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dpa衍生配体合成2个单核铜配合物[CuL(NO32](1)和[CuL(OAc)(H2O)]ClO4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显示,配合物1中的Cu中心可以描述为畸变的五角双锥构型,而2的Cu中心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运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作用,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均为部分插入模式。通过改变浓度、时间进一步检测配合物切割DNA的能力,以及验证其切割机理,结果表明在外界诱导剂存在下,2个配合物均表现出强的切割DNA的能力,其作用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2。利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体外HeLa、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dpa衍生配体4-methyl-N,N-bis(pyridin-2-ylmethyl)aniline(L)合成2个单核铜配合物[CuL(NO32](1)和[CuL(OAc)(H2O)]ClO4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显示,配合物1中的Cu中心可以描述为畸变的五角双锥构型,而2的Cu中心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运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作用,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均为部分插入模式。通过改变浓度、时间进一步检测配合物切割DNA的能力,以及验证其切割机理,结果表明在外界诱导剂存在下,2个配合物均表现出强的切割DNA的能力,其作用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2。利用MTT法测定了配合物对体外HeLa、HepG-2和SGC-7901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2个结构类似的喹啉类单核锰和钴配合物[ML(H_2O)3]·H_2O,其中M为Mn(1)、Co(2),Na2L为8-(羧基钠甲氧基)喹啉-2-甲酸钠。运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及BSA的键合作用及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晶体解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为同构结构,配合物中心均为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结构。钴配合物2与CT-DNA的键合能力强于锰配合物1,两者与BSA的作用机理为静态淬灭机理,而键合常数值大小为12。在以H_2O2作为诱导剂时,在同等条件下,2切割DNA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入自由基捕获剂证明了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为OH·。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钴配合物[Co(L)Cl_2],配体L为吡啶类多齿配体4-甲基-N,N-二(吡啶-2-亚甲基)苯胺。对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Co中心为五配位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利用电子吸收、发射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加诱导剂时该配合物与DNA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切割活性,而加入诱导剂过氧化氢后,化学核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其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_2,且配合物与DNA的结合部位可能在大沟槽处。另外,用MTT实验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HeLa、BGC-823、NCI-H460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3-苯氧基甲基-4-(4-甲基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为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u2L2Cl4]·2H2O(1)和[Cd3L2(μ2-Cl)6]n·2n CH3CN(2),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等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中心铜( Ⅱ)原子具有畸变三角双锥构型[Cu N3Cl2];配合物2是配位聚合物,每个重复单元有3个Cd( Ⅱ)原子和2个不同的Cd( Ⅱ)配位中心,Cd1( Ⅱ)原子具有中心对称的畸变八面体构型Cd Cl4N2,Cd2( Ⅱ)原子具有畸变的八面体构型Cd Cl4N2。  相似文献   

6.
以3-苯氧基甲基-4-(4-甲基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为配体分别合成了2个金属配合物即[Cu2L2Cl4]·2H2O(1)和[Cd3L2(μ2-Cl)6]n·2n CH3CN(2),对其进行了红外、紫外、热重、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等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都为P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中心铜( Ⅱ)原子具有畸变三角双锥构型[Cu N3Cl2];配合物2是配位聚合物,每个重复单元有3个Cd( Ⅱ)原子和2个不同的Cd( Ⅱ)配位中心,Cd1( Ⅱ)原子具有中心对称的畸变八面体构型Cd Cl4N2,Cd2( Ⅱ)原子具有畸变的八面体构型Cd Cl4N2。  相似文献   

7.
在甲醇体系中,分别将苯并咪唑还原席夫碱HL与四氟硼酸铜和硝酸铜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结构类似的双核铜配合物[CuL(CH_3OH)]_2(BF_4)_2(1)和[CuL(NO_3)_2]_2(2)(HL=2-(((2-(2-benzimidazyl) ethyl)aimino)methyl)phenol),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2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为酚氧桥联的双核铜结构,其中每个Cu(Ⅱ)处于N_2O_3的畸变四方锥构型。配合物中的氢键将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分别连接成一维和三维网络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双核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表明2个配合物均显示2个准可逆单电子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2-甲基-4-噻唑甲酸(HMTZA,C5H5NO2S)为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Co(MTZA)2(H2O)2]·3H2O (1),[Cu(MTZA)2(H2O)]·2H2O (2)和[Zn(MTZA)2(H2O)2]·3H2O (3)。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Co(Ⅱ)离子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略为变形的八面体;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Cu(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中心金属Zn(Ⅱ)离子的配位构型为畸变的八面体。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_4)_(0.5)·3CH_3OH (1)和[Cu_2(L)_2SO_4]·1.5CH_3OH (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_2-SO_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钴配合物[Co(L)Cl2],配体L为吡啶类多齿配体4-甲基-N,N-二(吡啶-2-亚甲基)苯胺。对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Co(Ⅱ)中心为五配位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利用电子吸收、发射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加诱导剂时该配合物与DNA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切割活性,而加入诱导剂过氧化氢后,化学核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其切割机理为氧化切割机理,其中活性氧可能为·OH和1O2,且配合物与DNA的结合部位可能在大沟槽处。另外,用MTT实验测定了该配合物对体外HeLa、BGC-823、NCI-H460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了1,4,7-三(2-羟基丙基)-1,4,7-三氮环壬烷(L1)和1,2-双[N,N′-二(2-羟基丙基)-1,4,7-三氮杂环壬基]乙烷(L2)铜配合物([CuL1](ClO4)(NO3)和[Cu2L2](ClO4)4])以及锌配合物([ZnL1](ClO4)2)与CT-DNA的相互作用以及核酸酶活性和催化磷酸酯水解功能。两个铜配合物对DNA切割具有浓度、时间和pH依赖性。荧光和CD光谱实验表明[Cu2L2](ClO4)4能插入DNA双螺旋中。配位饱和的[ZnL1](ClO4)2和[Cu2L2](ClO4)4能催化对硝基苯磷酸单酯水解生成对硝基苯,[ZnL1](ClO4)2和[Cu2L2](ClO4)4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8×10-5min-1和5.9×10-6min-1。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3.
