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压下Hg系1201相超导铜氧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首次报道常压下Hg系1201相超导铜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简便,制备样品质量较好,超导转变温度达94K。作还进行一步讨论了1201相常压下制备的最佳成相条件及其物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对名义组份为Bi_2Sr_(2-x)□_xCuO_y(x=0.1,0.2,0.3,0.4,0.5,0.6,0.7,其中□为空位)的系列样品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电子衍射的研究表明,缺Sr的Bi-2201相的调制波长随着x值的增加而明显减小。Raman散射结果则显示随着调制波长缩短,晶体的结构畸变加剧,晶格无序度增加。利用调制的晶格失配模型讨论了这种由缺Sr所造成的结构畸变行为,并由此指出在Bi系氧化物中非公度调制与晶格的有序度很可能是相关的,调制波长缩短,晶格无序度增加;反之则减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固相反应和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制备义组成为Sr2(Gd1.5Ce0.5)Cu2Oz的前驱物,再用真空烧结的方法合成了(Hg,M)-1222相铜氧化合物(Hg0.75M0.25)Sr2(Gd1.5Ce0.5)Cu2Oz(M=W,Mo,V,Cr,Ti)。溶胶-凝胶法同固相法相比混合更均匀,反应温度低,成相情况好,改进该方法后,用溶解度较高的Ce(NO3)3代替不溶于硝酸的CeO2,制得了纯1222相。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对样品电阻温度特性的影响的影响,发现高氧压退火有助于超导转变,M=W,Mo时得到超导体,Tc(onset)在13-27K之间。  相似文献   

4.
Bi系氧化物超导体的微结构与超导电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系统地研究总结了Bi系氧化物超导体的微结构特征及其与超导电性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出CuO2面的准二维特征是铜氧化物产生超导电性的必要条件,超导电性的出现与否以及Tc的高低是由CuO2面的结构畸变程度的大小所决定的。对于Bi系氧化物,CuO2面的结构畸变与非公度调制结构的特征是相关的,随着调制波长的缩短,CuO2面的畸变加剧,反之则减弱。对于非公度调制的起因,我们的结果表明它来自于BiO层和  相似文献   

5.
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型Pb-1222相层状铜氧化物(Pb0.5Cd0.5)(Sr0.9R0.1)2(R‘0.7Ce0.3)2Cu2Oz,R=R’=Y,Pr,Sm,Eu,Gd,Dy,Ho以有(R,R‘)=(La,Eu),Sm,Gd),(Sm,Eu),(La,Gd),(Eu,Gd),(Nd,Dy),(Nd,Y),(Nd,Er)。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单晶性很好的Bi2Sr2CaCuO8-x进行了插碘,得到完好的插层晶体。尽管碘的插入导致晶胞在c方向增长了约0.35nm,其电阻测量的结果与未插层单晶行为相似,只是Tc略有下降,意味着CuO面内的载流子浓度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Bi-系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元素替代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对由于元素替代所引起的晶体结构、氧含量、空穴浓度和超导临界温度等参量的变化进行了重点讨论。总结出元素替代的两种机制,即CuO_2平面外原子格点上以改变迁移载流子浓度为主要特征的和在CuO_2平面内Cu的格点上以破坏局部磁有序、产生直接拆对作用为特征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东旗  郑国光 《物理》1989,18(2):94-98
新的高温超导体开辟了诸多应用的可能性,如磁体、电力输送、计算机内连接、约瑟夫森器件等.这些应用的实现尚依赖于许多因素如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允许的工作温度、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对一些因素的分析可看出哪些应用会最早实现,哪些会具有最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根据DTA实验测得的降温曲线上的放热峰,探讨了Bi-2223相高温超导体的昌过程及其温度特性曲线,相变的观特征与宏观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用热分析方法研究高温超导体结晶过程中相变的宏观特征及其规律,对实用化成材的热处理工艺技术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在液氮温区以上铋系高 T_c 超导相变温穆斯堡尔谱的实验结果.穆斯堡尔无反冲因子随温度变化表明,在超导转变温度 T_c 以上,铋系高 T_c 相的 Cu-O 层中出现了明显的晶格软化现象,这种与晶格软化相联系的结构不稳定行为可认为是超导转变的前驱效应.在 Cu-O 层上发生的品格软化的特殊性质,对超导电性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1.
将 Bi_2O_3,SrCO_3,CaCO_3,CuO 按比例混合和熔融,化合成 Bi-Sr-Ca-Cu-O 复合氧化物,浇铸成型;经高温退火处理获得起始转变温度117K,零电阻温度79K 的多相超导体.此法与通常的烧结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在 Bi-Sr-Ca-Cu-O 体系中发现120K 相的实验结果.样品的电阻在130K 时开始超导转变,在120K 时下降到约为130K 时的8%,最后在98K 出现零电阻.文中对样品进行了相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  相似文献   

