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出版社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出版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及参考书的出版社,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它负责出版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理科、工科和部分文科各层次所需教学用书,同时承担中专、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用书出版任务.还出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和翻译  相似文献   

2.
戴世强 《力学与实践》2010,32(4):120-121
 这些天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已有三万余人前来悼念钱伟长先生;社会上,各方人士以 各种方式在表示对这位科技伟人离世的悲恸. 一位大学校长的辞世在世间引起这样大的震撼, 说明钱伟长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说明他的精神感人至深! 此刻,我想说的是,老校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样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我 认为,最好的行动是传承他的伟大精神,倾情奉献,实现他的遗愿!什么是钱伟长精神?可 以归纳为6个字:爱国,执着,坦荡. 钱校长是彻底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漫长人生的红线. 他在人生抉择的六个关口,他 都以爱国主义为准绳毫不犹豫地做了正确的选择. 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的热爱祖国的 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反右'之后的26年,他承受了各种屈辱和磨难,但报国之情矢志不渝. 1980年代初,国内盛传钱伟长已移居国外,钱先生一笑置之,他说:``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我要是有这个想法,1946年就不会回来. 我是中国人,决不会离开哺育我成长的伟大的祖国. 我的岗位在这里!'有人问起这些年他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想法,他说:``祖国是我们 的母亲,哪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你能说母亲错打你几下屁股,你就记恨了吗?天下没 这个事情. 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就应当是永恒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祖国的赤子 之心!所以,我们要慰籍老人家的在天之灵,首先要像钱先生那样,成为彻头彻尾彻里彻外 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3.
我这里谈谈现代力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它的一些新方向和最迫切的问题。一、现代力学的特点在我们时代,力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它跟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日益增长的深刻联系。可以说,物理学和力学在原则基础方面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的许多差异只是在术语上。这牵涉到两门科学的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谦  王洪见  白欣 《力学与实践》2013,35(3):107-108
 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大家都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却往往忽略了科技普及.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科学家的"摇篮" 工程. 科学家只有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这里的"巨人",就是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学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历史必然,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做好科学传播链上的第一"发球员".  相似文献   

5.
郑哲敏 《力学进展》2011,41(6):639-641
什么是工程科学?这是1947年钱学森先生在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课题。他看到一个新的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把力学或者说是把应用力学从基础科学中划分到工程科学范畴中。今天我就讲一下它的内容、意义和来源。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以下两篇文章和一个报告。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代科学家群体中,有众多的科学家是值得敬重的.不过要是有人向我提问:你最敬重的科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培源先生.其原因,不仅是我上大学的力学专业是周培源先生所创办,周培源给我们上过基础课理论力学,也不仅是我工作后,许多年是在力学系度过的,经常能够聆听他的教诲,更是近若干年来我逐渐对力学史产生兴趣后,在浏览了许多科学名人传略后,在熟悉了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之后,经过比较和思考得到的结论.只有跳出一个系,而从近代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体味出他在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其理由可以简要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1958年庆祝我们荷兰皇家科学院150周年的时候,我有幸作过《精密科学的确定性》的报告。我举了一些例子,试图主要从力学来阐明物理学理论的性质。这样做的理由很多。力学不仅是描述物理现象的头一个定量的数学理论例子,它的成果十分丰富,并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关于自然界的思维方法;自从牛顿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力学便是自然哲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正如我在1958年的报告中所说的,我们信赖物理学理论的根据是,产生定量结果的实验具有重复性(这点对所有观察者来说都一样);从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述的理论可以作出各种予估。重复性、予估和数学表述,这些是检验物理学各分支的标准;力学是符合这些标准的头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科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琅 《力学与实践》2010,32(5):102-103
 等离子体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是由3个方面并行发展起来的: 高 温等离子体(核聚变反应)研究; 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 低温 等离子体的应用研究及发展. 20世纪上半叶, 电磁学、流体物理、统计物理和原子物理都已 发展得比较成熟. 综合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用以研究等离子体状态下的各种现象, 包括 从宇宙空间到地球上, 人类利用等离子体的研究. 这是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我们可以 说, 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就是明确了``等离子体是物理的第四 态'.  相似文献   

9.