合成并表征了2个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L1)Cl2]·CH3CN(1)和[Cu2(L2)Br2]·CH3CN·H2O(2)。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实验,圆二色谱和凝胶电泳实验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2×105和7.2×105,圆二色谱的实验表明配合物能与DNA较好的结合,粘度实验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为非典型的插入模式,凝胶电泳实验显示配合物通过氧化机理对DNA有较强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吡啶-3-甲醛缩氨基硫脲(HL)合镍(Ⅱ)、锌(Ⅱ)配合物.在配合物[NiL2(1)中,镍(Ⅱ)离子与来自2个脱氢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2个硫原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正方形构型.在配合物[Zn(HL)2(C2H5OH)2(H2O)2](NO3)2(2)中,锌(Ⅱ)离子与2个中性配体、2个乙醇分子和2个水分子配位,配位原子在锌(Ⅱ)离子周围形成畸变的八面体构型.通过荧光吸收法研究了配合物1、2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均以插入形式进入DNA的碱基对.此外,还研究了配体及2个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配合物1对上述测试菌种无抑制作用.配合物2对前面3种有弱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1),[Zn(HL)_2](NO_3)_2(2),[Cd(HL)_2](NO_3)_2(3),[Cu_2L_2(NO_3)_2](4)和[Cu_2(L)_2(SO_4)]·4CH_3OH (5)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缩N-乙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2个脱氢的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_2S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和3中,中心Zn(Ⅱ)和Cd(Ⅱ)离子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配位构型相同,但缩氨基硫脲为三齿中性配体。而配合物4和5中均存在双核的Cu_2S_2中心,每个Cu(Ⅱ)均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所不同的是外轴向配位点分别由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μ_2-桥联的硫酸根所占据。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5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配体N,N′-二(3-氨丙基)-4-甲氧基苄胺(amba)与4,4′-联吡啶,铜盐反应合成了两种多胺Cu(Ⅱ)配合物[Cu(amba)Cl2](1)和[Cu(4,4′-bipy)(amba)(ClO4)]ClO4(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子荧光,电化学以及粘度试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104 mol-1.L和1.7×104 mol-1.L,荧光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04×103mol-1.L和1.81×103 mol-1.L,表明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结合方式均为静电模式。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均为水解切割。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类新的金属配合物[Cu(sampn)CuL](sampn^4-:N,N′-1,2-丙水杨酰胺根离子;L:2,2-联吡啶或1,10-菲绕啉),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等手段推定配合物具有酚氧桥结构,Cu(Ⅱ)离子和配位环境为畸变四方构型,测定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其数值用量二乘法与修正的Bleaney-Bowers方程拟合,从中得到较大的θ值,表明双核分子间有较大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2CH_3OH(1),[ZnL_2]·CH_3OH(2),[CdL_2]·CH_3CH_2OH(3)和[Cu_2L_2Cl_2](4)(HL为喹啉-8-甲醛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3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硫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而配合物4中Cu(Ⅱ)离子与1个中性配体HL和3个氯离子配位,其中2个氯离子为μ~2桥联。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尤其是4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9.
4-甲基-3-苯基-5-(2-吡啶基)-1,2,4-三唑(L)分别与CuCl_2·2H_2O、Ni(NO_3)_2·6H_2O、Cu(ClO_4)_2·6H_2O和Cd(NO_3)_2·4H_2O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uL_2Cl]Cl·H_2O(1)、[NiL_2(H_2O)_2](NO_3)_2(2)、[CuL_2(H_2O)_2](ClO_4)_2(3)和[CdL_2(NO_3)_2]·CH_3CN(4),测定了它们的X射线单晶结构,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d,中心离子Cu1(Ⅱ)具有畸变的四方锥构型[CuN_4Cl]。配合物2、3和4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_1/n,P2_1/n和P2_1/c。配合物2、3和4的中心离子Ni1(Ⅱ)、Cu1(Ⅱ)和Cd1(Ⅱ)都为畸变的八面体构型[NiN_4O_2]、[CuN_4O_2]和[CdN_4O_2]。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EB)荧光猝灭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IP)(L-Leu)(H2O)]ClO4(1)和[Cu(IP)(L-Trp)(H2O)]ClO4·1.5H2O(2)(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Leu=L-亮氨酸,L-Trp=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作用,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羟基自由基机理对DNA进行切割,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