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Femtocell技术,能有效解决用户室内3G信号深度覆盖问题,为快速改善室内的3G弱覆盖积累实践经验。本文在简要归纳Femtocell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探讨Femtocell的应用经验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3G网络的建设已经进入后半程.众所周知,3G采用高频段传送无线信号,室内覆盖质量往往不尽人意,但据调查,70%的3G业务发生在室内环境,因此,室内无线覆盖的质量决定了用户的满意度.做为移动网络在家庭的延伸——家用基站的代表Femtocell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Femtocell技术的概念和优势,并对其市场发展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管纯辉 《通信世界》2008,(31):I0011-I0011
Femtocell基站在3G时代甚至后3G时代都会扮演重要角色,该技术在全覆盖中也将会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用户对网络覆盖要求的增加,成本以及部署的难易程度将会是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关键。从Femtocell的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其关键技术,通过与传统室分和无线局域网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从设计和优化两个角度详细介绍了Femtocell技术的应用,最后对其在LTE的应用前景展开设想。  相似文献   

5.
范金宁  蔡敏 《移动通信》2009,33(18):69-73
文章简要介绍了Femtocell技术产生的背景,对Femtocell设备、网络架构及相关协议作了分析,通过仿真详细说明了Femtocell同宏单元相比的优势,提出了Femtocell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3G网络室内覆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WCDMA网络室内覆盖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能够满足3G新业务要求的室内覆盖方案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7.
王红  雷阳 《通讯世界》2017,(9):17-18
3G,4G频繁切换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效果,降低用户的满意度.本文将对3G,4G频繁切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提高4G时长占比、流量比,降低切换次数,提高用户的感知度.通过总结得出相应的办法,对市场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小旭  杜滢 《移动通信》2005,29(12):43-46
文章对3G室内覆盖的基本方法、综合室内分布系统进行了介绍,对不同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造成综合室内分布系统间干扰的因素。文章最后详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乐 《中国新通信》2010,(13):31-34
文章首先介绍了Femtocell飞小区的特性和网络架构,分析了Femtocell相比传统的CDMA室内覆盖技术的优点,最后深入剖析了目前Femtocell室内覆盖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论述T2G/3G互操作的必要性。在对2G/3G互操作策略及其相关通信原理做出介绍的同时,重点描述了中国移动针对现阶段TD—SCDMA发展初期所采取的2G/3G互操作策略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1.
3G室内覆盖组网中切换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换技术是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之一,它直接影响到3G系统的容量和质量,平滑切换对移动终端在系统范围内实现连续的无中断通信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在基于移动通信切换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3G室内覆盖系统的组网方式和切换设计的具体方法,给出了分区和切换区域设计的细节,特别是多分区异频、同频结合的室内覆盖方案。这些讨论可为3G室内覆盖系统组网的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Recently, smaller cells such as femtocel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cellular coverage problem and provide a ‘greener’ solution to future high‐speed wireless access. On the other hand, interference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could impact the wide deployment of femtocell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hreefold. First, we focus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system performance. With realistic long‐term evolution system parameters, we have shown that femtocells can indee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However, this comes with a price—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interference, which is especially severe in densely deployed scenarios. Second, we propose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handover and access management in femtocell systems,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interference issue of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femtocells. Third,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data offloading mechanism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the aim to avoid potential interference and save radio resources and signalling load in the network.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ed scheme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覆盖和容量在蜂窝式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规划过程的目标是在一个蜂窝内允许最大数量的用户发送和接收足够大的信号强度.本文中阐述了3G网络的容量和覆盖的计算.  相似文献   

14.
5G时代70%的应用发生于室内,室内网络将成为运营商5G网络具备竞争优势的主战场。5G网络具备室内外同频组网,室外宏站深度覆盖能力增强等特点,同时,室内网络频段及覆盖方式的变化,都会对室内覆盖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从5G室内覆盖性能分析出发,针对室内覆盖网络面临的室内外同频干扰、传统室分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5G室内覆盖网络规划升级时需要重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5G室内覆盖方案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使得5G室内覆盖效果难以预测,本文提出5G室内深度覆盖预测方法,将射线跟踪算法与建筑物3D建模相结合,为5G室内深度覆盖的精确预测提供一种科学和高效的方法。本预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判断5G室内覆盖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同时也降低了因覆盖方案不合理导致的后期建设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WiMAX与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及应用问题,重点分析比较了WiMAX与3G技术,并阐述了网络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给出网络融合及应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龙腾  汪文勇  谢涛  王蒙 《通信学报》2014,35(Z1):29-159
针对传统覆盖空洞检测方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运营商信令系统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3G网络覆盖空洞建模,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EDBSCAN-最小圆覆盖模型进行覆盖空洞检测。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既能检测到覆盖空洞,又能准确确定覆盖空洞位置。  相似文献   

18.
张燕燕  王鹤鸣  姬天相  王军选 《电讯技术》2019,59(12):1371-1377
超密集网络(Ultra-dense Network,UDN)作为5G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其切换时延及无效切换等已成为网络发展的巨大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策略的机器学习算法,并结合用户的移动性数据,进行较高精确度的切换预测,减少切换时延及非必要切换等目标。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结合改进机器学习算法的切换策略,不必要切换率降低了40.2%,平均时延降低了28.6%。  相似文献   

19.
刘凯  林克正 《信息技术》2007,31(12):63-65
为了使3G网络架构的性能为移动设备定位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介绍一种在J2ME开发平台下,运用Mobile SVG规范开发的,移动GIS中定位技术的应用。分析了Mobile SVG在开发移动GIS中的优势,并且提出如何运用J2ME和SVG Tiny技术来构造3G手机位置服务的终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