正王仁先生是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教育家,他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尤其王仁先生无私地鼓励和支持我们年轻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事迹,使我与郑晓静终身难忘。1991年,王仁先生在兰州开会期间,让我与郑晓静去见他。当时王先生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是我们敬仰的大科学家,我们不知何事,就有些忐忑不安。见面后,王先生笑容满面、和蔼亲切地说,听说你们要开展电磁固体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武际可 《力学与实践》2008,30(4):106-106
说来别见笑. 如果从1958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算起,混迹力学界已经50年了. 50年来虽然写过和指导学生写过不少论文,但直到接近耳顺之年,才真正认识到,写文章是 给人看的. 1987年,我受命于中国力学学会,出任综合性力学学术刊物《力学与实践》的主编. 为了改 进刊物,我曾经同我所从教的北京大学力学系的部分学生座谈,问他们看不看这本杂志. 他 们说看不懂.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力学与实践》是我国力学界一本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其中的大多数文 章,却连本行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看不懂,这说明杂志的文风存在问题. 进而一想,现在 学术界的确有一种把浅显的东西说得深奥难懂的趋向. 似乎写得愈是难懂作者的学问愈是高 深. 对这种情况,我回忆起在20世纪30年代学界有一则歌谣说:``深入浅出是通俗,浅入 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还犹可,浅入深出最可恶. '} 联想到我自己过去发表的有些论文,虽不一定够上``最可恶'但也面目可憎,不禁汗颜. 我 想,杂志应当办得深入浅出、为人们爱看,必须从自己做起. 为此,我便约了好友王振东教授共同写一些大学生容易看懂而且有趣的文章陆续在《力学与 实践》上发表,搞了一个专栏名叫《身边力学的趣话》. 几年下来,居然达到20多篇,由南 开大学出版社结集为《力学诗趣》. 这些文章影响所及,《力学与实践》后来收到不少作者同 样风格的来稿,大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有一回,我应邀到太原理工大学给学生做报告,到会的学生比我预计的要多出许多. 在报告 开始前、学生们嘈杂的谈话声中,我听到有两位说``这就是捞面条的那个老师'. ``捞面 条'指的是我的``捞面条的学问'一文. 后来还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同我讨论我们文章中的问题. 这些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努力收到了一点效果. 之后,同行和好友给我许多鼓励. 1997年我去香港访问,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 授说:``多写点这种文章,这比你写论文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大. ' 2000年,在大连遇到力学界的老前辈、中国力学学会前理事长钱令希先生,并向他索要墨宝. 他 当天就送我一幅条幅,以一手漂亮的行书写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并在落款中附记云: ``唐诗寒山寺《枫桥夜泊》素为脍炙人口之绝唱,力学家武际可著有《力学诗趣》,书中曾就 夜半钟声句中概括之声音夜间传播之现象,以科学之美增益诗情画意之美. 谨志'. 这段话 指的就是我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文. 通过这一段写作实践,对什么是``科普'才算是有了一点真切感受. 有人把高技术,像纳米 技术、基因工程介绍给大众;有的把新产品,像可视电话、高清晰度电视介绍给大众;还有 的则是把科学技术中的新思想,像宇宙大爆炸、反物质等介绍给大众;更有的则是把奇怪事 物收集起来,像尼斯湖的怪兽、百慕大三角洲、UFO、神农架野人等等. 总之,见仁见智,不 一而足. 而我的体会是,科普是要把科学中最普遍的规律中的美阐发出来,以通俗的语言使 尽可能多的读者领悟. 科普不是猎奇. 它的真谛不仅是介绍,更主要的是挖掘和阐发、是研 究、是创新. 因此只有作者对科学深深热爱了,并且体味和挖掘出科学规律中的美来,才能 写出以科学美来感染人的文章. 科普的对象不仅是青少年、门外汉,而且可以是中老年和专 家. 钱令希教授对我的题词就是对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一种肯定、鼓励和概括. 在《拉家常 \ 说力学》这本小册子里收集的32篇文章,就是这些年来我写的科普 文章的一部分. 其中排在最后的三篇,与力学关系不太大,但涉及技术发展和科学 精神方面,也一并附在后面. 我眼下已经退休,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科普写作将变为我的主要追求和爱好. 希 望能够为科普做出更多贡献. 为了使读者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将它的目录列在下面:} 《拉家常 \ 说力学》的目录: 力学科普丛书序言 戴世强教授序 1.捞面条的学问 2.倒啤酒的学问 3.从土豆的内伤谈起 4.马尾为什么提不起豆腐来 5.洗衣机为什么老翻衣服兜 6.从肥皂泡说起 7.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 8.漫话高压锅 9.谈火的进步 10.钟表和力学的发展 11.灰尘为什么会扬起来 12.人类是怎样学会量血压的 13.被中香炉与万向支架 14.坐在大汽车的后排为什么比坐在前排要颠 15.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 16.甩鞭子为什么会响 17.从抽陀螺到惯性导航 18.从打秋千说开去 19.从麻脸的高尔夫球谈起 20.飞盘是怎样飞行的 21.飞去来器为什么会飞回来 22.《格列佛游记》的错误 23.跳蚤应当与人跳同样的高度 24.夜半钟声到客船------谈声音和波的传播 25.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26.怎样制作笛子 27.公路交通事故 28.说热机效率话冷却塔 29.马路,是越宽越好吗 30.西方的放血疗法是怎么回事 31.从``腐草化萤'说起 32.谈镜子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1972年10月6日刊登了周培源同志的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现摘录其中的一些看法如下。目前综合大学理科已建立起来的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基本理论的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天文等专业;有技术性很强与生产密切联系着的无线电、半导体器件等专业;也有由于生产的需要和科学发   相似文献   

12.