13.
用电子顺磁共振方法研究了一些高温超导氧化物样品的零场非共振吸收信号和正常的ESR共振信号。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作为鉴别样品进入超导态的实验判据之一。利用零场非共振吸收实验给出的下临界磁场Hc1(T)很好地遵多Hc1(T)=Hc1(0)(1-T&^2/Tc^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掺Ba对Bi2Sr2-xBaxCaCu2Oy(0≤x≤0.15,0.3)单晶和多晶样品超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少量Ba2+离子进入了超导相,且有固溶度极限.对于2212相单晶,c轴参数和Tc均随Ba含量增加而增加;对于慢冷多晶样品,掺Ba可明显提高Tc;然而对于淬大多晶样品,Tc没有明显变化,用掺Ba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含铅铋系2223相成相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超导电性测量、差热分析、电镜等手段对块材Bi系超导体组元的挥发、组成、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临界温度T_c与2223相的形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小于910℃时,除Pb外其他组元的挥发没有被观测到。制备2223相的最佳配料组成是Bi_(1.70)Pb_(0.30)Sr_2Ca_2Cu_3O_x,烧结温度在830—845℃之间,烧结时间大于72小时。低于825℃样品中主超导相为2212,高于860℃,2223相难以被观测到,而2201相含量相对增多。依照本文的工艺成功地合成出2223相含量大于90%,T_c近110K,均匀性很好的块材超导体。  相似文献   

16.
用化学动力学探讨了Bi系超导相形成的机理,提出反应活化能是控制超导相形成的关键因素。在纯Bi系2223名义成份下,2212相的形成满足“晶核形成生长”自催化动力学模型,其动力学方程为α_(2212)=1—exp(—k_(2212)t~(2.5))。2223相的形成较好地符合“收缩晶核界面”反应模型,动力学方程为1—(1—α_(2223))~(1/3)=k_(2223)t。以0.35molPb替代Bi后,2212相形成的动力学规律没有本质改变,但是2223相的形成表现出区域反应的自催化效应,其相应的动力学方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张留琬  蔡培新  陈廷国 《物理学报》1995,44(7):1148-1157
利用等温原位电阻测量和热重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Bi_(1.6)Pb_(0.4)Sr_2Ca_2Cu_3O_(10+5)超导材料在不同温度下氧气和空气中的退火行为,发现电阻率和重量均随退火时间单调增加,最后趋于平衡.同时观察到类Ca_2PbO_4杂相析出,调制结构由Pb型(波矢q=β_1b)逐渐转变为Bi型(q=β_2b+c),适量的杂相析出使T_c(0)有所增高.根据电阻率变化的规律判断,类Ca_2PbO_4杂相析出受2223母相Bi_2-O_2层中Pb~(+2)离子的二维扩散控制,求得Pb~(+2)离子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了在铋系223名义成份中,以CuF2代替部分CuO时,形成2223超导相的动力学规律。经X-射线衍射的相成份分析,得到了体系2223相转化率a与反应速度常数K(随温度T变化),烧结时间t满足关系式a=1-exp(-kt^0.7)。同时求得在835°±2℃时的表观活化能Ea=239.80kJmol^-1,说明了CuF2的掺入反应的主要因素,成相过程满足成核生长自催化动力学模型,中还讨论了C  相似文献   

19.
本从提高超导材料的均匀性和致密性出发,采用硝酸盐热分解及多磨多烧工艺制粉,并掺入10wt%Ag2O粉,用冷等静压法压成密实棒材,经烧结且液N2淬火后装银管,拉丝后进行轧制,每道次采用15%左右的无效变形量进行轧制,选用预烧结-高温短时熔化处理-后退火的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厚度为0.09mm,宽度为2.3mm,长度为0.5mm的Bi系带材长样,其Jc值达8000A/cm^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