别从两栖类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和鸟类的鹌鹑(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中首次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l5(RPL15ribosomal protein L15)的cDNA片段,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黑斑蛙和鹌鹑的rpll5cDNA片段分别为467个核苷酸和408个核苷酸,推测分别编码155个氨基酸和136个氨基酸的蛋白片段,与其它已知的脊椎动物,rpl15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应用这两条cDNA序列和其它已知的脊椎动物rpll5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相似文献   

16.
龙牙百合体细胞胚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龙牙百合鳞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6-BA,2,4-D,研究了其体细胞胚发生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对体细胞胚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影响龙牙百合体细胞胚发生方式的因素是2,4-D。当2,4-D浓度低于0.5mg/L时,体细胞胚以直接方式发生,起源于鳞片表皮下数层细胞或深层的细胞,依次经过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心形胚,成熟胚等阶段,其形态学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当2,4-D浓度适中时,体细胞胚以间接方式发生,起源于愈伤组织内部的胚性细胞团,其形态学发育过程也与合子胚相似;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6-BA+2.0mg/L2,4-D,在分化形成体细胞胚时,需降低或去除2,4-D。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全球预测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5个福建登陆北上并严重影响杭州的台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登陆北上影响杭州的5个台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福建登陆北上越过30°N(北上台风),另一类是刚进入浙南就减弱为低压(1010号莫兰蒂台风)。北上台风对杭州造成了大风和暴雨双重影响,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主要带来的是暴雨。(2)在北上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其合成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中部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显著,杭州处于台风环流第一象限两支急流的交汇处,利于产生暴雨、大风;而在1010号莫兰蒂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环流,其北部倒槽与西风带冷空气相结合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压环流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急流也有利于暴雨形成。(3)两类台风虽然部分指数和空间热动力结构相近,但北上台风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更好,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在冷空气切入和斜压性增强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全球预测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5个福建登陆北上并严重影响杭州的台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登陆北上影响杭州的5个台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福建登陆北上越过30°N(北上台风),另一类是刚进入浙南就减弱为低压(1010号莫兰蒂台风)。北上台风对杭州造成了大风和暴雨双重影响,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主要带来的是暴雨。(2)在北上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其合成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中部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显著,杭州处于台风环流第一象限两支急流的交汇处,利于产生暴雨、大风;而在1010号莫兰蒂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环流,其北部倒槽与西风带冷空气相结合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压环流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急流也有利于暴雨形成。(3)两类台风虽然部分指数和空间热动力结构相近,但北上台风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更好,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在冷空气切入和斜压性增强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