我的瑞典朋友马丁·宋贝先生于1953-1983年长期担任瑞典航空研究院(FFA)低速气动力部主任.他是一名至今还开飞机上天的有54年历史的老飞行员.这两年他常和我讨论飞机升力产生原理的传统说法,他认为许多人误用了伯努利定理来解释升力.他说:长达半个世纪,遍布全世界的飞行员教材中的错误概念,已经酿成了飞行事故,他有责任为此进行斗争.退体后的这几年,他东奔西跑到处说服人们接受他的意见,先是在 FFA内有了市场,接着欧洲民航年会(ECAC)采纳了他的批评,现在他又在争取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纠正错误.不久前他寄给我一篇用英文写成的“檄文”,希望我帮助征求中国同行的意见.我将它翻译整理并加了标题“伯努利升力原理批判”介绍给大家.我觉得这篇文章涉及到科学原理的准确表述和科学普及的通谷解释的关系问题.飞机为什么能飞?或升力怎么产生的?这既是航空空气动力学要研究的课题,也是科普教育要回答的问题.文章所批判的说法在我国的科普读物、中学教材、飞行员课程、航空概论中也都采用,因为其通俗易懂,当然在真正的高等空气动力学教程中又是另外的讲法.关键是通俗解释不应当引入错误的概念,更不应当因错误概念导致危险的后果.诚然,飞行员的教材不可能和飞机设计师的空气动力学课本相同,但是升力产生和飞机尾涡与下洗的密切关系却因此被忽略了.本来,在明白升力产生的原理同时,就能知道任何飞机后方都有强下洗和强尾涡,谁也不会贸然冲进这个危险地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此“通俗”法地向飞行员讲授,意思不大,而且应对尾涡事故负一定责任.文章还指出了许多概念性的错误,尤其是因果顺序的颠倒,即使对于空气动力学专业的教员与学生也必须重新认识,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因为科普教育中错误说法的流传之广,它同样也渗入气动专业人员脑中,这种逻辑的混乱同样存 在,因为从中学物理课起就是这么教的.目前,我国中学和大学的力学教育有一个重复循环但又逐步深化的过程;同样的现象和原理,在大学时可以用更高级的数学工具科学地描述,而在中学时则要既通俗又科学地教授基本概念.如果这种通俗中杂有许多错误,那么它并不会在大学的高等教育中自然纠正的,只会贻误终生或造成混乱.那么,科学的原理能不能作通俗的解释呢?宋贝先生的文章本身就做了肯定的答复.他在解释升力、机翼、分离、失速等现象时,一直以中学的牛顿定律作为出发点,而且把机翼空气动力学的许多基本概念串起来了,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又能摒弃错误概念的渗入.目前中学物理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基本概念,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明辨一个定理或原理的孰“因”孰“果”,宋贝先生在文章中反复争辨的就是这一点.现在,我们进行科普教育的媒体越来越多,除了学校课本外还有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甚至文艺小说和商业广告,全社会都应当负起传播正确的术语、概念、原理的责任.这是宋贝文章的又一点启示,他作为一名空气功力学家兼老飞行员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3.
武际可 《力学与实践》2012,34(4):99-100,88
 在我国现代科学家群体中,有众多的科学家是值得敬重的. 不过要是有人向我提问:你最敬重的科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培源先生. 其原因,不仅是我上大学的力学专业是周培源先生所创办,周培源给我们上过基础课理论力学,也不仅是我工作后,许多年是在力学系度过的,经常能够聆听他的教诲,更是近若干年来我逐渐对力学史产生兴趣后,在浏览了许多科学名人传略后,在熟悉了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之后,经过比较和思考得到的结论. 只有跳出一个系,而从近代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体味出他在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力学与实践》2016,(4):465-466
为铭记铁木辛柯在工程科学和教育上的丰功伟绩,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于1957年设立了“铁木辛柯奖”,并授予对应用力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由该协会应用力学分会负责评选和颁发。铁木辛柯奖被广泛认为是应用力学领域的最高国际奖,也被视为力学界的诺贝尔奖。附上铁木辛柯奖历届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15.
电气动力学是气体动力学的一个较新的分支,可以说它是气体动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的共同产物.电气动力学有时又称为电离层空气动力学.它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进入了宇航时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的划时代的工程发明都会带来新的科学问题,有关人造卫星我们感兴趣的是它所产生的气动力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随着工程科学的进展,对非线性固体介质进行力学分析的需要变得日益迫切。高速飞行器的热应力、再入卫星的头部烧蚀和变形、喷气发动机各部件的应力集中、反坦克弹的变形及反应堆壳体的蠕变等等问题的研究,都与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有关,对金属固体来说,特别与弹塑性特性有关。现代断裂理论的研究也必须研究裂纹顶端的应力应变场,这里弹塑性是重要的因素。在数学上,这种非线性分析常常是一个依赖于应力历史的、与路径有关的复杂问题,这就引起了数学家的注意。但是应该说,在高速大型计算机未出现之前,光靠解析数学工具,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力学——在一九七八年全国力学规划会议上的发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力学的内容和前景是什么?在高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力学工作者应该怎么办?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想就此提点看法,供大家讨论,不对的请指正。(一) 讲现代力学,就应该从一九一○年到一九六○年这五十年的所谓"应用力学"的工作说起。在这个时期中,力学工作者对当时新兴的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震撼世界的成果,作出了巨大的贡...  相似文献   

18.
《力学与实践》──学习与创造的源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2年我在河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读大学一年级时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力学与实践》,沉浸于力学那充满哲理的迷人世界,学到了许多在大学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并对我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立志把力学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如今,《力学与实践》对我的学习生活和教学与科研及管理工作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力学与实践》不单是专业杂志,是学习资料,更是精神财富,是人梯,是通向科学高峰的铺路石。感谢《力学与实践》,教我学习,教我创造,教我做人。《力学与实践》的小问题栏目,仿佛都是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姜锡权 《力学与实践》2015,37(3):436-440
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起源学科之一. 许多科学思想与方法起源于力学, 然后影响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梳理力学中所蕴藏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一方面可以增加力学工作者的自豪感, 另一方面, 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可以便于我们在科学思想和方法层次上理解力学、学习力学、传授力学. 本文致力于探求力学中蕴藏的一些科学思想与方法, 说明力学对科学的影响, 以期在力学教学中提炼这些思想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龙驭球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0-101
 我是陆士嘉先生的研究生(属第1届), 那是1948年, 我刚从大学毕业, 考取了清华 大学土木系研究生. 一同考取的还有黄克智同学. 他跟张维先生学壳体力学, 我 跟陆先生学流体力学. 准确地说, 我俩都是陆张两位先生的学生. 陆先生今年一 百岁了, 我这个学生也85岁了.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纪念会, 是来感恩的. 培育之 恩, 终生不忘! 在陆先生的精心培育下, 我像一棵幼稚小松在春风里茁壮成长. 记得我第一次登 上讲台作学术报告时, 陆先生坐在第一排, 略带笑容, 看着我, 为我壮胆. 也还 记得我那篇科研方面的处女作(《斯$\cdot$柯两氏变换式及其在水工问题上之应 用》), 经过陆先生的把关和推荐而于1949年在《水工试验所研究丛刊》上发表. 我迄今发表了学术论文250多篇. 我编``论文目录'时, 把它排在榜首. 在陆先生 的指导和牵扶下, 我跨进了科学研究的神秘大门, 迈出了几十年学术生涯神圣的第一 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